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質是以脫脂大豆即豆粕為原料分離出來的蛋白質,是大豆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氨基酸組成完全,營養價值高,可與動物蛋白質相媲美,且不含膽固醇,是最佳的保健食品。推廣食用大豆蛋白質,對增強國民的身體健康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其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含量及其相互比例是否近似于人體內的蛋白質。大豆蛋白質從“必需氨基酸”組成和含量來看,是惟一能取代動物蛋白質的植物營養佳品,自然界普遍存在的20種左右的氨基酸,它幾乎全部含有。各種氨基酸的含量與牛奶蛋白、雞蛋蛋白、動物肉蛋白極為相似。與各種動物蛋白質比較,除蛋氨酸的含量較低外,其余7種的含量都較高。所以,在營養上,大豆蛋白質屬于“完全蛋白質”類型。如果將大豆蛋白質與少量的動物蛋白質混合食用,由于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可使其營養價值顯著提高。大量實驗表明,大豆蛋白質比動物蛋白質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豆中的維生素含量本來是很高的,但制取大豆蛋白質時,經脫脂和分離提取過程,使維生素大部分流失,故在分離的大豆蛋白質中維生素含量很少。
人體蛋白質的補充既可來源于動物蛋白,也可來源于植物蛋白。研究證明,動物性食品的過多攝入,會造成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癥、癌癥等病癥發生。國外將含高膽固醇的動物性食品稱為“餐桌上的魔鬼”。吉林省疾病防控機構最近調查表明,全省35歲以上的人口患有上述慢性病的人比率高達53%,城市人口高血壓癥患病率為22%。營養學家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后,食用動物蛋白質過多。與各種動物蛋白質相比,大豆蛋白質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點。大豆蛋白質脂肪含量很低,特別是不含有可引起和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膽固醇,不僅是健康人的食用佳品,而且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塞、冠心病、腦血栓等疾病患者的保健佳品。
但是,豆粕中分離出的各種大豆蛋白質,并不是可以直接食用的最終產品,需以其做原料加工成各種食品食用。在美、日等國家,大豆蛋白質已經廣泛用于食品的各個方面,并被視為保健和美容食品。
在面食中的應用
大豆蛋白質可以廣泛用于各種面食中。將少量大豆蛋白質與面粉混合,制做饅頭、面包、餅干、蛋糕、米餅、小薄甜餅等食品,不僅增加了蛋白質含量,而且可以改善色澤、口感,增加彈性和膨松度,防止變干變硬。在面條、方便面、通心粉中加入大豆蛋白質,會使其抗煮,吸水多出面率高,并且光澤好,口感好。
在肉制品中的應用
在各種動物肉制品中添加大豆蛋白質,不僅可以改善肉制品的質量,而且由于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大豆蛋白質可以在香腸、肉丸子等肉制品中,代替淀粉做黏合劑和添加劑,可以改善口感,增強彈性,增加產品的吸水量。也可以與牛肉、雞肉、豬肉混合在一起,制成湯和脫水肉等食品。在傳統的中國食品餡餅、包子、餃子等食品中,摻加適量的(30%左右)大豆蛋白質,代替部分豬肉、牛肉、羊肉,不僅能減少食品中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改善質量。
在飲料和糖果中的應用
用分離大豆蛋白質配以糊精、植物油、果葡糖漿、維生素等,可制成豆奶粉來代替全脂奶粉飲用,也可以制成甜煉乳、酸奶飲用,還可以制成即沖即飲的類似豆漿的飲品和早餐麥片,也有制成類似柑橘等各種果汁的清涼飲料的;在冷凍清涼食品中,以大豆蛋白質部分代替牛奶或奶粉,制做冰淇淋等清涼食品非常普遍。碳酸飲料也可以添加大豆蛋白質。以粉狀大豆蛋白質全部或部分代替奶粉或牛奶,可以制造奶糖、蛋白糖、巧克力糖等各種糖果制品和奶酪。
在仿肉食品中的應用
將大豆蛋白質濕化后配以各種作料,可以作成各種面食品如餡餅、包子、餃子等的餡和油炸肉餅等仿肉食品。這種食品,從外觀到咀嚼感,從口味到營養價值,幾乎與用豬、牛、雞、魚等動物肉制成的食品無區別,被稱為植物肉。
在嬰兒和兒童食品中的應用
美國對嬰兒和兒童食品添加大豆蛋白質非常重視。2000年,美國政府正式批準在學校和托兒所的午餐副食中,完全以大豆蛋白質取代動物肉類,并取消在1983年曾規定的在學生午餐副食中,大豆蛋白僅可占蛋白攝入總量的30%,動物蛋白應占70%的規定。現今國外出售的很多嬰兒和兒童食品中,都含有不同形式的大豆蛋白質。
大豆蛋白質還有其他一些用途,例如可以做降低糖生產中的黏稠度和通心粉的補充劑,也可以做冰淇淋、甜煉乳、酸奶及其他食品中牛奶的代用品。另外,將分離大豆蛋白質水解成低肽和氨基酸,稱為“要素膳”,健康人服用可以補充營養和增強免疫力,患病者服用可以加速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