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緊鄰長江,歷史久遠,城區不大,卻頗多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第一渡”(西津渡)、“天下第一樓”(多景樓)等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有很好的遺留。“江山雄楚越”便是古人對鎮江的贊美。宜人的氣候,豐富的物產,更為鎮江飲食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鎮江三日之行,看了諸多第一之外,還在揚中市吃到了鎮江四鮮中的三鮮:刀魚、魚、河豚。
清朝詩人朱彝尊詩云:京口刀魚尺半肥。京口,鎮江古名之一。上好的刀魚長50多厘米,銀白,江中成群游過,猶如雪濤。刀魚的刺很硬,用蒸法正好可以令其酥軟。加入春筍旺火蒸20分鐘,此火候魚骨、魚肉最易分離。魚肉鮮、嫩、細、爽,加上春筍的清香,美味無比。有好事者把刀魚肉比作凝脂,用白香山寫楊貴妃的詩句拿來比對:“溫泉水滑洗凝脂”,可見刀魚的鮮美。刀魚鮮美,魚刺很多,想要把美味的刀魚吃到嘴里,要十分小心謹慎,以免魚刺扎嘴,慢嚼細咽,這樣就能更好的品味刀魚的鮮美滋味了。但現今由于水污染和狂捕濫撈,刀魚日益減少,朱彝尊詩中描述的那么大的刀魚了已經很難見到了,現在重150克左右的刀魚每斤賣價已達千元之巨。環保意識的缺失,已使美味刀魚遠離了尋常大眾。
江為鎮江的第三鮮。江是長江中下游的特有魚類,鎮江有,重慶、武漢也有。在鎮江一帶又稱魚、小鯊魚。鎮江一帶流傳,此魚本為鯊魚,是龍王太子派來毀漁網的,經過和漁民的搏斗,褪膘減肥,成了現在的樣子。江在長江中也算是大魚了,小則十幾斤,大則上百斤。鎮江吃魚的名菜叫白汁魚。取魚中段,斬成小塊,置沙鍋中,加蔥、姜、酒、醋、水,燒滾后取出,再加糖、鹽、豬油,用文火燉1小時即可。成菜上桌,“肉如腐、汁如乳”,色澤乳白,肉質細嫩,鹵汁稠黏,滋味鮮美,肉多刺少,食來方便。有肉質口感,絕無肉之油膩。魚也有刀魚同樣的遭遇,尤其是野生的江,這在鎮江都很少見到了。好在江人工養殖成功,才不至于在市面上消失。現在鎮江吃的江,基本上是人工養殖的。
河豚是鎮江的第四鮮。鎮江原本只有三鮮流傳,因河豚實在美味,便把它列為鎮江四鮮之一。河豚鮮美也有劇毒,拼死吃河豚,追求美味置生死于度外,可謂饞膽包天了,也可知道河豚的美味樂。阿城說,吃完帶一點微毒的河豚,就可以成為詩人,看來河豚興奮神經的作用是很強烈的。河豚之毒,在它的魚子、血液、內臟、眼睛里,只要將這幾樣東西清理好,就不會中毒。即使這樣,做河豚的師傅也要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的,而且在河豚上了餐桌,廚師要先當著客人的面吃上兩塊肉,喝上一碗湯,并在10分鐘不得離開。無事,客人才開始享受河豚的美味。雄魚的魚白,嫩勝于乳酪,魚皮鮮美超過裙邊,鮮、嫩、糯、香,幾乎是滑進腹中,慢慢品味,體會更深。我對鮮的感受,在河豚上得到最高體驗,細細咀嚼著魚白,鮮的感覺好像你的內心受到了感動,眼睛像含著淚水一般朦朧,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妙通過你的味蕾向全身蔓延……河豚中的上品菊花豚,每年在清明前后都供不應求。去毒留鮮,且鮮美無比,難怪饕客們趨之若騖。目前雖有人工養殖,但是價格還是很高,難得進入百姓的餐桌。
鎮江還有一鮮——鰣魚,這次沒有嘗到。當地的朋友講鰣魚已經近于絕跡了。鰣魚在封建時代一直是供品,雖然清朝康熙年間停止了鰣魚之供,但鰣魚的名聲卻越來越響。后人趨之若鶩,爭相食之,鰣魚卻越來越少,到今天不要說10斤重的鰣魚了,就連1斤左右的也難見到了。這是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人們只能在夢里與之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