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但贏得了能源協議和外交空間,也爭取到了形象分
有心人為溫家寶總理4月初對澳大利亞、斐濟、新西蘭和柬埔寨的旋風式訪問歸納出幾個數字:到訪四國、歷經八天、簽署近60個合作文件、各種活動70多場、行程30000多公里。
這是溫家寶2006年的第一次出訪。作為今年中國“春季外交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西澳大利亞的“太陽城”珀斯到土著語意為“相會的地方”的堪培拉,從南太平洋航空樞紐斐濟楠迪,到“風城”惠靈頓和“萬帆之城”奧克蘭,再到湄公河、洞里薩河、巴薩河交匯的柬埔寨首都金邊,溫家寶的一系列會談、會見、演講中透露出這樣的信息:迅速發展的中國在積極擴大與周邊國家經濟交往的同時,同樣高度關注自身國際形象的建設,以消弭國際上對中國發展派生出的種種誤讀。
面向太平洋的“大周邊外交”
中國總理上次訪問澳大利亞、新西蘭這兩個大洋洲國家已經是18年前的事情。此前,中國總理從未到訪過太平洋島國。有澳大利亞官員表示:“18年確實是個太久的時間了。”
現代國家關系研究院孫暉明研究員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中國倡導的‘大周邊外交’中,澳大利亞、新西蘭也包括在這個范圍內,中國需要一個有利于發展經濟的周邊環境。同樣,周邊國家也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發展經濟,這是一個相互需要的和平友好環境。”
更有專家表示,寬泛一些講,溫家寶的這次訪問是一次面向太平洋、經略“大周邊”的外交行動。
從訪問取得的成果看,在政治領域,中國再次確認了和這些國家的良好合作關系,而且確立了未來發展的新定位。
澳大利亞、新西蘭這兩個發達國家,是中國在太平洋的重要經貿合作伙伴,中國與澳、新達成的共識是確立建立中澳、中新21世紀互利共贏的全面合作關系,并建立領導人定期互訪機制。
對在太平洋島國中具有影響力的斐濟,中斐提出的是建立和發展“重要合作伙伴關系”。
在柬埔寨,溫家寶和洪森會談講到“中柬之間沒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只有友好、信任與合作”。
外交“表述性成果”的背后是扎實的經貿合作基礎。
中澳雙邊貿易每年增幅達到30%。除了袋鼠、考拉熊等已經固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澳大利亞標志性形象,還有數萬名中國學生在澳大利亞留學,每年前往澳大利亞旅游的中國人使中國成為這個“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最大的旅游客源國之一。
中國人不僅有興趣去《魔戒》外景地看新西蘭奇幻的風光,也有不少人在新西蘭留學、興業。首都惠靈頓的超市里,常能看到上海姑娘在當服務生。
對經濟還不很發達的南太平洋島國,中國這次承諾為促進雙方企業合作在未來三年提供30億元優惠貸款。
中國和柬埔寨也簽訂了11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內容從發展電信網絡到為其提供集裝箱檢測設備。
孫暉明用“務實”、“相互需要”來評述這次訪問。他特別提到這次訪問面積最大、雙邊經貿額也是最大的澳大利亞,認為中澳在經濟結構上具有“典型的互補性”,而且預測中澳貿易可能超越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貿易,使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
推進能源資源多元化戰略
“能源來源多元化,近年來中國做得不錯,這次溫家寶出訪澳大利亞也加速了能源來源多元化的進程。”這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張有生對訪問的評論。
在西澳州首府珀斯,澳大利亞工業、旅游和資源部長麥克法蘭親自向溫家寶總理介紹了澳大利亞資源情況,詳盡介紹了澳大利亞各種主要能源、礦產資源的儲藏情況,以及和中方開展的一些重大項目的進展。
統計表明,在中澳兩國2005年273億美元的貿易額中,能源礦產資源貿易占到60%。中國去年進口的2.7億噸鐵礦石中,1.12億噸來自澳大利亞。
除了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在澳大利亞和中國資源能源合作中最新增添的項目——鈾礦石最為引人注意。在堪培拉,溫家寶總理和霍華德總理見證簽署的頭兩個合作文件就是《中澳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和《核材料轉讓協定》。
“鈾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過去澳大利亞一直賣給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從未賣給中國。”孫暉明說。
但霍華德就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專門表態:“我相信中國。”
孫暉明認為,這透露了兩個信息,“一是中國是核不擴散條約的簽約國,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二是中國近年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以及中澳兩國彼此互信增強。”
“當然,從澳大利亞自身的角度出發,這會增加澳大利亞鈾礦的收入,也會讓中澳雙邊貿易繼續增長。”他說,從更大意義上講,“中澳關系的基礎在于雙方相互需要,中國需要澳大利亞的能源,澳大利亞需要中國的市場。”
如果說鈾礦合作是具體成果,那么中澳、中新自由貿易區談判則是為未來的更多合作搭建框架。這次溫家寶總理訪問中,關于這個問題,中國和澳新兩國都有進展,但措辭略顯不同。
新華社的報道表明,中澳雙方表示,要“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爭取在一至兩年內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全面達成一個互利互惠、符合雙方利益的協議奠定基礎”。中新總理會談后則表示,“爭取在一至兩年內達成一個全面、平衡、高質量、為雙方所接受的自貿區協定。”
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中新會在談判中走在前面。
在發達國家中,新西蘭第一個與中國簽署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雙邊協議,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第一個與中國啟動雙邊自貿區談判。溫家寶總理對此的評價是:“希望新西蘭在發展對華關系方面爭取更多的第一。”
“和平發展”的宣示
去年以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國際上關于中國發展“機遇論”、“威脅論”等各種說法占據了媒體版面。浩瀚的太平洋也并沒有阻隔這樣的爭論。
就在溫家寶訪問澳大利亞前不久,澳美日三國外長舉行首次戰略對話,在對話議題之一的中國發展上,澳大利亞態度明確。外長唐納認為,“對中國采取圍堵政策將是大錯特錯。”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對華保衛圈”的聲浪。
面對這樣的情勢,不斷闡述中國的和平發展觀,利用各種多邊和雙邊場合介紹中國在選擇發展道路問題上的態度,也就幾乎成為中國領導人每一次外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鈾、鋁土等具體項目相比,溫家寶總理在霍華德總理午宴上那次演講,特別是對中國發展十個方面的論述,似乎更值得關注。
“溫總理善于用數字說服人,用文字感染人,”當地參與采訪的一位華文媒體記者說,“澳大利亞全國約有2000萬人口,而溫總理提到中國每年要解決就業的人就有2400萬,中國發展要解決的難題可見一斑。”
新加坡《聯合早報》在訪問結束后評論說:“溫家寶不僅贏得了能源協議與外交空間,更為中國現屆政府及他本人爭取到不少‘形象分’,并展示了濃厚的民族情感。”
這次到訪各國和參加“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的領導人,對溫家寶的闡述也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斐濟總理恩加拉塞和太平洋島國論壇主席、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索馬雷表示,中國是亞洲大國,也是太平洋大國,歡迎中國致力于加強同太平洋島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溫家寶總理“令人折服的親和力”更得到媒體的好評。
“澳大利亞十分精明地與中國拉近關系。溫先生此訪突出此中的好處——不只是經濟利益,而且還會提升澳大利亞自身在地區和全球的地位。”發表這段話的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報紙《澳大利亞人報》。文章題目是《贏得這位朋友影響一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