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德國世界杯吸引了最多的目光。步入和平年代的世界日漸安寧,四年一度的綠茵大戰是難得的機會,讓競技場上的斗士們盡情展示人類的雄健體魄和堅強意志。也只有在這個時刻,觀眾們會毫無保留地釋放激情,心情隨自己國家球隊的進退勝敗而起伏,時而狂歡、時而擔憂、時而沮喪。這是個人與國家空前一致的時刻。
世界杯同樣吸引著中國人。中央電視臺體育中心負責人說,將有累計超過100億人次的中國觀眾通過電視轉播觀看世界杯的64場比賽。中國企業也沒有忽視這筆巨大的注意力財富,中國移動、寶潔、奇瑞,+勁霸等企業搶先與央視簽訂了世界杯廣告合同。
現代國際體育賽事以增進友誼為目的,強調重在參與。中國的參與卻不得不遠離賽場,據旅游部門統計,今年至少有5萬名中國球迷奔赴德國觀戰,超過了上一屆日韓世界杯,形象地說明了經濟高速增長后,中國人支付能力的變化。但各大旅行社也承認,這5萬名前往德國觀戰的球迷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場看球。日韓世界杯期間,由于中國隊打入決賽階段,國際足聯分配球票時有所側重,中國旅行社手中握有2萬張球票,前往觀戰的中國球迷有百分之百的票源保證。而這一次,他們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與球隊的缺席和球迷被迫缺席一樣遺憾的是,德國世界杯確定的15個主贊助商中,中國企業再次缺席。中國生產了世界上52%的鞋子,但奔跑在這幾塊最引人注目的綠茵場上的,卻沒有一雙是中國品牌。德國阿迪達斯公司與包括東道主德國隊和奪冠大熱門法國隊在內的6支球隊簽約,美國耐克公司與衛冕冠軍巴西隊等8支球隊簽約。這兩家企業在華都設有生產工廠,也許齊達內和羅納爾多腳上的“阿迪達斯”和“耐克”都在中國生產,但全世界觀眾只知道他們穿的是美國鞋和德國鞋。為什么中國制造要貼上外國牌子,世界杯上的營銷大戰,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的身影活躍在各種國際場合,以至于人們不太習慣中國的缺席。本后世界杯組委會主席貝肯鮑爾在世界杯開幕前夕的一次會議上,對中國足協副主席張吉龍說,我很希望那些代表了世界主要力量的國家能夠在這后世界杯賽上有所表現,中國隊沒有到德國來,是這次比賽的一個遺憾。
真正的大國心理,不會滿足于在什么國際場合出現,而是善于在缺席的地方去尋找自己的差距。足球世界杯并不與綜合國力直接掛鉤,誰都知道美國隊踢不過巴西隊。但誰也不能否認,競技體育確實與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人民體質、精神面貌有一定的關系。就像晚清,民國時期國力襄微的中國雖有4億人口,在奧運會連名次也拿不到;而當代中國,卻能取得雅典奧運會金牌總數第二的成績。
北京時間6月13日晚上,韓國隊力克非洲勁旅多哥,讓人聯想起上屆世界杯,他們曾經到達過第四的位置。這支東亞球隊的戰績,足以打破“東亞人的體質不適于足球運動”的說辭。中國足球運動員董方卓、孫繼海等人能夠到歐洲一流俱樂部效力,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缺席世界杯,很難歸結為球員的體質因素,技術因素。
與日韓相比,中國的職業聯賽起步并不算晚,上世紀90年代,甲A聯賽初創之際,也曾聚攏了大批觀眾,誕生了一大批聯賽球星。只可惜聯賽被隨之而來的“黑哨”、“假球”、“賭球”等場外因素干擾,觀眾持續下降,市場日漸低速。
12億人口的中國,不可能挑不出11名有天賦的足球運動員,如果非要說缺少什么,我們缺少的一定是“公平競賽”的體育精神。決定競技體育成敗的是現場表現,在億萬觀眾眼前,場外因素幾乎不起作用。一支把希望寄托在“裁判”、“場地”等場外因素上的球隊,經不起真正的競技考驗;場外因素起決定作用的競賽體制,必然阻塞選拔天才球員的通道,妨礙球員的成長。
在外籍教練米盧“快樂足球”口號引導下,中國隊霄經有過一次打進世界杯的經驗。“快樂足球”無非是要告訴球員,踢球是因為熱愛足球運動本身,贏球不是比賽惟一的目的,獎金不是選擇這項運動的理由,不能為了獲勝破壞規則。在尊重規則的前提下取得勝利,才能給熱愛足球的人帶來真正的快樂。
中國重返世界杯的關鍵一步,不是解決什么具體的技術問題,也與請誰當教練無關,首先是要樹立“公平競賽”的精神,從管理者到俱樂部,再到球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足球場內,而不是放在場外。
同樣的道理,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爭勝,要向國際大品牌學習,尊崇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精神,把普通消費者當成主攻目標,善于在萬人矚目的場合展示自己;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制定規則的人身上。
我們盼望著,出現在下后世界杯賽場上的,不光有中國的藝術家和球迷,還有中國的運動員和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