“五一”長假后的幾個交易日,滬深股市一路上揚,上證指數輕松踏破1500點“ju理大關”,沖向1600點。“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一周年之際,市場的反映表明了投資者對這一輪股改的態度。
“股權分置改革”推開一年,滬深兩市已經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共868家,占存在股權分置問題的1344家A股上市公司的65%。“股改”周年之際,證監會負責人發表談話,表示將繼續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在今年下半年集中解決特殊公司股改問題。與此同時,因股權分置改革暫停的新股首發(IPO)和上市公司再融資也再次邁開了腳步。4月28日,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5月7日,又正式公布了《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
按照市場人士以往“技術分析”的習慣,擴容的消息很難被理解為利好,市場何以一反常態,做出熱烈回應?或許是因為“股權分置”解決之后,在“全流通”條件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重新回到投資者的觀察視野,成為分析資本市場走勢最重要的參數。股市要發展,歸根結底要靠不斷引進新的優質資產。“全流通”形成的市場價格約束機制,使得投資者不再擔心擴容會擴進來更多只為“圈錢”的上市公司,在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上,有價值的資產,何愁沒有相應的資金愿意跟進。
站在這個角度,投資者對新股發行和再融資大門重新開啟,有更多正面的解讀。他們看到,《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體現出的一個共同特征:行政性限制越來越少,市場價格約束機制的作用越來越得到強調。不論是新股首發還是上市公司再融資,發行審核程序都一再被簡化,融資渠道不斷拓寬。為期一年的IPO輔導期將被取消;同時被取消還有對IPO以及再融資規模的硬性限制、IPO之前12個月內不得增資擴股、關聯交易比例不得超過30%等規定。
但另一方面,新“管理辦法”對上市公司的質量控制卻越來越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新股發行人的主體資格和獨立性作了嚴格限制,特別是提高了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這個“門檻”,規定公司上市必須符合“最近三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3000萬,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5000萬元”的硬性指標。《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則規定“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最近三十六個月內財務會計文件無虛假記載”的上市公司才能在股市再融資。
從“股權分置改革”到兩個新“管理辦法”出臺,證監會的一系列改革,目的以一貫之,就是要破除以“融資”為根本出發點的股市政策設計,強調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兩個“管理辦法”簡化審核程序;強調上市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嚴格信息披露義務,這一“軟”一“硬”透露出來的信息是,證監會逐漸把注意力從審查“融資資格”轉向監督上市公司融資之后如何運用資金。相應地,企業想從證券市場融資,就不能再把精力只放在謀取“殼資源”上,必須在持續盈利能力上下功夫。
將股市比做賭場并非毫無道理,兩者中都有風險,都存在輸贏概率。股市與賭場最大的區別在于,投資者在股市中玩的不是“零和游戲”,投資也好,投機也罷,作為整體的證券市場把當代最重要的資源——資金配置到了相對合理的地方。反過來說,參與證券投資的機構和個人想要看到股市一路飄紅,實現“共贏”,最終依靠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資者歷經中國股市20多年風風雨雨,也漸漸明白,真正能救市,能讓大盤長“紅”不衰的不是一篇分析、一個政策、一筆資金,而是建立起一個職能完善,能夠吸引優良資產的資本市場。
市場信心來之不易,能不能留住投資者的希望和熱情,關鍵在于能否利用新一輪證券市場改革的契機,將兩個“管理辦法”的精神落在實處。一方面不在“融資資格”上設置非市場因素壁壘,制造新的“殼資源”;另一方面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為投資者的市場決策提供翔實可信的信息。
建立一個職能完善的證券市場在當前的意義并不僅限于股市本身。近年來,中國居民儲蓄率持續上升,資產證券化率卻不斷下滑,顯示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平衡。現代國民經濟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資本市場發展失衡將嚴重影響資金運用效率。居民投資渠道單一,企業的融資絕大部分集中于銀行系統,既增加了金融系統風險,又使房地產等部分行業投資熱難以抑制,而風險較大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融資渠道。無論從防范資本市場系統風險的角度,還是從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角度,都需要盡快啟動證券市場的各種職能,實現資本市場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