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來美國總統提名的內閣成員,都要經過參議院殘酷的審批過程。在布什政府支持率下降、財政部長約翰·斯諾無力勝任之時,一位新財長的提名更是要受到參議院的百般挑剔了。
然而,5月30日斯諾宣布辭職時,人們一聽到布什總統宣布的新財長名字,便松了一口氣,因為這個人,完全可以在參議院輕松過關。
他,就是著名金融公司高盛公司董事長亨利·鮑爾森。
連佐利克都心怯的位置
此前人們紛紛議論新財長人選時,美國國務院二號人物、常務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曾經被認為是斯諾的接班人。不過,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佐利克正在和華爾街的一些投資銀行進行接洽,準備離開布什政府投身商界,原因是升任財政部長無望。
為什么曾經在布什父子內閣都擔任重要職務的佐利克對自己這么沒信心?從斯諾辭職的原因中也許可以看出幾分。
作為布什的忠實朋友,三年來擔任財政部長的斯諾一直盡心盡力地“兜售”著布什政府的社會保障政策改革和修訂稅法,但這些改革倡議最終遭到抵制。這位“不知疲倦的推銷員”不得不提出辭職。可見,這個財政部長的位置并不好坐。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白宮需要的新財長應該具備這樣幾個條件:必須在美國國會及公眾中有相當支持率;必須在美國華爾街德高望重;必須在國際金融市場有良好人脈的財政部長。
就鮑爾森來看,他是名列“華爾街權力排行榜”榜首的美國金融界重量級人物,領導的美國高盛公司又是美國券商的領頭羊,連英國首相布萊爾向美國人解釋其經濟政策,都得先到高盛發表演講。
在美國總統布什、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人眼中,鮑爾森的經驗、才智、豐富的商業經驗以及對國內外經濟事務的了解,都是他成為美國最好財長的理由。
足夠的影響力
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巴靈頓的一家農場長大的鮑爾森,在上大學之前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護林員。然而,現實生活的壓力讓他不得不走出農場,去達特茅斯學院讀書,后來又獲得了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從此,鮑爾森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打天下了。
離開哈佛的鮑爾森先后在1970年至1972年擔任五角大樓助理國防部長(總審計長)助理,1972年至1973年為白宮內務委員會成員,擔任總統辦公室助理。這四年的政府工作經歷或多或少為他今日的財長工作做了些鋪墊。
1974年“水門事件”發生后,他進入高盛公司,開始了在華爾街摸爬滾打的32年生涯。從一名普通職員到分部合伙人,再到高盛高級合伙人,憑借務實的作風、高超的技巧和靈活應對的能力逐步得到賞識不斷升遷。1999年,鮑爾森成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掌管高盛至今。
鮑爾森的苦干是出了名的。正如美國影片《華爾街》中有一句經典臺詞:“錢這東西從來不睡覺。”鮑爾森干的這一行就是要半夜起來給客戶打電話,因為紐約交易所閉市后,東京、香港的股票交易所又開始交易了——他必須跟著地球一起轉。擔任財政大管家后,鮑爾森看來得學會跟著美國一起轉了。
在投資銀行領域,鮑爾森被譽為“純粹投行家”。他讓高盛成為一個頂尖的投資銀行,而不是與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混雜在一起的金融超市。
正因為他的堅持,在日本和德國市場,高盛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高盛占有日本46%的市場份額,總值為304億美元,遠遠超過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證券。在德國,擊敗子德意志銀行和德累斯登銀行,成為德國頂尖的合并及證券銷售顧問公司。
除了做好分內的事兒,鮑爾森還承擔起公共職責,在華爾街發起公司治理運動。比如2002年“安然”事件之后,他嚴厲批評華爾街公司內的瀆職行為。再比如,2003年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格拉索案爆發時,他公開反對格拉索高達1.4億美元的薪資結構,要求紐約證交所進行脫胎換骨式改革,挽救華爾街的聲譽。這讓鮑爾森在美國金融界積累了足夠的影響力。
中國情結
華爾街雷厲風行的鮑爾森,內心深處卻仍保留著兒時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關愛。身處上流社會,卻不喜歡參加高級社交活動或者打高爾夫球,他把大部分業余時間都放在了環保事業上,實踐著自己的護林員夢想。
他坦言并不是刻意去做好事,而是感到這也有助于工作,因為這使他增進了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了解。“如果你只管為他們籌集資金,你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他說,“環保工作讓人們對自己另眼相看。”
也許正因為這一點,他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已不僅僅停留在商業角度。在過去15年里,他訪問中國不下70次。中國網通的首席執行官、亞太理事會的理事田溯寧對此感受頗深。他說,絕大多數投資銀行家來中國只知道推銷,鮑爾森即使在談交易的時候也沒有太多的推銷,而是會談點別的,比如環保。
尤其在2003年非典期間,他毅然來到北京并指出,非典沖擊對中國長期經濟的影響非常微弱。此舉感動了中國人,《人民日報》海外版在頭版頭條稱他為“患難之中見英雄”。事實證明了鮑爾森的判斷是準確的。
2004年,鮑爾森實現了對中國證券界的一大突破,與中國公司合資成立了高盛高華。這個成功“曲線”搶人中國證券業的背后,是的爾森對中國的深刻理解。他的中國情結,或許讓人們對今后的中美貿易有了樂觀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