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男女,無論職位高低、美丑善惡,均對探知自身和建立美妙的人際關系充滿著無限渴望。
比如,企業家希望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否如韋爾奇般超級堅強;“白骨精”“身穿卡工服,懷惴地主心”,希望盡最大努力適應上司和客戶的性格以使工作出色;大齡單身男女則關注如何約到不同性格的心上人;有人對芙蓉姐姐與木子美性格是否相同而興致盎然……“性格色彩密碼”無疑為你提供了“色”眼識人的途徑。
當然,這里包含的“紅、藍、黃、綠”四種色彩所代表的性格與個人偏愛的顏色無關,只是稱呼的便捷程度,就如同過去你撥號上網,而現在可以使用寬帶(注:為閱讀方便,文中所有的性格統一用色彩簡稱替代,如“紅色”代表紅色性格)。
胡鬧!人能用顏色分析出來嗎?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那到底四種色彩代表的性格內涵是什么呢?
讓我們先從一個問題開始,你擠牙膏的習慣是傾向于從中用力的一把“抓擠”,還是從下到上隨時卷起保持牙膏形狀完整之漸進“挺擠”?我娘屬于前者,現在我知道那叫紅色——整體上紅色偏向于比較隨意的生活習慣,他們追求自由、自然、自在的方式而不拘小節;而我爸則屬于后者,現在我知道那叫藍色——整體上藍色偏向于嚴謹的生活習慣,注重秩序、規則與條理,在對待任何一個你可能覺得是小問題的問題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老媽每每刷牙完畢,東西一扔撒腿就溜。顯然老爸對于紅色的無序和零亂極為不滿,于是處理善后事宜——將牙膏捋好,擦干盥洗臺面,牙刷朝上并行排列。當發現連續幾日并無任何改進跡象時,老爸遂提出問題的嚴肅性,這讓老媽極度驚訝于他如此小題大做。如此,雙方勢均力敵,數十年來爭斗不止。
老爸一直期望將老媽改造成為一個同樣生活嚴肅、追求完美的人。然而,老媽一直竭力反攻老爸,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樣是追求變化和樂趣的。
有趣的事情是,也有不少家庭擠牙膏方式不同,但并未如我的父母那樣爆發“牙膏戰役”,這就牽涉到每個人性格中可能的第二色彩。雖然我父親的藍色和母親的紅色在生活態度和行為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將沖突演變得更為強烈,卻完全為他們的第二性格“黃色”所賜。
當我特別觀察了藍+綠的朋友處理同樣問題的方式,發現他們最常見的做法幾乎都是多備一支牙膏,以后你擠你的我用我的,互不相干。我看不慣你的零亂方式(藍色特點),但我也懶得改變你(綠色特點),卻絕對不會像我藍+黃的父親那樣,既然看不慣就一定要堅持改造對方。同樣,如果我母親性格中有綠色,也不會輕易與人發生沖突。而事實上,紅+黃的母親也不能容忍父親對自己的改造,他們共同擁有的“黃色”讓他們都以為自己所做的是對的,從而矛盾更加尖銳。
所幸,他們一輩子依偎相伴,我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安然度過彼此理解上的深溝廣壑,因為我們視善不如流,往往很難去吸收紅色的自由快樂、藍色的完善謹慎、黃色的果斷堅定、綠色的和諧寬容。因為我們視惡嫉如仇,恰恰雙眼緊盯的卻是紅色的雜亂無章、藍色的死板固執、黃色的霸道蠻橫、綠色的軟弱拖拉。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紅藍黃綠。”既然你無法改造他人,就請學會發自內心地接納自己并理解他人吧。
紅 林徽因為何沒有選擇徐志摩?
