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令人擔憂的食品安全,即將面對世界上最苛刻的標準——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檢驗
一項由日本政府醞釀已久、即將在今年5月29日開始全面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近來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企業中引起了恐慌。這一新制度,大幅提高了對食品、農產品中農藥化學品殘留最大限量的要求。
“我們早在1999年就開始了有機種植(即施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的有機肥),但還是感到緊張。”山東省金鄉縣宏昌果菜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經》。宏昌是一家以出口大蒜、白蒜為主的企業,山東則是中國農產品出口大省,在目前中國對日本出口的蔬菜中,有60%-70%來自山東。
企業之所以感到緊張,是因為新的限量標準相當嚴苛——“大體相當于老標準的1/1000。”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如是稱。更具體一點說,按照新標準的規定,每100噸農產品貨物中,化學品殘留量不得超過1克。
對企業來說,即使對出口產品全部使用有機肥,在空氣中飛散的農藥或其他化學品也很可能導致產品化學品含量超標;而且新制度還帶有“連坐”性——規定一個企業、一個品種出問題,就要對同類企業同類產品實行批量檢驗。對以小企業和散戶式收購為主的中國農產品行業而言,如何有效控制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這一限令,參照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歐盟標準制定,幾乎涵蓋了所有日本從中國直接進口的農產品。
去年6月,日本正式向WTO成員通報了《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最終草案》,從通報到正式實施,只有一年的時間。由于農產品產出周期長,商務部外貿司人士坦言,很多中國企業“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
從今年1月到4月,中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的增長幅度已明顯下降。因為很多對日農產品出口企業怕產品不符合新規定而遭受退貨的風險,不敢簽訂合同。3月,日本厚生勞動省做出決定,在5月29日“肯定列表制度”實施后,立即對中國輸日鰻魚和河豚魚實施硝基呋喃類藥物代謝物命令檢查。
“最后影響肯定很大,但究竟大到什么程度,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商務部外貿司農產品出口處官員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
門檻提高
日本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出口種類繁多。2005年中國對日出口農產品79.3億美元,對日食品出口額占全部食品出口額的30.7%;其種類包括肉類制品、食用蔬菜、蔬菜水果制品、水產品和谷物,共889種產品。
“肯定列表制度”設定了進口食品、農產品中可能出現的799種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的5萬多個暫定限量標準,對涉及264種產品種類同時規定了15種不準使用的農業化學品。對于列表外的所有其他農業化學品或其他農產品,則制定了一個統一限量標準,即0.01ppm(即100噸農產品化學品殘留量不得超過1克)。如果達不到這些標準,中國的農產品將被阻擋在日本海關之外。
中國國內的標準顯然相去甚遠。中國目前僅制定了137種農藥的477項殘留限量標準,98種獸藥的658項殘留限量標準。
日本的這個一攬子標準的出臺,對于中國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打擊很大。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共生科學技術研究院博士林學貴說,“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將提高國外食品進入日本市場的門檻。受到監控的化學物質數量大大增加,將增加生產者為遵循該制度、改善食品安全而產生的負擔。特別是對于面向日本市場出口農產品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嚴峻挑戰。”繁復和苛刻的檢驗,將對企業的生產成本、出口成本以及通關速度都造成很大影響。
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總裁、上海市蔬菜行業協會會長楊勇萍告訴《財經》,對于鮮活的產品來說,通關速度關系著商品的價值。如果某種商品被納入命令檢查,每增加一個品種的檢查就需要增加三到五天的時間,檢測時間最長有28天的,“鮮菜都變成了干菜”。
中國企業為了有效應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必須對生產實行基地化管理,并大量增加科研投入和設備投入提高自檢能力,這都需要大量增加投入。
