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維生素類藥物都是補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因而有不少人吃維生素猶如吃蔬菜水果一樣非常隨意。其實,這是對維生素的誤解,服用維生素也要因人而異。
吃維生素并非越多越好
小清是計算機程序員,每天在電腦前工作的時間都要超過6小時,一天緊張的工作下來,她總是感到頭暈體乏。有一次聚會時一位朋友告訴她,補充維生素能解決她的問題,并向她推薦了幾種銷量很好的維生素。從此,各種維生素成了小清的伴侶。
堅持一段時間后,小清果真覺得自己的精神比以前好了,以前每天中午都要小憩一會兒才能打起精神,現在即使不休息也能撐到下午。但食欲不佳,即使再好吃的飯菜,小清也只吃幾口就咽不下了。
專家點評:維生素制劑的主要適應癥是維生素缺乏,只要合理使用,就能充分發揮作用。但有些人認為維生素吃得越多越好,這種認識不但錯誤,而且非常危險。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脂溶性維生素能蓄積在脂肪組織中,所以大量服用會引起中毒,如長期大量口服脂溶性的維生素A,可發生骨骼脫鈣、關節疼痛、皮膚干燥、食欲減退、肝脾腫大等中毒癥狀。而水溶性維生素,多吃后雖可以從尿中排出,毒性較小,但大量服用仍可損傷人體器官。如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出血。此外,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可使機體對食物中維生素的吸收率降低,一旦停服,會導致維生素缺乏的癥狀。
小清的厭食癥狀,可能與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有關,因為長期大量口服維生素D,可導致高血鈣、厭食、惡心、嘔吐、彌散性肌肉乏力、肌肉疼痛等。因此專家建議小清最好到醫院做正規檢查,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檢測體內
維生素的含量是否超標,并作出相應的調整。
維生素“助長”有誤區
婷婷和平平是同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由于經常碰面,兩個小朋友的媽媽也經常交流孩子的營養心得。她們的孩子現在每天都吃某個品牌的多種維生素,幼兒園也有不少其他孩子的家長給自己的小孩吃多種維生素。用她們的話說就是“維生素有益無害不怕多吃”。
專家點評:其實孩子吃多了維生素并不好,如維生素A過量可引起毛發枯干、皮疹、瘙癢、厭食、骨痛、頭痛、嘔吐等中毒癥狀;維生素D過量可引起低熱、嘔吐、腹瀉、厭食、甚至軟組織異位骨化、蛋白尿、腎臟損害等癥;維生素C服用過量可引起腹痛、腹瀉等癥。
維生素不能代替蔬菜和水果
魏女士在外企工作,32歲的她至今獨身,每天早出晚歸,幾乎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魏女士和其他同事一樣,靠吃維生素補充營養。在辦公室的抽屜里,專門有一格是存放各種維生素的,每天吃完午飯,魏女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服用維生素,仿佛這已經是她午餐的一部分。有了這個“法寶”,魏女士甚至覺得很安慰,蔬菜水果吃起來又麻煩又費時,維生素多好啊,幾粒片劑加一口清水就解決了全部問題,對她這樣的上班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專家點評:蔬菜和維生素制劑不能相互代替,因為果蔬中的維生素是按照一定比例存在的天然成分,而維生素制劑多數是人工合成的,兩者在性質上有所差別;果蔬中還有一些對人體的作用與維生素類似的天然物質,有人稱之為“類維生素”。另外,果蔬中所含其他成分對人體的作用,是單純的維生素所不能比擬的。例如,一杯鮮橘汁比一粒維生素膠囊更有益于健康——雖然身體本身不會區分維生素C是來自橘子還是藥片,但鮮橘汁有一個好處:果皮里含有果膠,這種果膠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而這一點維生素膠囊就難以企及了。
哪些人應補充維生素
只要合理飲食,常吃蔬菜、水果,一般不會造成人體維生素缺乏,只有一些特殊人群容易缺乏維生素,應該有針對性地適當補充。那么,哪些人應補充維生素呢?主要有以下幾類:
孕婦及哺乳婦女因胎兒和乳兒的額外需要,她們易出現維生素A、D和C的缺乏,應多吃些瘦肉、肝、蛋、魚類、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應口服這類維生素。
非母乳喂養的嬰兒由于所喂養的牛奶和其他乳品中,維生素A、D及煙酸等含量均低于人乳,所以在食品中應適量加點魚肝油及維生素C。
偏食、擇食兒童一般偏食的兒童缺乏一種或幾種維生素,應根據具體情況,看哪種維生素攝取不足,及時予以補充。
長期食欲不佳者長期飲食不足,多種維生素供不應求,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平時應適當補充維生素A、B族和C。
較長期發熱者發熱容易造成維生素缺乏,特別是高熱持續不退時,維生素C消耗最大,應及時補充。
感染性疾病無論是病菌還是病毒感染,均可能引起維生素A和C的缺乏,時間持續越長,缺乏越明顯。
慢性胃病患者因病人有消化、吸收方面障礙,容易引起維生素缺乏。
手術后患者因手術創口愈合需要足夠的維生素C,及時補充有助于傷口早日愈合。
體力勞動者及運動員因活動量大,維生素的消耗顯著增加,應當吃富含維生素B1、B2、尼克酸和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或者選擇外源性補充。
長期吸煙和飲酒者容易導致維生素B族和C缺乏,如經常多吃含維生素豐富的水果、蔬菜或者維生素制劑,有助于減輕煙酒對血管和心臟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