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諸城市地處魯東南,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23處鄉鎮(街道),106萬人口,是全國百強縣(市)之一,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和鄉村城市化試點市。諸城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舜帝、公冶長、張擇端、劉墉、王統照、臧克家、王愿堅、王盡美等都是諸城人。諸城又稱“龍城”,地下恐龍化石蘊藏豐富,被譽為“世界之最”的鴨嘴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

諸城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早、基礎好、發展快,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近日,記者來到諸城市,采訪了中共山東省諸城市委書記劉德成。
記者:劉書記您好,諸城市的城市建設給我們耳目一新的驚喜,但今天我們想請您談談諸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歷程。
劉德成:這個提議好。回顧總結諸城產業化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從1984年到1987年,在全面推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圍繞農業重點產業,組織開展了商品經濟大合唱,產業化的理念初步形成。二是起步階段。從1987年到1992年,全面推行貿工農一體化,產業化體系初步建起。三是發展階段。從1992年到2001年,正式提出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把農業的主要產業納入產業化經營格局,促進了主導產業的快速發展。四是提高階段。從2001年至今,適應經濟國際化的新形勢,加快發展外向型龍頭企業,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創新產業化經營機制,產業化內涵更加豐富,水平進一步提高。
記者:近年來,諸城在加快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主要抓了哪幾個方面的工作?
劉德成:主要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實施“四化”戰略,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二是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有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四是狠抓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生產生活質量。五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民主法制建設,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
記者:您闡釋一下諸城實施“四化”戰略的概念。
劉德成:從2003年開始,我們提出并深入實施了工業化、民營化、國際化和城鎮化“四化”戰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2005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07.5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財政總收入16億元,其中地方收入9.5億元,分別增長36%和46%;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13元,分別增長31.4%和8%,被山東省政府表彰為“農民增收先進市”。成功實現了“全國進百強”的奮斗目標,綜合發展實力列全國百強縣(市)第76位,兩年前移了106個位次。經過三年的發展,全市骨干企業迅速膨脹發展。2005年,新增限額以上工業企業94家,總數達到420家;限額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479.1億元,利稅3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1%和36%;有63家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有56家企業利稅過千萬元,其中7家過億元。不斷擴大對外開放。2005年,全市完成招商引資50.7億元,其中境外資金1.4億美元,分別增長19%和57.1%。投資1億多元進行舊城改造。建起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新型小城鎮,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39.6%。
記者:諸城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劉德成:首先,狠抓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構建產業化經營有效載體。目前,全市現有各類龍頭企業1200多家,其中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近400家,濰坊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17家,省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5家,外貿公司、得利斯集團被列入全國首批151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次,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諸城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全市共有35個基地通過了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認定總面積達到了52.3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32.7%。每年新建和改建畜禽標準化飼養場舍5000多棟,全市標準化飼養場出欄畜禽占總出欄量的85%以上。到目前,全市已有16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為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我們加強了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被確定為全省農產品質量例行檢測承擔單位。再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截至2005年底,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量達到1455個,涉及種植、養殖、加工、服務等多個行業,平均每個行政村有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入社農民達到9.8萬戶。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聯結農戶與龍頭企業的重要鏈條,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水平。
記者:統籌城鄉發展,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在這方面諸城做了哪些工作?
劉德成: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我們把轉移農村勞動力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積極探索有效轉移途徑。近幾年,全市每年有2萬多名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目前,共有26.2萬名農村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4.9%。在轉移農村勞動力方面,我們主要抓了“四靠四動”:一靠發展工業經濟拉動農村勞動力轉移。深入實施工業化戰略,全力提高工業化水平,培植起了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汽車及零部件“三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群”。全市14萬名企業在職職工中,有9萬名來自農村,人均年工資收入過萬元。二靠加強城鎮建設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集中規劃建設了4個中心鎮、7個重點鎮,并建起了一批大型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有力地帶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全市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力達6.5萬人。三靠發展職業教育促動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每年培訓農村初、高中畢業生6000多名。每年有針對性地培訓農村勞動力5000多人,被確定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省級試點市。四靠搭建服務平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籌資750萬元建成了2200平方米現代化綜合性的山東諸城人力資源市場,每年通過人力資源市場和招聘洽談會實現就業的農民工超過萬人。
記者:怎樣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
劉德成:通過狠抓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重點組織實施了“五大工程”:(1)“村村通油路”工程。該工程自2003年啟動,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資近3億元用于修建新油路、改造老油路,城鄉油路總里程達到1160公里,全市90%的村莊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投資3000多萬元,更新高檔客運車輛212部,新增出租車100部,使城鄉油路通車率達到100%。(2)“治水惠民”工程。狠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每年用于水利工程建設的資金超過1億元。去年市里陸續投資1.6億元搞的濰河開發系列工程,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目前已解決414個村、28.4萬人吃水難問題。去年起,著手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使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3)“興教富農”工程。我們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中小學危房改造投入、中小學公用經費、困難學生就學“四個保障機制”,在全國率先落實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促進了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先后榮獲“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全省農村教育工作先進市”等榮譽稱號。(4)“文明創建”工程 。連續五年在全市組織了以“十比十賽”為主要內容的十佳文明鄉鎮、百佳文明村莊、千優十星級文明戶“十百千”創評競賽活動,在全市農村營造了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諸城去年被評為全省文明城市。(5)“農村保障”工程。2005年,全市有6370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5.8萬人受到社會臨時救濟,共發放錢物140多萬元。穩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共有75.6萬農民參加,參與率達87.7%。積極探索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市政府出臺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兩個辦法,并認真組織實施,提高了農村社會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