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00多年前,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平衡膳食原則。現代科學證明,營養失衡是皮膚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美容食物中含有生物堿、甙類、氨基酸、維生素、植物激素、核酸等,它們都有內達臟腑、外達皮膚的滋養保護作用,可延緩皮膚的衰老。因此,要想保持和恢復肌膚永恒的美麗,飲食調養應是最佳選擇。
適量飲水
水是天然的美容保濕劑,有極為重要的美容效果。人體組織液里含水量可達70%左右,成年人體內含水量為58%~67%。當人體水分減少時,會使皮膚失去彈性,甚至出現皺紋。一定的飲水量,不僅可調節皮膚的pH值,還能有效地改善機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促進體內代謝,使肌膚組織的細胞水量充足和富有彈性,讓皮膚細嫩,滋潤,并減少皺紋。據科學家推算,成人日需水量一般為3 000 ~3 500毫升,除從飲食和自身代謝獲得約1 500毫升外,還必須補充1 500~2 000毫升。
常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維生素在現代人的皮膚健康保健中,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維生素A、C及E最具有美麗肌膚的功效。常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對于防止皮膚衰老和保持皮膚細膩滋潤起著重要作用。
維生素A
維生素A是維持皮膚組織正常機能的基本物質,可以調節皮膚的角化過程,特別是對維持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功能有重要作用。它參與結締組織中的硫酸軟骨素的合成,另外,維生素A還是丘腦、腦垂體等重要內分泌腺體活動所需要的重要營養成分。一旦缺乏,會使面部皮膚灰暗無光澤,輕者表現為皮膚干燥,毛囊口形成角質栓,重者皺紋明顯,有如魚鱗。另外,當其不足時,不能向卵巢發出正常的分泌激素的指令,致使性激素比例失調,皮膚容易長粉刺。
化妝品、美容業廣為使用的維生素A酸(簡稱A酸),即為維生素A轉換所形成的衍生物。維生素A在去皺紋、抗老化、淡化皮膚斑點、光滑細嫩等運用上相當廣泛。
維生素A食物來源中,動物性食品以動物肝臟最高,黃油、奶油、蛋黃、乳類、河蟹、黃鱔、田螺、帶魚等也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A。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黃色食物、綠色蔬菜和某些水果,如胡蘿卜、番茄、青椒、菠菜、紅薯、南瓜、芒果、柿子等。由于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膳食中的適量油脂有利于維生素A的吸收利用。
維生素C
維生素C對于皮膚的保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美白、除皺和抗老化,它可抑制黑色素產生,還原黑色素,參與膠原蛋白的生成,增強皮膚對紫外線的耐受性,中和皮膚中的自由基,保護膠原蛋白,通過影響鐵吸收等間接促進血紅蛋白合成,可改善膚色、增加皮膚光澤,并能調節皮脂腺功能、防止皮膚干燥,有益于延緩顏面皺紋的出現,防止頭發折斷。可用于治療黃褐斑、炎癥后色素沉著斑等,近來又廣泛地運用于抗老化、修補日曬傷害等。
動物性食物中幾乎不含維生素C,糧谷類和干豆類食物中也不含維生素C。其主要食物來源為新鮮蔬菜與水果,蔬菜中維生素C的含量以柿子椒為最,其次在胡蘿卜、蘿卜、苦瓜、土豆、番茄等中含量也比較多,在水果里,柑橘、紅果、柚子、獼猴桃、酸棗等維生素C含量亦豐富。
維生素E
維生素E是脂溶性的,作為著名的自由基清除劑,其通過抗氧化作用而達到延緩衰老的作用為大家所公認。維生素E對皮膚中的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有“滋潤”作用,從而可改善和維護皮膚的彈性,促進皮膚內的血液循環,使皮膚得到充分的營養與水分,維持皮膚的柔嫩與光澤,還可治療老年斑、黃褐斑,減少面部皺紋及潔白皮膚和防治痤瘡等。
維生素E主要存在于各種油料種子及植物油中,如食用植物油、油料作物(花生、向日葵等)以及海產魚的肝臟中。谷類(胚芽)、堅果類(榛子、杏仁等)和綠葉菜中也有一定含量。
