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浩,北京出生的鄭浩,自1990年開始,先后在香港《明報》、亞洲電視、《香港商報》出任記者和編輯,擅長采寫國際新聞。為報道重大新聞,鄭浩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出色地完成了鳳凰衛視大型直播節目,比如“9·11”事件、北京申奧成功、伊拉克戰爭等。
我和夫人在德國學習生活了5年,也在異國他鄉渡過了5個中秋佳節。雖然那已經是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可是每逢中秋的時候,我倆回味起在德國吃月餅的歲月,也還是那么甜滋滋的。
記得到了德國第一次過中秋的時候,要不是家里人寄來一盒月餅,我們還真沒想起來。我和夫人琢磨著,怎么著也得和德國最著名的經濟學教授之一、聯合國糧農署的經濟顧問奧伯霍夫教授分享一下我們中國的傳統甜點,順便再宣傳宣傳咱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但后來發生的事,讓我們想想都覺得懸……
那天下午我們專挑了個喝咖啡時間,拿著月餅直奔奧伯霍夫的辦公室。教授聽明了來意,甚是高興,臉上露出了在課堂上難得一見的微笑。在老婆的暗示下,在慌亂中忙壯起膽子,用半咸不淡的德語,掄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經典故事。老人家一直在仔細地聆聽著我在瞎掰活兒,要放進嘴里的月餅,竟停在嘴邊兒就沒再動過。我花啦花啦把前晚背好了的月餅故事,一股腦兒地全撂在那兒了。滿心以為完成了任務,可以和老教授一起“舉餅遨明月”了。可萬萬沒想到,老教授的一話,讓我差點兒沒把月餅盒打翻在地。
“浩,為什么月餅和月亮有關系?再解釋一下!”
“這月餅……月亮……它們……,我說過有關系嗎?”
我有些慌了,其實我一早就料到老教授他一定會問問題的,不過,我當初設想的是,經濟學家嘛,他也就是問問這月餅多少錢一塊?中國老百姓能消費多少?可現在,月餅和月亮之間的關系?深了!
還是老婆精明,馬上接過問題,用一口流利的德語,把月餅和月亮之間的關系,娓娓道來:“月餅和月亮,在英文、德文里都姓‘月’,兩者不僅形似,而且還有內涵:月餅內里有蛋黃,圓缺隨人而為;月亮外表有環形山,滿虧隨季而行之。最主要的是,中秋時分,月明且大且圓,象征人間千家萬戶團團圓圓、圓圓滿滿;而這時候,再吃上一塊濃香清甜的月餅,感覺上那就更加完美無缺啦!……”接著,她把嫦娥奔月的故事又講述了一遍,把自然的、人為的、傳說的、瞎造的,通通揉在了一起,聽起來,讓你不信這手中的月餅和那天上的月亮之間有那么點兒關系都難!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婆如釋負重,像兔子般地蹦著往回跑,邊跑還邊說邊笑邊感慨。說的是,一盒月餅居然招出這么多的話瓣兒來,真令人啼笑皆非;笑的是,德國人啊,你真的是太認真、太注重邏輯道理了,不就是個神話故事嘛;感慨的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太豐富誘人了,太能得到外國朋友的欣賞了。
中國魅力絕不僅僅是簡單地反映在文化上、食品上,而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它那豐富的、深邃的內涵上。你看,一塊月餅,一輪明月,就能帶出那么多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凄涼的,可以是甜蜜的、也可以是苦澀的故事和聯想。難怪人家老教授還嘟嚷呢,咱德國人吃香腸幾世紀了,怎么就沒能吃出個神話故事來呢?
就這樣,從第一年的一盒月餅,到第五年的五盒月餅,每年我們都會和教授、朋友們分享中秋的快樂,也不斷地一遍遍復述那月餅和月亮的老段子,討論由此而引伸出來的中國“月餅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