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鄰居們至今還記得,耶魯大學合唱唱來利群吃烤鴨那次,他們還在院外胡同口即興演唱一首“獻給利群的歌”,好幾個聲部組成的和聲讓胡同圍滿了人
縱橫交錯的小街,低矮敝舊的小商鋪,穿著隨意的行人,三三兩兩,搓著手在涼風中站著。北京前門正義路往南,長期以來一直是可以“觸摸歷史”的大片胡同民宅。乍一看,依稀以為是“北平”的舊貌呢。
今天,推土機揮動著雙臂,賣力地“吐、吐……”著。一年來,在它們的辛勤勞動下,鴿哨燕鳴只能是印在記憶深處的往事。各個院落大門緊鎖,等待著隨時變成周圍的殘磚斷瓦。殘破不堪的青灰墻壁上,隨目可見“相信政府不聽傳”、“執政為民服務百姓”一類的大字標語。
“利群烤鴨店向前XX米”的中英文白色石灰大字在殘墻上十分醒目。順著這個由烤鴨店老板張立群拆遷以來一個字一個字親手寫上去的提示,不用太費事,便可尋到由北京傳統四合院“改妝”成的這家著名的“胡同烤鴨店”。
命運未卜的輝煌
窄小的門臉兒前高懸著兩個大紅燈籠,喜氣的燈光印照著油漆刷上的對聯:利國利民樹正氣,群賢畢至事業興,橫批“利群烤鴨”。門檻上包著鐵皮,很明顯地塌陷了一大塊。一排烤鴨專用的果木緊靠著院墻整齊地堆放著,如此簡單的外觀裝飾,很容易讓人一不留神就錯過。再緊著往前走幾步,即是已被推土機“整理”出的荒蕪。
進門是窄窄的通道,墻上刻著的“北京烤鴨探源”特別搶眼,那是張立群1992年開業時寫的。
“咱們這啊都走得差不多了,經營戶就剩下‘利群’了?!痹诤×怂氖嗄甑膹埓髬屩钢袄骸睙崆榈亟榻B,“經常還有不少外國人在外面排隊,全聚德出來的師傅開的,咱們來了親戚什么的也帶去那。也不知道他那拆不拆。”
這一帶的居民在拿到拆遷補償款后將要另尋棲身之所,祖輩幾代人累積的鄰里之情難以為繼。受北京居高不下的房價和找房過渡期的影響,一部分居民不得不留守老房,挨過一天是一天。
“不得不走啊,再回來?沒錢可搬不回來了,像利群那樣的,他們有錢應該有辦法吧?!痹诤×艘惠呑拥睦顜煾翟凇袄骸笨绝喌瓴贿h處的一處雜石堆旁,摸著一塊滿是淤泥的漢白玉感嘆:“這可是塊好石頭!”
