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對中國金融安全構成威脅”
“中國銀行業改革會是未來經濟改革中最大的亮點。”7月3日,亞洲發展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在其主持的圓桌論壇開場白中說。
這個主題為“中國銀行改革”的圓桌論壇是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06年會的一個議題,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專家,原來布置的容納200多人的會場座無虛席,服務人員不得不臨時搬來很多椅子。
此次論壇的主講嘉賓有來自央行上海總部的官員,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處長,還有來自外資銀行及境外投資機構人員。盡管他們一再強調發言是個人觀點,不代表其所在機構,但從聽眾與他們的熱烈互動中可見大家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關注。
外資路徑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2007年國內銀行業將全面開放。屆時,外資銀行將獲準發放人民幣貸款,并接受中國居民的人民幣存款,與國內銀行展開全方位競爭,喊了這么多年的“狼”,終于到了門口。
“外資銀行的進入路徑已從大規模在華開設分支機構自主經營,轉向購買并持有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上海渣打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王志浩認為,“通過對中國銀行業的投資,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可以延伸至遍布全國的營業網點,利用中資銀行積累的客戶資源,從地域、業務范圍和客戶群三個維度更廣泛地深入中國市場。”
在很多業務領域,尤其是中國有較多空白的“零售銀行”領域,外資銀行都選擇了與中國銀行的合作。

以新興的信用卡業務為例,2002年12月,浦發銀行與花旗國際簽署了《信用卡業務協議》。雙方共同成立一家新的信用卡公司,各占50%的股權,信用卡公司中的高管人員多數由花旗派出。
通過合作,花旗可繞過政策限制,提前開展信用卡業務占領巾場份額。浦發銀行則能引進先進的技術、經驗,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并彌補其個人金融業務薄弱的不足。浦發銀行2005年報顯示,報告期山浦發銀行聯手花旗推出的信用卡,年內發卡20萬多張。
不過,即使是在信用卡這一完全新興的領域,外資銀行也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六年前,中資銀行似乎還不看好信用卡業務,花旗銀行要與招行聯營做信用卡。我們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
2006年4月27日,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淡起招行的信用卡:“這個信用卡上有我們的名字,又有花旗的名字,花旗的光輝會把你蓋住。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商業銀行沒有自己品牌的信用卡這是很悲哀的事。我們選擇了在臺灣尋找顧問,他們來了一百多人當師傅,我們當徒弟,13個月就發行了信用卡。”
馬蔚華有驕傲的資本,現在的招行已經發行信用卡500萬張,其業務量已經占到中國市場份額的30%。單張信用卡消費達到1260元,逼近花旗信用卡的1600元水平。證明了他所說的:“中國商業把境外銀行的工具、方法拿過來,占領這些新興的金融市場份額,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不可否認,招商銀行只是個案,在完全的市場競爭中外資銀行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他們都在期待著能夠更多地分享中國經濟增長成果。
渣打銀行的王志浩就提出:“我們希望中國進一步提高外國投資者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對于中國的小型銀行來說意義最大,因為外國投資者能以可承受的價格換取對該類銀行較大的控制權。”
得失之辯
“我們不會對中國金融安全構成威脅,”亞洲金融控股主席胡賜道強調,“從目前中國的政策來看,外國機構參股中國銀行有兩個限制,一是持有一家銀行的股份不超過20%,所有外資機構持有單一銀行股份不超過25%,此外,中國政府說得很清楚,四大國有銀行是永遠不會讓外國機構來控制的,而這四家國有銀行在中國占整個銀行業的份額超過了60%。我們的任何活動都是遵守中國的相關法律和規定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處長魏尚進的分析更為深入,“外資銀行是否會威脅到所在國的金融安全,要看準人的外資銀行是否依賴于所在國的經濟增長,是否依賴于所在國的金融市場。依賴性強的外資銀行會從所在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當所在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往往會積極地配合解決問題。同時,這也與外資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對本幣的依賴程度等密切相關。”
魏尚進舉例說,在中國銀行引進外資的過程中,一度在外資合同中容忍外資將進行戰略性投資與IPO掛鉤,會有一些所謂戰略投資者往往是戰略投機者。如果監管部門不嚴格把關,可能不僅不能獲得引入戰略投資者所能獲得的益處,反而引發股權結構的不穩定。相反,如果中國能夠吸引到海外銀行機構的長期而穩定的投資,會增加市場的信心。
在中外資銀行的業務合作中,還有人指出,“和其他產業的OEM同樣性質,是為別人代工的地位”,以各銀行推出的信用卡中心為例,基本都是以下模式,雙方各占50%股權,中方出資金,外方出管理和技術,而管理層基本都是來自外資銀行,有人提出在這一模式下,國內銀行已經出讓了很多權利。

對于這個問題,趙辰寧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銀行會根據自己的資源等各方面考慮,中國的銀行業者尤其是那些CEO們是非常聰明的、沒有傻的。我曾經參加過很多談判,他們并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中國已經過了那個階段了,他們很知道自己放棄什么、得到什么,有非常好的專業水準,而且現在大的商業機構都有顧問,這些顧問都是國際上的專家。現在出售股權的價格已經很高了。”
效果幾何
2006年4月6日,香港,建設銀行發布上市后首份年報,建行董事長郭樹清攜四位高層步入業績發布會現場。
面對媒體,郭樹清微笑著表示,“所有的數據都滿意”,但他同時表示,建行離國際一流銀行還有相當差距,比如在理念上、人才上、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上。建行有30多萬員工,人力資源格局有待調整,他們的知識水平和配置結構需要優化。在外部環境方面,中國銀行業也面臨著諸多難題,如信用缺失、稅收不平等、法律制度不完善等等。
其實,對于改革效果的諸多爭論都集中于一點,“通過引資上市,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能否得到改善”。
魏尚進說:“對中國而言,根本不是資金的問題,中國內地的銀行已經獲得了政府注入的大量資金,并擁有足夠的資源推動今后幾年的增長。真正需要的是自律、治理和更好的管理,在這些領域戰略投資者能夠發揮個人投資者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就意味著要以能夠吸引長期持股而不是短線收益的價格出售股份。”
然而,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銀行丑聞的不斷爆出加重了質疑。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利用職權貪污腐敗,這類案件似乎已經見多不怪了。另外,商業銀行基層人員進行的一些重復的、簡單的、技術含量極低的犯罪,如金庫里的直接偷盜、挪用客戶的存款、偽造假票據、假存單以及內外勾結等等,這些在專業人士看來最小兒科的管理問題也屢禁不止。
境外投資者能夠起到我們所期待的作用嗎?亞洲金融控股主席胡賜道的解釋或許更為客觀:“我覺得不管是4.8%,還是10%都不可能使戰略投資者發揮多大作用,或者說,如果你真的想對銀行或者公司做出決定性的東西,你必須持有51%以上的股份才能控制董事會。”
“對于這個問題應該這么看,這取決于中國的銀行和銀行監管者他們想不想讓自己的銀行改進。如果他們本身有較強意愿的話,戰略投資者就能發揮更大作用,因為最終聽不聽我們的建議,還是取決于銀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