紅色因為喜悅擁抱某一件事情時,具備的“生命的激情”包含兩個方面。其一,為人感性。紅色感性的“由內而外”不同于藍色的“由內而內”。其二,情感上的高度豐富。如同紅色在交際上注重廣度一樣,在情感上也傾向于廣度的體驗。
從這里著手,我們可以分析才女林徽因(黃+藍)為什么在婚姻中最終選擇了梁思成(藍色)的建筑,而沒有選擇徐志摩(紅色)的詩。她在選擇時也許不一定認清了情感的真正價值,也不一定了解什么是紅藍黃綠。但我相信,那時她定是感受到藍色的梁思成,相比較紅色的徐志摩更值得被信托。而付出的相應代價就是,她在梁思成那里永遠也沒法體驗到一種輕盈的飄逸的美得醉人的快樂。
林徽因沒有嫁給徐志摩,她自己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對于徐的浪漫主義她是欣賞的,可是卻不現實。林是個現實主義者,而梁是個性情木訥而又實在的人。林有很多思想,用筆表達不行,而一旦梁在身邊,梁總能以其深厚的建筑畫功底將林的思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在思想上,林和徐是很接近的,可在事業上,林和梁是完美的一對。
按照林徽因的評價,她說志摩有“孩子似的癡與純凈的天真”,說“他愉快起來,快樂的翅膀可以碰到天;憂傷起來,悲戚是深得沒有底的”。美麗的詩畢竟不能成為她所癡迷的安定生活,徐志摩的浪漫在于他的天真、純樸、真誠,也注定了他的飄忽不定。
除了在事業上林徽因與梁思成互補外,還有一點可以確定,林徽因沒選擇徐志摩的性格因素是——雖然她是如此喜愛紅色性格的浪漫,但又擔憂他紅色性格的輕狂。當她覺得無法把握和掌控的時候,她寧可選擇離去。
無論從郁達夫還是徐志摩的身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紅色在情感上的豐富性,“浪漫多情”大多都是指紅色。正因為此,胡適發出了“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的感慨。這與郁達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此外,以一些紅色男性為主人公的小說,注定了其無一例外,都有著情感上數不完的糾葛。
藍 若生在同代,曾國藩會收瓊瑤當學生?
藍色之所以容易成為最值得信任的人,從另一個視點來看,也因為他們一貫是腳踏實地、有規律的,這是其他三種性格很難在天性中營造的。
藍色對于自己內心有興趣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狂熱,通常不像紅色那樣以張牙舞爪的姿態顯現給世人。但他們勢必會化狂熱為專注,不僅是那種一根筋堅持到底的精神,更有那種一旦投入,身上散發的與生俱來的癡迷,臉上彌漫的如入魔道的迷離和執著。
在完成《還珠格格》以前,瓊瑤阿姨已經完成了42部小說。再比如張小嫻小姐(藍色),七年前出版第一本《面包樹上的女人》,此后以不為讀者所接受的速度出小說,而李碧華小姐(藍色)的速度也不可謂不快。與那些激情恣意爆發、靈感到處流竄,有則閉門謝客、發奮猛攻,無則臥床休息、痛苦不堪的紅色作家們相比,藍色嚴格地給自己圈定每日寫作的時間。
曾國藩(藍+黃)堪稱中國近代史上“立德、立功、立信”集大成的典范。曾氏做人力奉圣賢,做事克勤克儉,將藍色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文正公為后世留下無數精美散文,其中包括1400多封家書。是什么原因能讓他在夜深人靜的軍營中、車轎里、城墻邊、戰船上完成這1500萬字?翻開《曾國藩日記》和《曾國藩家書》,至少在不同的年代有十篇從不同角度特別提到關于“有恒”的問題,這足以解釋“西伯利亞野狼式”寫作習慣的真正意義。
假若瓊瑤阿姨和曾國藩生在同一個時代,或許文正公可收下瓊瑤這個學生。不說“立德”和“立功”,以“立言”而論,至少在寫作精神上瓊瑤深得曾氏精髓。為何藍色可以做到一直堅持,少見放棄?