在周圍荒草已漸滋生的廢墟中,這家北京最著名的胡同烤鴨店延續著命運未卜的輝煌。
來自歐洲的Anty晚上7點來到利群烤鴨店,服務員十分鐘后端上各道美味,看著那些排著長隊等待的顧客,他真慶幸自己中午在歐亞發展研究中心的辦公室就預定了位置。
他當初還是跟外交人員打交道時聽說“利群”的?!胺浅O矚g中國的胡同,坐在大院子里吃北京烤鴨真棒!還可以看屋頂上的青磚,真好!”這位外國客人直爽熱情,很容易“自來熟”,邊吃邊看還主動給老板遞名片交朋友。
4位大使在院外排隊
張立群還記得自己接待的第一個外國顧客是個德國老頭,叫利巴克,是被一個中國工程師帶來的。第二個老外是個美國小伙子,叫溫·邁克,是在北京旅游的。
此后,“利群”被熱心的外國游客推介寫進全球銷量第一的自助旅游書里。美國CNN、國家地理頻道、北京電視臺也相繼做了報道,利群烤鴨店和店主張師傅愈發“聲名顯赫”,高官名流紛踏而至,來的外國人比中國人還要多。
“像我這樣的小店哪有實力做廣告,我們就只是印名片,全靠口口相傳吸引來客人。”100多平米的小店最多也只能同時接待七八十位顧客,但在這片“彈丸之地”卻是相當耀眼,英國國防大臣胡思、美國商務部長埃文斯這樣的美、英駐華大使和官員都曾是利群的座上客。
利群的烤鴨并不“好吃”。一天晚上,澳大利亞大使、加拿大大使、聯合國計劃署駐華負責人、瑞士大使幾個人不約而同來到利群,客滿而又沒有預定,四名大使拿著啤酒在院外胡同邊喝邊等了近40分鐘才吃上烤鴨。
胡同里的烤鴨甚至還吸引了美國總統夫人勞拉。去年u月14日,美國大使館打來電話,說是20日有一位重要客人要來,請做好準備。隨后幾天美國大使館、公安部都派人來利群烤鴨店及其附近考察安全狀況,張老板特意把院落打掃得干干凈凈,請熟絡的技術人員給廚房設備做了全面的整修。
原來,美國總統布什訪華期間,美國大使館官員向夫人勞拉推薦了利群烤鴨,但由于美國方面的安全標準要求停車地離就餐地不能超過15米,而狹窄的北京胡同沒有辦法滿足,只好作罷。
“利群”烤鴨店3號房間有一面“光榮墻”,上面掛滿了老板一家跟各位蒞臨官員、明星的合照。有的外國客人非??蓯郏戳恕肮鈽s墻”后用半中文半英文對張老板說:“我,picture(圖片)”然后指指墻,“there(那里)?!币馑际且炎约旱恼掌操N上去。
張老板也就半中半洋地回答:“你,workhard(努力工作),”然后也指指墻,“on the wall(在墻上)”,意思是要對方努力工作取得成就也能上“光榮墻”了,把外國客人逗得哈哈大笑。
老鄰居們至今還記得,耶魯大學合唱團來利群吃烤鴨那次,他們還在院外胡同口即興演唱一首“獻給利群的歌”,好幾個聲部組成的和聲讓胡同圍滿了人。
賓客盈門的秘密
“利群”烤鴨店已有近15年的“店齡”了。
1992年,北京著名的全聚德烤鴨店搞優化組合,裝修整頓期間,從學徒到師傅在全聚德干了10年的張師傅只好“待崗在家”。
女兒要上初中了,家庭經濟負擔重,閑在家里總不是辦法,索性,自個兒在家開起了烤鴨店,張師食傅成了張老板。
最初就一個人做,一天做幾只賣給鄰居和附近的小賓館,勉強維持生計。時至如今,生意最好時“利群”一天能賣一百四五十只烤鴨,來幾百客人。連胡同里的人力車夫和賣旅游紀念品的小販都借著“利群”的人氣捕捉到謀生的商機。
貨真價實的北京烤鴨、民宅小院的老北京味、自己的用心經營,張立群認為“利群”的興盛不是偶然。老張說到自己的“用功”——采用北京傳統的果木掛爐,從鴨子到配料、面醬全都堅持親自挑選,還首創了烤爐正對大門的做法,讓客人對烤鴨過程“一目了然”。
為了發揚烤鴨手藝,也為了增加人手,張老板精心培養了幾個徒弟,在這里工作了11年的康師傅就是張老板一手培養出來的“大弟子”,現在康師傅也開始培訓徒弟了,年近60的張老板已經有了“徒孫”。