山東龍大集團宣傳科長李永強介紹說,為了應對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跟上新的檢測標準,公司在原來1500萬元購買的檢測設備基礎上,又花了幾十萬美元從美國進口新設備。
李指出,不實行基地種植、養殖很難有效控制產品達標,而實行基地種植、養殖比向散戶收購要增加10%到20%的成本,許多中小企業無力承擔。
檢測費用也是一筆驚人的支出,據了解,一個樣品的監測成本高達3000美元。中國質檢總局估測,以每種食品平均檢測200項計算,平均每批產品檢測費用預計將增加到40000元。如果日方檢驗機構對某項產品檢驗的批次中有5%的不合格,就會對該項品種實行“命令式”檢驗,也就是批批檢驗;一旦一批產品中有5%超標,就要對這些產品實行閉關,巨額的費用均由出口商承擔。
在一位農產品貿易資深人士看來,中國完全放棄使用農藥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用藥的話,病蟲害可導致產量下降70%。而中國農產品出口本就以低價取勝,出口到日本的價格只有日本本土同類產品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據商務部的通報,2005年4月1日至9月30日,日本厚生省對來自中國、泰國、美國、臺灣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農產品,根據“肯定列表制度”中的新標準提前進行了農殘超標摸底檢查。檢測結果顯示,共違規114件,其中中國大陸占40件。日本農林水產省從2005年12月就開始對中國出口大米按照“肯定列表制度”的限量要求進行檢查,因結果超標實行閉關。出口企業預測2006年度中國秈米也難以進入日本市場。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與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近日推出的《對日出口農產品風險評估報告》認為,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不僅影響到中國農產品生產企業、出口企業的利益,還影響到種植、養殖農戶的利益,甚至還將影響到上游產業等整個產業鏈。如出口肉雞受阻不僅影響禽肉加工廠工人、飼養農戶的就業,并間接波及到飼料加工廠,大豆、玉米種植農戶的就業和收入。
這份報告指出,5100家對日本出口農產品的中國企業主要分布在山東、浙江、福建、遼寧、廣東五省。這五省對日出口金額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74.5%,也將是受此次列表制度影響最大的地區。而大蔥、茶葉、鰻魚、鮮松茸、干鮮香菇、腸衣、雞肉、花生、木耳、鮮豌豆,被列為在新標準推出后風險最高的出口產品類別。
“糟糕的口碑”
日本的這場行動醞釀已久。
早在2003年5月,日本即在修訂的《食品衛生法》中,第一次公布了“肯定列表制度”,并決定三年內施行;其時,化學品殘留物的限量基準還懸而未決。2005年11月29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正式宣布,將于2006年5月29日開始實施 “肯定列表制度”。
這個限制農藥使用的規定并非專門針對中國,這一標準不僅適用于其他各國,也對本國適用。日本政府還專門為此對日本農民進行培訓,宣傳農藥的正確使用方法,并提醒他們注意農藥的飛散問題等。
日本厚生勞動省基準審查課官員長谷部和久接受《財經》采訪時強調,“肯定列表制度”是為了保護國民的健康及保障制度的順利實施,依照國際標準制定的殘留農藥的基準值。
但是,中國很可能是受新標準影響最大的國家。在觀察家看來,這不僅因為中國對日出口農產品數額巨大,也因為中國在農藥使用歷史問題上有著“糟糕的口碑”,使得中國成為日本海關在執行過程中的重點盯防對象。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各口岸衛生檢疫所2004年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資料統計,中國是出口農產品及食品被檢驗出不合格并被扣留批次最多的國家,全年統計477批次,占日本扣留總批次的43%。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扣留的中國產品中,農產品和食品的被扣留批次也占榜首,占被扣留總數的43%。
日本神戶大學法學部教授季衛東說:“日本消費者大概是世界上最認真、也最挑剔的,對涉及衛生和健康的問題非常敏感。本來中國的農產品因物美價廉在日本市場很受歡迎,但最近因為傳言農藥殘留量較高,許多主婦都開始拒絕買中國農產品,寧可選擇較貴的本地產品。”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今井健一對《財經》說,“我估計,多數日本人的感覺是,在食品安全上還是買國產的比較保險。”
在中國企業看來,日本在“肯定列表制度”的執行上,對于中國產品有歧視傾向。例如在鰻魚及其制品方面,對本國產品只進行微生物檢驗,對進口中國鰻魚及其制品,則實施硝基呋喃代謝物的“命令檢查”和“批量檢查抗生素”。
