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轉型金融控股公司之前,資產管理公司們仍需向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業績
爭議之中,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之旅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財經》記者從多個消息渠道證實,由財政部牽頭起草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改革方案近日征求意見完畢,已經上報國務院,主要方案已獲認可。財政部方面已在積極部署方案的實施準備工作。但具體內容將等到預期2007年1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宣布。
這一方案的基本思路是,資產管理公司于年底完成政策性不良資產的處置工作,明年開始商業化運營,正式拉開轉型大幕。目前,信達、華融、長城、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財政部是這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惟一股東——都在制訂各自具體的轉型計劃。
在財政部的大方案中,轉型成“現代金融服務企業”是資產管理公司的一致方向——一個含混而寬泛的概念,一位資產管理公司高管將其理解為“金融控股公司”。據透露,在財政部的方案中,信用評級、征信服務、投資咨詢、財務顧問、金融租賃、擔保、信托、證券、銀行、汽車金融租賃以及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等幾乎全部金融業務,都對資產管理公司開放。同時,改革后的資產管理公司可通過發行債券拓寬融資渠道。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設想——它能夠實現嗎?
轉型前提
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不是新議題。
2004年2月24日,財政部上報國務院的《關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改革與發展問題的請示》(下稱“請示”)獲得批復。“請示”要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2006年年末以前,完成核定的債權資產處置回收目標。達到設定的“兩率”(即現金回收率和現金費用率)要求,處置完不良資產者,將進行商業化轉型。
“財政部要求一司一策。”一位資產管理公司高管說,“成熟一家轉一家”。由此,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不再面臨生死攸關的十年之限——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曾在高層有過討論,是否將其存續期設定為十年。
令人失望的是,轉型方向大定后資產管理公司的透明度便大大降低。此前,資產管理公司每個季度都會向外界公布處置情況,但截至《財經》記者發稿前,所能獲得的最新官方數據僅截至2006年3月底。來自銀監會網站的數據顯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不良資產8663.4億元,完成了處置進度的68.61%,還有近三分之一的資產需要在九個月內處置完畢。
處置速度其實并不是什么難題。“年底之前處置完政策性不良資產幾乎沒有問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一位高管告訴《財經》記者。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最初主要承接來自農業銀行的不良資產,被認為是資產質量最差。2004年10月,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曾一次性打包拍賣出售剩余的1500多億元不良資產,最終流產。即使這樣,這位長城高管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不良資產僅余不到400億元。
關鍵在于出售不良資產的價格,而這直接涉及到對當年政策性處置不良資產最終損失的厘定,最終將被統計到國有銀行改革的大賬本中。
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06年3月,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現金回收1805.6億元,現金回收率20.84%,資產回收率24.20%。
敏感的“掛賬”方案
不良資產年內清理完畢的另一重意義是,困擾資產管理公司經年的資金缺口即將水落石出。
這原本是歷史遺留問題。1999年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注冊資本各100億元,均來自財政部。此后,中央政府決定剝離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總計約1.4萬億元銀行不良資產,由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以面值收購,資金來源為央行的再貸款和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金融債。其中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從央行獲得再貸款6041億元,另外8110億元來自對商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發行金融債券。
央行的再貸款與金融債的年利率都是2.25%,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每年需要償付的利息就超過300億元。成立七年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計應支付的利息等費用超過2000億元,但其現金回收總額僅為1800億元左右,支付利息尚且不足,還不包括處置過程中的成本費用。
銀監會資料顯示,2001年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后回收的現金為253億元,而當年的利息支付即為300多億元。各家資產管理公司情況不一,不能支付利息的時間亦有早晚之分,長城和東方較早就無力支付利息了。

但對于四大國有銀行而言,這筆金融債卻一直是賬面上的優質資產。直到重組上市時,才有審計師提出質疑,因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沒有能力還本付息,這筆金融債要么列為銀行的不良資產提取撥備,要么由財政部提供正式擔保。《財經》記者獲知,中行上市時費盡周折才拿到財政部提供的保證函。
在2005年開始的國有銀行新一輪不良資產剝離中,沒有再使用金融債券的方式,而由央行向資產管理公司發出為期五年的6195億元再貸款,用于收購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的可疑類貸款。最終按照實際中標價格償還本息,超過中標價格部分由央行停息掛賬。前后兩次不良貸款剝離,央行為國有銀行改革發放的再貸款達到了1.2236萬億元之多。
