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出的這一判斷,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比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社會保障水平相對偏低、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等等。
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科學分析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解剖問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才能持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十六屆六中全會深刻分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一次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兩個“更加注重”表明對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更加重視,政策措施也將更為有力。
“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提出了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等一系列措施。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表明將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建設和諧文化”——從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的高度,首次提出了“和諧文化”這一概念,并對和諧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概念,闡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并作出了具體部署。
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第一次鮮明提出“社會體制”這一重要概念,并就完善社會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
“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首次提出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意味著廣大農村居民會逐步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
“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首次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四大機制。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睒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十六屆六中全會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只要我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實踐,一定能夠持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