山東龍大集團的李永強更抱怨:“日本政府對本國企業和進口企業采取不同的標準——對本國企業實行殘留標準,對中國則實行一律基準。”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梅新育認為,日本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確實強烈,這項制度本身出臺也存在“保護主義”動機。但以鰻魚為例,追根溯源,中國理應看到中國現行的高密度放養、高頻率放水、高消毒鰻魚養殖模式,給日本消費者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日本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方貿易逆差164.6億美元。在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中,日本雖然較少對中國啟動反傾銷等貿易調查手段,但在農產品問題上,雙方長期摩擦不斷。
在商務部近日發布的《對日出口農產品風險評估報告》(下稱《評估報告》)顯示,日本從2001年4月開始對中國大蔥、香菇、藺草采取緊急設限,導致中日之間發生貿易戰,從那時起,中國農產品共遭遇了日本20多次技術壁壘事件。
上海蔬菜行業協會會長楊勇萍把中日在農產口問題上的三次事件,形象地稱為三次“圍剿”。第一次是2001年對三項產品的緊急設限。第二次是2002年到2003年間日本對中國出口的禽肉、冷凍蔬菜(菠菜)和鰻魚進行化學品殘留物質檢查,曾經采取了全面禁止中國禽肉進口、停止進口、命令檢查等各種嚴格措施;日本國內媒體甚至把中國進口的肉類、蔬菜稱為“毒肉”、“毒菜”。第三次就是此次“肯定列表制度”,其沖擊規模將遠遠超過上兩次。
根據上述商務部的《評估報告》,在可能受沖擊最大的11類對日出口農產品中,茶葉、鰻魚、香菇、大蔥等產品與日方有競爭關系的產品,在日本進口的比重要占到90%以上。
在梅新育看來,日本在農產品問題上過于強烈的“保護主義”傾向由來已久,但這對他們擺脫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未必有好處。梅對于這項制度能否長期實施,仍心存疑慮,因為過分苛刻的標準必然大幅度提高食品和農產品成本,使得日本已經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食品價格更上一層樓。
不使用農藥是大趨勢
“這次日本采取立法的形式呈體系化地確立這個制度,能夠通過官方、民間去交涉的余地很小。”上海蔬菜行業協會會長楊勇萍認為。而中國商務部外貿司有關人士認為,日本是基于WTO的《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出臺新的檢驗標準的,中國政府很難因此向世貿組織提起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從世界趨勢來看,不使用農藥是一個大趨勢。美國和歐盟也在推行和強化農業化學品限量標準。從今年1月1日開始,歐盟將實行新的《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強化了食品安全的檢查手段,提高了市場準入的標準。
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向來受到歐盟和日本的重點關照。從1995年到2005年,歐盟多次暫停進口中國的禽肉、貝類,孔雀石綠、氯霉素、硝基呋喃殘留為主要的問題所在。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認為,中國出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基地+公司”的經營模式范圍小,很多企業只能從分散小農戶手中收購產品,不能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是問題所在。還有一些小企業為了片面追求利潤,使用廉價農藥和種子,也造成對中國整個出口產品質量與形象的影響。
2003年5月,中國山東濰坊一家小企業對日出口的一批鴨肉中被日方檢測機關分離出兩例禽流感病毒,中國禽肉蛋產品因此遭到了日方的全面封關。
季衛東說,“中國的生鮮農產品以及加工食品,即使在指定的有害物質方面進行了非常嚴格的檢測,但如果混有指定范圍外的有害物質,或者在空氣里飛散的農藥元素等飄落在出口產品上,都有可能被追究。這就對農家、廠商、出口部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梅新育還表示,“肯定列表制度”有合理之處,因為其反映了居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食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的客觀現實。相比之下,中國現在的農產品和食品生產確實不安全因素較多;那些“奸商”自不待言,有不少地方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這方面也相當瀆職。因為這些原因,中國農產品、食品出口檢驗檢疫不合格現象經常發生。
“日本是世界上對食品安全要求最高的國家,如果能夠適應它的標準,對增強國內所有的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不失為一件好事。”商務部外貿司出口處朱處長對《財經》說。
在觀察家看來,中國如能配合推出《食品質量安全法》,將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對于解決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亦不失為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