一般來說,維生素C可以把維生素E自由基轉變成維生素E,所以維生素E及維生素C若能合并使用,二者可相輔相成,增強其作用。維生素E可減少維生素A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控制細胞氧化、促進傷口愈合、抑制皮膚曬傷反應及癌癥之產生。三種維生素有類似的功用,且彼此間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因三者皆為良好的抗氧化劑,能清除皮膚不當日曬后所形成的有害自由基。
多食含鐵和鋅的食物
要使皮膚光澤紅潤,需要供給充足的血液,而鐵是構成血液中血紅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故應多食富含鐵質的食物。動物食品中以肝臟、瘦肉、蛋黃、魚類及其他水產品中鐵含量較多,植物食品以豆類、硬果類、葉菜和山楂、草莓等水果中含鐵量較多。
鋅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促進生長發育、促進維生素A代謝、增加皮膚抵抗力的作用,可緊縮皮膚,維持皮膚的彈性和韌性,減少皺褶,能促進傷口愈合,刺激生長新生細胞,還可以防治青春痘及痤瘡,更能穩定血液狀態,維持體內酸堿平衡,改善胰島功能,減少膽固醇的積蓄,對于推遲延緩容顏及皮膚衰老亦有積極作用。含鋅的食品很多,有牛奶、魚、肉和糙米等,植物食品中豆類含鋅量高,此外,菌類食物中鋅含量特別豐富。
增加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食物的攝入量
膠原蛋白是一種高分子蛋白質,它存在于人體皮膚、骨骼、牙齒、肌鍵等部位,主要生理機能是做結締組織的黏合物質,能使皮膚保持結實和彈性,能使細胞變得豐滿,從而使肌膚充盈,皺紋減少。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的膠原蛋白含量會逐漸流失,網狀支撐體亦會漸漸變厚變硬、失去彈性,當真皮層的彈性與保水度降低,皮膚便會失去彈性出現變薄和老化。
牛蹄筋、豬蹄、雞翅、雞皮、魚皮及軟骨等食物中,都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其中,屬魚類之組成結構與人體最接近,是最易被身體組織辨識和吸收的膠原蛋白。從保護皮膚的角度來說,多吃魚可以作為一種額外的防曬措施。
但由于膠原蛋白是大分子蛋白質,內服效果不是非常好,所以要采取預防措施,減緩膠原蛋白的流失和老化,除積極防曬外,還要做到飲食均衡,尤其要多攝取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胡蘿卜、番茄、葡萄等,它們可以保護皮膚內的膠原蛋白。
飲食酸堿平衡
食物有酸堿之分,如果搭配不合理,就會造成生理上的平衡失調。例如酸性食物吃得過多,血液偏酸性,血液酸度增高后,體內新陳代謝減弱,身體抵抗力下降而易發生各種疾病,致使表皮細胞失去彈性,粗糙、起皺或色素沉著,甚至臉色變得青黑。有些年輕人反復長青春痘,也與酸性食物攝入過多有關。
那么,如何判斷食物的酸堿性呢?食物的酸堿性是由食物經人體消化、吸收、代謝后的產物所決定的。例如,水果含有果酸,吃起來常有酸味,這些有機酸在人體內經過氧化、分解后就成為水和二氧化碳被排出體外,它所含的金屬元素如鈉、鉀、鈣、鎂等,在體內形成了使血液呈堿性反應的帶陽離子的堿性氧化物。所以,絕大多數有酸味的水果并不是酸性食物而是堿性食物。另外,蔬菜、豆類、奶類、海帶、茶、咖啡及堅果中的杏仁、栗子也都是堿性食物。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谷類以及堅果等味道并不酸,但動物蛋白含硫、氯等非金屬元素較多,谷類普遍富含磷質,它們在體內氧化、分解后最終形成具有使血液呈酸性反應的帶陰離子的硫酸、鹽酸、磷酸等酸根。所以,這些味道并不酸的食物卻是酸性食物。
通過平衡飲食和多吃美膚食品,可提高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補充皮膚養分消耗,增強皮膚的功能,使其光澤、細嫩而富有彈性。皮膚是人類與自然界接觸最直接而又最密切的部位,一切環境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著它,包括顏色、光潔度及濕潤度,食物只是影響因素中的一種,不足以決定其全部。但是,若能很好了解飲食對皮膚的作用,無疑可對皮膚美容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