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根據考古學家在秘魯印第安人古墓里發現的大量嵌有馬鈴薯圖案的各種陶器殉葬品,結合馬鈴薯植株的殘枝分析,可以推測,當地種植馬鈴薯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2800年。約在公元1570年,馬鈴薯才被西班牙人首先帶回本國和葡萄牙種植,隨后又相繼傳入意大利和歐洲各地。在明朝萬歷年間才由華僑從南洋群島帶回中國。在我國,云南、貴州一帶馬鈴薯被稱為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北方各省多稱土豆。意大利人稱之為地豆,法國人則稱其為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鑒于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馬鈴薯的營養十分豐富。據測定,每100克馬鈴薯中含有淀粉17.2克,約相當于大米、玉米的1/4;無機鹽成分中鉀的含量很高,被稱為“鉀之王”,每100克含鉀342毫克,干燥后的馬鈴薯粉含鉀則能達到1 075毫克。它所含的蛋白質和維生素C均為蘋果的10倍左右,維生素B1、B2以及鋅、鐵和磷的含量也比蘋果高得多。其主要的營養保健作用如下。
延緩衰老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維生素及大量的優質纖維素,還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淀粉等營養元素。這些成分在抗老防病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常吃馬鈴薯可延緩衰老。
預防腦卒中經常食用馬鈴薯,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馬鈴薯所含的鉀還可預防腦血管破裂。據印度醫學專家研究,每周平均食用1 000克馬鈴薯,就能使患腦卒中的幾率下降40%。
安定情緒情緒不安定的人多吃馬鈴薯,可以攝取到足夠的鈣與磷,緩解不安情緒,使性格變得沉穩。性情暴躁的人常吃馬鈴薯,其富含的維生素B6能起到平復焦躁、加強身體協調性的作用。
治療單純性消化不良馬鈴薯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大量的鉀,是治療單純性消化不良的良藥。馬鈴薯所含的纖維素較為細嫩,對胃腸的黏膜無刺激作用,且具有解毒及減少胃酸分泌的作用,是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保護心臟心臟病特別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腫,而常服用利尿消腫的藥物,易導致體內鉀的喪失,多伴有低鉀傾向。此類病人常吃馬鈴薯,既可補充鉀,又可補充糖、蛋白質及礦物質、維生素等。
降血壓馬鈴薯含鉀十分豐富,其中的鉀能夠使細胞內的鈉與尿一同排出體外,有輔助降血壓作用。另外,馬鈴薯中還含有一種類似轉換酶的物質,具有降壓藥一樣的功效,能使血管舒張,血壓下降。
保護內臟營養學家研究發現,馬鈴薯中的黏蛋白是一種多糖體蛋白質的混合物,能預防肝、腎結締組織的萎縮,保持消化道的滑潤。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中醫認為,馬鈴薯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中國民間用馬鈴薯加醋搗成泥貼敷患處,輔助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有一定的效果。
美容馬鈴薯有很好的呵護肌膚、保養容顏的功效。新鮮馬鈴薯汁液直接涂敷于面部,可起到增白、清除色斑的作用。熟馬鈴薯切片貼在眼睛上,能減輕下眼袋腫,對眼周皮膚也有顯著的美顏效果。
馬鈴薯煮牛肉、羊肉、雞肉,易熟而味美,有祛油膩、易消化的作用。用馬鈴薯加工做成的國際名菜佳肴很多,如前蘇聯的土豆燒牛肉、咖喱馬鈴薯、馬鈴薯炒洋蔥,法國的馬鈴薯肉餅等。但是,因為鉀有易溶于水的性質,煮之后會流失30%。為了有效地利用,在蒸和煮土豆時不要去皮,避免切碎或長時間浸泡在水里。
腎臟病患者不能攝入過多的鉀,應少吃土豆,或在做菜的時候,多用水淋洗,煮爛,盡量將鉀去除。
另外,長芽或發綠的馬鈴薯中含有一種叫“龍葵素”的有毒物質,必須削皮去掉毒芽部位,用水泡后再吃,以避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