首先,藍色不像紅色是樂觀的自戀主義者,因為紅色天性不愿回顧過去的失敗,而把眼光放在未來的快樂上,紅色很難正視自己的負面,從過去和現在汲取人生的教訓,所以要求紅色先苦后樂,是非常困難的;對于藍色而言,先苦后甜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另一方面,紅色認為人生是“快樂”的生活哲學,因而害怕苦累,為了確保有足夠的快樂體驗,會制定很多計劃,卻很難堅持做下去;而藍色認為人生是“嚴肅”的生活哲學,人生來就應該體驗苦難和坎坷,必須專而精,完成一事才可另起一事。
綠 葛優的幽默與綠色的味道
綠色并不重視利益交換,付出是他們最大的快樂。對情感受傷害的,需要一杯水的或有困惑的人,他們會非常地關切。綠色樂于傾聽別人訴說所有的事情,鼓勵朋友們多談談自己,他們擅長讓別人感覺舒適。
綠色天性具備了隨時輕松的狀態,與紅色的幽默區別在于:紅色的幽默是張揚的、引人注意、無時無刻不想拿出來炫耀的;而綠色的幽默總是不經意的、狀態放松的、叫人細細回味后才會突然失笑的,甚至效果有時要比紅色引起的嘩然效果更為顯著,我們稱其為“冷幽默”。
看看葛優我們就更加體會到其中奧妙了。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性格色彩,起源于張國榮離去次日,有記者采訪演藝圈內的大腕談感想。在諸多人痛哭流涕表明內心的悲痛之時,葛先生平靜地只說了一句話:“這事吧,不好說,我覺得是他自己沒想開。”真是讓你叫絕。
葛優走路的樣子和馮小剛不同。在人群里,馮小剛不怕被影迷認出,昂著頭,兩手插在褲兜里。葛優則平視前方、面無表情,一旦被影迷認出,他一定會在瞬間換上笑容,甚至于哈下腰簽個名。
有一天記者采訪他,一個年輕人圍著他走了幾圈,試探性地問:“葛優?”葛優客氣地點頭,年輕人立刻慌亂地摸所有的口袋,終于找出一張折疊過的白紙:“不好意思,只有這張紙。”葛優笑呵呵地:“沒事,不是欠條就行。”后來,有人問他是不是對所有的影迷都這么客氣,他顯得很認真地回答說:“這事兒是這樣的,對我吧,也許是第5萬次,對他吧,這是第一次。”
在去年舉行的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紀念活動上,葛優也入選了百年百大電影演員。記者讓他談談感想時,葛優笑著說:“我媽寫過一本書《都趕上了》,書名是我取的,我覺得我一直在趕上好時候,像這個電影誕生100周年活動,我也算趕上了。舉個例子,今天之后的演員,他可以一下子紅透全世界,但他沒能趕上電影100周年。”
記者問他和馮小剛合作的基礎是什么時,葛優又一笑:“首先對這個劇本你得很喜歡,還有我覺得應該有這么一方面吧,他寫的東西由我來體現,我理解他的東西,比較準。要說脾氣上,他比較急,我還是一個溫和的人。他敢罵人家,這個我做不到,這是性格問題。”
顯而易見,從葛優先生和馮小剛先生走路的樣子,從葛優對待隨便掏張紙索求簽名者,到馮導頻率不低的與記者交鋒時的火爆場面,你可以看出,這兩人性格上的巨大差異。
黃 麥當娜白嫁給你,你敢娶嗎?
黃色不但希望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希望能夠控制他人的生活。作為最善于發出言辭要求的性格,黃色的父母對孩子有強烈的期待——小到梳什么頭發,大到你做哪行,都要發表主導性意見。如果你不聽從,黃色會堅定不移地推行威逼政策,直到你聽取他的意見為止。即使是黃色的孩子也懂得運用最原始的武器“哭聲”,來向周圍的人們傳達著明確的“你們都要聽我的”信息。
麥當娜是一個依靠直覺本能的人,她說:“我現在的目標是和我小時候一樣的,我要統治這個世界,我是個控制奇才。”對她來說,成功在于獲勝,而不在具體過程。
每天早晨,她與工作人員一起討論一天的目標和規劃時,能以飛快的速度將一大堆事情安排妥當。她的出版商說:“她不會浪費時間。”一個經理說:“她很精明,喜歡操縱,但她對人很不好。”她的代理人戴曼這樣說到:“我相信她在九年中沒有一周不是排得滿滿的,她全身心地追求成名,愿意為此推遲建立家庭,甚至不生孩子的計劃——也許是一輩子。”
構成麥當娜個性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權力。她自己說到:“有權勢的感覺真好,我一生都在追求,我認為這是每個人孜孜以求的東西。”這一動力從她那巨大的競爭性中得以體現——“我對任何不能與我抗衡的人不感興趣,必須要值得一戰。”
麥當娜在邁向事業頂峰的征途中,選擇了職業女性成功的必要條件,她也是個極其明白的女人。概括她自己及她的婚姻時說到:“我是個工作狂,我有失眠癥,我是個控制奇才,這便是我為什么不結婚的原因,誰能受得了我?”
是啊,就是麥當娜白白嫁給你,也沒幾個男的敢迎娶進門吧!
(摘編自《“色”眼識人》,樂嘉著,文匯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張建德,定價: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