老張的店里有一位沒穿工作服的服務員,這位姑娘點菜、收桌、結賬忙里忙外干個不停,還時不時用流利的英語跟外國客人交談,她是張利群的女兒,名叫張欣。店里伙計都十分欽佩地說:“她平時培訓我們英語,那可是個碩士。”
26歲的張欣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的研究生,最初的志愿是當一名律師在法庭上激昂陳詞,為此還通過了全國司法考試,畢業時被父母連哄帶勸地留在家里幫忙,一年多來,她練熟了英語,“順帶”學會了三四門簡單的外語。
她拿起店里的十幾頁菜譜給記者看?!斑@是我做的中英對照菜譜,有外國客人說這是他在北京看到的翻譯得最好最全的菜譜。還花100元買了一本去,已經賣出去三本了!”十幾頁菜譜背后,是張欣從大學開始花了四年時間不斷收集資料,向客人請教、修改的心血。
記者看到菜譜扉頁有這樣一句話:“我烤鴨店與門外的三輪車無任何關系,如須乘坐請先談好價格,切記!”原來,英文版提示還是美國大使親自幫張欣修改的。
她說,有些外國人吃烤鴨喜歡喝酒,對中國酒又不太懂,經常叫了“金六福”、“京酒”這樣的中國白酒,拿著酒瓶就要一口喝,她每每都要解釋半天,老外才瞪大了眼睛說:“really?(真的嗎?)”小喝幾口后吐吐舌頭直呼:“好辣,好辣!”
保住老店是他最大的心愿
看著周圍慢慢變成廢墟,張老板情不自禁地感嘆,持續的北京胡同大規模拆遷是他在創店之初就有過的擔心。前段時間,在前門至崇文門地區剛開始拆遷時來過人進行人戶調查,但是目前還沒人明確表示過他要限期搬走。
拆遷工作先從國家收回的公房開始,現在已蔓延到私房。張老板聽說這里將要在四合院的原址上修造全新的“高價值四合院”,以獲得更大的商業機會和收益,“如果拆遷不可避免的話,也許自己出資,按照國家要求來重新整修四合院是唯一留下來的辦法?!?/p>
只是,老胡同沒了,老四合院沒了,“利群”烤鴨還能“鶴立雞群”獨樹一幟嗎?拆遷路段不安全,有的客人不常來了,看到周圍陸續被拆遷,店里的員工也走了大半。
現在店里的服務員全是平均年齡不到20的小姑娘。來了僅半年的李亞倫,舉手投足都顯露出“大姐風范”,她想找一所電腦夜校,有了技術就不當服務員了,可“利群”營業到晚上10點多,她正考慮為了學習“計劃”離開這里。
“2008年北京奧運,如果到時還沒有被拆遷,就掛兩個大大的氣球,店里實行輪班制24小時營業,再去高校招聘各種語言的大學生志愿者來服務……”這樣的想法在張老板心里“盤算”很久了。
只是目前,保住老店是他最大的心愿。
“找幾個地方烤鴨子容易,可人家還就是沖著你的胡同沖著院子和北京味兒來的,到哪里去找這樣的一個院子?再說現在人家就認準了這地兒,換了別地兒不一定去?!睆埨习逡荒槦o奈。
不敢挪地兒,“要擴大發展空間,最理想也就只能是原址上擴建,我們周圍都是房管局的房子,要地談何容易啊?!彼f。
《瞭望東方周刊》致電崇文區危改辦,幾經聯系后,崇文區政府宣傳辦新聞發言人首先糾正了記者“拆遷”—說,“現在不叫拆遷,叫做‘修繕維護’”,相關進度與發展情況,她表示仍在進一步調整中,暫時不方便透露。
在前門至崇文門的這片老宅區,“利群”并不是孤例。隨著改造工程逐步展開,越來越多的居民用房和商鋪將被逐步騰空,即便是揚名北京的老字號們,也難逃拆遷命運。
夜幕降臨了,“利群”門口的燈籠亮起來了,淡淡鴨香飄出,蕭瑟秋風中,客人規矩地排隊等待著,附近紛亂的小胡同里,臨時搭起的藍色圍帳下,依然傳來賣菜小販的低聲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