無論是銀行改革或是資產管理公司自身商業化轉型的需要,當年的政策性業務應如何厘定虧損,都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候。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中層告訴《財經》記者,這部分資金缺口在商業化轉型前期,只能暫時“以掛賬的形式存在”。根據財政部的方案,在年底的處置完成后,要核定全部的資產回收率和損失,然后將原有再貸款及金融債券從資產管理公司的表內剝離至表外;具體的處理辦法是央行再貸款停息掛賬,銀行債券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置換,國開行的債券停止付息。
發行特別國債必須要經過人大的審議,因此成為此時各政府部門和資產管理公司慎言轉型的“敏感”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再貸款卻只以“停息掛賬”的方式處理,基本回收無望。
金融控股:夢想與現實
雖然財政部的方案尚未落實,但四家公司早已開始了與轉型相關的努力。
早在2004年,財政部就已經允許資產管理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對確有升值潛力的不良資產進行追加投資,并允許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資本金運營。時任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總裁的汪興益就告訴記者,將探索現金資本保值增值的多種途徑,包括投資國債、投資有升值潛力的不良資產和資本項下投資企業等。很快,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目標都鎖定在了金融控股公司上。
契機最早來自券商危機。2004年前后,券商問題頻發,對于部分已經出現風險的券商,證監會委托資產管理公司托管,由此拉開了資產管理公司重組券商的序幕。2004年9月3日起,中國證監會委托華融托管德隆旗下的德恒證券、恒信證券和中富證券。隨后,信達托管漢唐證券、遼寧證券;東方托管閩發證券等。
據稱,此前將券商委托資產管理公司,僅僅希望借助其處置不良資產的經驗,完成重組。后來則演變成允許其收購資產,組建自己的旗下證券公司。顯然,這里大有資產管理公司主動請纓、借機轉型、搜羅金融牌照的因素。
不過,如果將資產管理公司與同期擔負這一政策性任務的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建銀投資)相比,資產管理公司并未顯示出過人的專業水準。建銀投資在收購眾多瀕危券商同時,著手引進中信證券重組原華夏證券,并將北京證券重組后出售給以瑞銀集團、中糧集團為首的投資團,回收了部分再貸款,重組業績可圈可點。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上述券商,則一直在清理整頓、重組計劃不明朗的狀態中等待。但這并不妨礙資產管理公司繼續延伸其金融觸角。

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涉足銀行、證券、金融租賃以及中小企業融資等領域。它有望成為第一家將商業銀行納入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萬州市商業銀行幾成定局,“收購以后擬更名為三峽銀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與此同時,長城收購原屬德隆集團的新疆金融租賃公司進展順利,亦在洽購證券公司,還與天津濱海新區政府合作創辦中小企業創業服務公司。此外,長城還曾擔任晉西車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495)股票發行主承銷商,并重組渝鈦白(深圳交易所代碼:000515)。
華融在工商銀行上市前,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認購15億元股份,占比0.15%;2006年年中,華融與信達、東方等一起獲證監會允許,收購、設立證券公司并可從事自營業務,“具體發放時間表需視各公司籌建證券公司的速度而定。”華融計劃整合原“德隆系”旗下券商為一家新證券公司;2005年12月又從“明天系”手中接過了浙江金融租賃公司,并于今年10月完成重組。“我們要先做再說”,華融現任總裁丁仲篪說。
信達業已在基金和資產證券化方面拔得頭籌。今年7月,信達同康聯首域集團(隸屬于澳洲聯邦銀行)合資成立信達澳銀基金管理公司;12月18日,信達宣布正式開始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以廣東地區未償本金余額為210億元人民幣的可疑類貸款資產為基礎,發行47.5億元的證券化產品。信達也計劃在收購漢唐、遼寧證券后,組建全新的證券公司。
東方同樣不甘人后,它不僅與信達同時獲批資產證券化試點,還將重組其托管的閩發證券和慶泰信托,擬更名成為自己旗下的證券公司。另有消息說,東方即將以1.2倍的溢價入股籌建中的江蘇銀行。
縱觀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布局,雖然各自的方案尚未正式上報,但是其金融控股的框架已經隱隱浮現。問題是,此前在不良資產處置上乏善可陳的資產管理公司,是否已經具備了駕馭金融控股公司的能力?
輸不起的實驗
迄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均未向社會公布財務報表,亦未聘請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做財務審計。2004年2月,財政部制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改革方案、解除其“十年大限”后,國務院委托審計署對其做過一次外部審計。最終的數字相當觸目驚心。
2005年6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向全國人大匯報時,公布了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從1999年到2003年資產負債損益的審計結果。在抽查的5544億元不良資產中,總共查出各類違規、管理不規范問題和案件線索金額715.49億元,占審計抽查金額的13%。
此次審計中資產處置過程中,違規和不規范問題涉及272.15億元,主要表現為評估和拍賣環節管理不嚴、走過場,有的甚至虛假操作,故意低價處置;在不良資產剝離環節,違規和不規范問題達169.18億元。
與此同時,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化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也受到質疑。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對于不良資產一級市場的壟斷,導致市場缺乏有效競爭,真正的市場機制難以建立,使得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效率無法客觀衡量。實際上,有關部門也曾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在2005年國有銀行不良資產二次剝離之時,央行曾有意成立一家批發機構,使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與市場上其他機構平等競爭,但最終因財政部的不同意見而流產。此后,不良資產處置市場仍然發育緩慢。
對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推出,由于其業務的復雜性和風險性,監管層一直極為慎重,它顯然不能、也不應成為解決資產管理公司存續問題的工具。由于缺乏現代化公司治理結構和足夠的透明度,缺乏令人信賴的風險內控手段和評估標準,在轉型之前,資產管理公司們仍需提供令人信服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