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的編輯形式,將“八大”前后的事態發展置于多角度敘述之下,更加立體、豐滿、接近真實
1956年9月,誕生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句名言的中共八大召開,這是中共成為執政黨后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轉眼已過50年。
為了還原“八大”時期歷史的臺前幕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了《五十年的回望——中共八大紀實》一書,書中選收了“八大”一些親歷者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對中共八大的回憶文章,以及毛澤東等部分黨的領導人在當時部分重要講話、文獻的摘述。
那段歷史如此具有戲劇性,“八大”的清醒與僅一年后“大躍進”的狂熱形成了強烈反差,根源在哪里?
在一些親歷者的回憶里,毛澤東是不贊成“反冒進”的,“到了1957年,周總理、胡喬木、彭真到杭州去,毛主席對他們講,1956年反急躁冒進,他的心情受到壓抑,整個一年心情不舒暢”,事隔一年多,毛澤東在1958年初的《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鼓足干勁,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從所錄文章中,多次見到劉少奇與周恩來對“反冒進”的堅持。
書中的《周恩來與八大前后的反冒進》一文回憶,一向溫和的周恩來對遏制1955年以來全國上下形成的急躁冒進情緒是堅決的。毛澤東在1955年底提出“提早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周恩來則在1956年2月的國務院第24次全體會議上“大聲疾呼”:“決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當毛澤東堅持追加1957年的基建預算時,周恩來說:“我作為總理,從良心上不能同意這個決定”,并著手將國家財政預算一律按5%削減,將以軍工為核心的重工業投資削減近25%。
另一部分回憶文章則寫道,作為“八大”《政治報告》起草班子領導人的劉少奇在發展速度問題上是支持周恩來的。因而,人們能在“八大”決議中看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提法的改變。
《劉少奇與八大政治路線的確立》一文還提到劉少奇對在黨內淡化個人迷信,提高黨內民主的氛圍,加強黨的集體領導的努力;以及“毛澤東思想”一詞在黨章中表述的變化。
觀點的分歧本是世上再普遍不過的事務,但體制中的某些缺陷卻使八大決議從誕生之初便處于不確定中。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全國上下不明就里的樂觀,大眾的熱量急于在對未來美好藍圖中釋放,最終遺憾地成為“冒進”的“群眾基礎”。
即便是親身經歷的史實,即便都是有歷史文件作依據,這些言說仍難免留有個人痕跡,諸多文本回憶同一件事,更彰顯不同的人對“八大”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不同的歷史評價。
因為親歷者群體中,每一人在歷史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的眼睛會看到歷史的不同側面;不同的人敘述著不同的片段和細節,對歷史人物的關注與評價也各有取舍。
編者未對“八大”有一字之評,而這集思廣益的編輯形式,將“八大”前后的事態發展置于多角度敘述之下,反而更加立體、豐滿、接近真實。
[《五十年的回望一中共八大紀實》楊勝群、陳晉主編三聯書店2006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