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7天長假使得旅行社都盈利了一把,“出境游”也不例外。從各個旅行社報的價格看,從4月份起,出境游的價格就已經開始上升,為“五一”做好了準備。 ,國際旅游是旅游者的跨國界流動,是旅游者的消費能力從客源國轉移到東道國的釋放,被稱為無形貿易和“風景資源的就地出口”。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國際旅游主要是入境旅游,構成中國創匯的重要渠道,但這種格局已經悄然改變。
國際旅游業已成為耗匯產業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出境旅游開始萌芽,1990年《關于組織我國公民赴東南亞三國旅游的暫行管理辦法》的出臺標志著中國出境旅游真正開始發展。此間,因私出境旅游的年增長速度非常緩慢,但1997年,國家旅游局與公安部協同出臺《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管理暫行辦法》,并允諾“中國公民均可參加邊境旅游”后,公民年出境人數開始增長,年均漲幅達到25.31%。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出境旅游限制減少、手續也更加簡便,所以從2002年開始,明顯加快了出境旅游目的地(ADS)的開放步伐,到2004年底,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已經達90個。在此階段,中國公民出境高速增長,從2001年的1213萬人次增長到2004年的2885萬人次,出境旅游人數在2003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客源輸出國。
“九五”以來,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年均增長速度為22.87%,特別是私出境旅游者年均增長達到30.8%。遠遠超過同期入境旅游人數年均9.96%的增長速度。也明顯超出《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五”計劃和2015年、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預期,呈現出超預期增長的特征。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中國出境旅游者人均花費2004年僅663.75美元。但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課題組經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參考國外機構的抽樣調查,認為出境旅游花費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要高。2004年公民出境旅游花費大約在1300—1500美元。按此估計,2004年出境旅游花費大約為400(375—432)億美元。而2004年中國入境旅游業總收入為257.4億美元,換句話講,2003年中國國際旅游業貿易逆差已經超過100億美元,估計應在120億美元—170億美元。
根據出入境旅游增長趨勢分析,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入境旅游收入將保持年增長5%~10%的水平,而出境旅游年增長則至少為15%,甚至達到20%。按照這種速度,專家預計“十一五”末期,中國國際旅游外匯逆差將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屆時將對國際收支平衡產生重大影響。
國際旅游業的逆差無助于外匯賬戶的平衡
一段時期以來,內需嚴重不足,特別是最終消費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十五”以來將旅游業確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進一步擴大內需。而且,入境和國內旅游對產業結構調整,對貧困地區居民的脫貧致富,對緩解就業壓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出境旅游的作用與此相反或無干。近年來中國公民出境游目的地陸續開放,高收入者集聚的消費能量開始向國外釋放,客觀上造成了有效需求和就業機會的流失。
有觀點認為,在當前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賬戶順差巨大,外匯儲備已經達到6000多億美元的前提下,國際旅游業的逆差有助于外匯賬戶的平衡,可減少貿易摩擦,有利于減緩人民幣升值壓力,所以應大力發展出境旅游。這種說法對一般發達國家是對的,例如日本政府1985年針對日元升值壓力,曾提出“五年出國人數倍增計劃”,但這并不能支持大力發展出境旅游的觀點。
首先,從國際收支平衡賬戶總體看,2004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為687億元,而資本項目順差為1107億元。也就是說,外匯儲備的增長不僅僅是經常項目順差造成的,更重要的是資本項目的巨大順差造成的。如果簡單用出境旅游平衡外匯賬戶的順差,從某種意義上講,相當于用外國人在華投資的錢支撐出境旅游,實乃不當。
其次,當前資本項目順差巨大的另一個原因是國際“熱錢”賭人民幣升值,根據野村國際數據,在2005年7月一個月內,有60億美元流入亞洲股市賭博人民幣升值。“熱錢”涌入造成的順差應當通過金融手段加以有效控制,談不上用出境旅游來平衡。
再者,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看,經常項目最大的順差為貨物順差,2004年為590億美元。而旅游所在的服務項目的逆差為97億美元。也就是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本應利用我們的服務多賺取外匯,但實際上我們卻大量進口服務。如果繼續大力發展出境旅游,將造成服務項目的更大逆差。
最后,從貨物貿易上看,我們出口的大量物品是低附加值的產品和原材料。即,我們是用大量的一般勞動和不可再生的資源出口換取的外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靠大力發展出境旅游來平衡我們的國際收支平衡賬戶,這與我們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極為不相稱的。
減緩出境旅游過快增長的難題
近年來,部分中國公民在境外的消費能力令人吃驚。在法國,中國游客以3000美元的人均消費占據鰲頭,即便是在近程目的地,中國游客亦以刷卡消費平均單筆253美元居于Visa國際組織“2003年全世界刷卡單筆交易平均消費金額”榜首。據北大中國公益彩票事業研究所的保守估算,中國每年有多達6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流向國外及港澳地區的賭場和賽馬場。這既對經濟造成了直接的負面影響,也使“出境旅游提高國民素質”的說法受到質疑。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出境旅游消費同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相稱。實際上,個人財富差異懸殊是中國出境旅游超常規發展的經濟背景,“新富”階層浮出水面,構成境外消費的主力軍。
抑制出境旅游,不能采取簡單限制的方式。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出境旅游未正式開放時,很多外國的航空公司已通過公司邀請函的形式變相經營此業務。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對于國內的出境旅游需求不能簡單采取“堵”的方式,否則只會使消費扭曲,讓非法經營者受益。
所以,既應為公民出境旅游需求提供釋放的空間,也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盲目發展。為此,國家征收出境旅游消費稅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手段。
目前中國入境旅游增速緩慢,原因之一是每年的對外促銷經費有限,比如2002年國家旅游局對外促銷經費只有區區1600萬美元,不到韓國的十分之一。假如把出境旅游消費稅用于對入境旅游市場的宣傳促銷,將大大提高中國國際旅游的吸引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