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美元投資于何處存在相當多的謎團。國際清算銀行稱,其無法掌握產油國自1999年積累起來的可投資資金的70%的行蹤
“石油美元”(Petrodollars)是近期國際投資者最關心的詞匯之一。
2006年,石油美元可能將給所有石油出口國總共帶來4500億美元的經常賬戶盈余,高于2005年的3470億美元。
石油美元出現之后,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關乎世界經濟走向。
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
石油美元為產油國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促進了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它們長期存在的單一經濟結構,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在2005年11月舉行的第46屆巴黎航展上,名不見經傳的卡塔爾航空公司一口氣向空中客車公司開出了60架客機訂單,市價超過100億美元。細心的人們還記得,在上一屆巴黎航展上,卡塔爾航空公司也向空中客車公司訂購了34架空客飛機,價值51億美元,成為當年航空業最大的訂單。
現在,中東國家越來越傾向于要在石油天然氣以外的領域做點什么,以改變國民經濟對油氣產業的過度依賴。用石油美元打造“無煙產業”旅游業,自然是這些國家的優先考慮對象。以卡塔爾為例,卡塔爾政府白手起家,先是成立卡塔爾航空公司,訂購大批飛機,然后又新建機場。據介紹,卡塔爾規劃中的國際機場設計客流量為每年5000萬人次,而目前北京首都機場年客流量還不到4000萬人。卡塔爾機場工程共分為三期,其中第一期工程預算就要20億美元。卡塔爾政府部門負責人不久前還稱,準備投資150億美元實施一項建設計劃,包括投資數十億美元的珍珠島填海項目、伊斯蘭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等,要把卡塔爾建設成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但很明顯,如果不是得益于龐大的石油美元,這些中東國家是不可能那么順利地邁出經濟多元化的第一步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稱,受惠于國際油價持續高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和非OPEC成員的最大22個產油國,去年獵得高達8000億美元賣油收入,已累積經常賬盈余(即貿易出口與進口的凈差額)高達3000億美元,較2002年高出3倍有余。
許多美國政界人士和學者習慣以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解釋美國的巨額經常賬戶赤字。他們說,定值過低的貨幣和不公平的廉價勞動力削弱了美國的競爭力。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經常賬戶盈余最多的一群國家已不再是亞洲國家,而是石油出口國——高油價使這些出口國大發橫材。
預計2006年,這些國家的石油出口將帶來7000億美元的收入。它們當中不僅有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還有俄羅斯和挪威——石油收入分別居全球第二和第三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石油出口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可能達到4000億美元,比2002年增加3倍以上。而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今年的經常賬戶盈余總和估計僅為1880億美元。
相對于其經濟規模,石油出口國的經常賬戶盈余遠遠超過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2005年的盈余估計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大約6%,而同年,沙特阿拉伯這一比例高達32%。中東石油出口國的平均數字為25%,俄羅斯約為13%,挪威為18%。
去向不明
很多國家把石油美元的投向當成國家機密,因此到目前為止這些錢去了哪里并不為多數人所知。有關人士認為,海灣國家的石油美元多數已經投資到美國,其中不少用于購買了美國國債。在大發石油橫財之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2005年分別輸出了大約1000億美元的盈余資本,幾乎是上年的兩倍。這些石油美元大多直接或間接地流入了美國。美國2005年的資本輸入從上年的6680億美元激增到8000億美元。
還有一部分石油美元正在進入對沖基金和海外金融機構,或流入外國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2005年1月份,迪拜國際投資公司買進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10億美元的股份,3月份,它又收購了英國著名的蠟像博物館和主題公園連鎖運營商圖沙茲集團。
石油美元投資于何處存在相當多的謎團。國際清算銀行稱,其無法掌握產油國自1999年積累起來的可投資資金的70%的行蹤。其原因包括那些生產國不希望被統計機構跟蹤調查、管理石油美元的機構發展壯大、資金流向包括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離岸金融機構、被用于償還債務以及投資房地產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2003年至2005年,美國本地銀行對外國人的負債增加了兩倍,達到3萬億美元——增加部分的65%是對英國和加勒比地區的負債,這說明了石油美元的分量,亦表明了它藏匿的傾向。
米勒-塔巴克公司的首席債券市場策劃師托尼·克雷申齊說:“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雖然最近歐佩克的石油收入激增,回流到國際銀行體系的部分卻微乎其微。如果考慮到美元的流向,情況尤其是這樣。”
那么,這些錢到底去哪兒了?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全球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受益者:中東主要石油出口國的股市。他說,這些股市近期的收益“完全稱得上驚人”。過去4年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聯酋等國金融市場的資金量都翻了兩番以上。
會否加劇經濟衰退
中東的產油國再加上俄羅斯、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大部分與美國的政治關系在逐步惡化——已成為對全球經濟和美元起穩定作用的金融力量,這一點令人關注。
因為石油美元可能會加劇全球經濟衰退。2002年至2006年,產油國凈出口的增長幅度實際上與1973年至1981年間的增長幅度大體相當。但是,石油沖擊所造成的影響卻更加不均勻。美國首當其沖,其對外收支狀況日益惡化。歐洲的對外收支仍保持穩定,而亞洲的國際收支地位實際上更加鞏固。因此,石油美元的增長給美國帶來的損害正在加劇全球經濟不平衡。另外產油國的消費傾向比石油消費國更低,變化的速度更慢,收入的轉移并非一場零和博弈。
最后,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指出的那樣,石油美元的透明度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但還不是至關重要的。由于消費傾向不同導致的經濟衰退的加劇,雖然令人不快但延續的時間有限。但是,在石油美元、人口和政治的三角關系中存在緊張因素。如果在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這些資金被用于推動經濟的發展,那么它們就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積極力量。如果不是,它們可能成為導致不穩定的催化劑,并最終破壞性地脫離美元。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是指上世紀70年代中期石油輸出國由于石油價格大幅度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發展本國經濟和國內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資金。由于石油在國際市場上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也有人把產油國的全部石油收入統稱為石油美元。目前的石油美元估計有8000億到1萬億美元,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一支令人矚目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