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繼承法案》的重要意義在于,把最高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從國王轉移到了議會
1688年的光榮革命和1689年的《權利法案》,把立法和稅收兩項權力從國王手中轉給了議會,但行政權力仍然在國王手里。這種情況下,可以設想,假如老國王死了卻沒有直系后代可以繼位,王位繼承將再次發生危機,并把國家政治拖入動蕩之中。實際上這種危機在此前一百多年的英國歷史上已經多次出現,教訓深刻,而更嚴重的是,“今上”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也不曾生下一男半女
由于瑪麗二世在1694年殯天,威廉三世注定“無后”,所以,實際上可以指望的王位繼承人只有瑪麗的妹妹安妮了,但不巧的是,安妮也沒有子女!而這一時期的歐洲大陸局勢,也使英國人感到一場重大危機似乎迫在眉睫——
1700年年底,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逝世,沒有子嗣。按照歐洲傳統,一國王位可以由外國王室成員繼承,本國人除非是王室近支血脈,金枝玉葉,否則即使天潢貴胄,封公裂土,也沒有資格染指神器。由于已故的查理二世本人系出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同時又是法國波旁王朝當時在位的一代雄主路易十四之內弟,所以哈布斯堡和波旁兩大王朝都在覬覦西班牙國王寶座。查理二世是突然駕崩,沒有留下遺囑,路易十四搶在第一時間宣布他自己的孫子——安茹公爵腓力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按照這種安排,路易十四將不僅是法國的主人,還將成為世界的主人——因為當時西班牙擁有最廣大的殖民地。顯然,對哈布斯堡王朝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英國的威廉三世也很生氣,因為他畢生都以與路易十四對著干為業的!于是,英國和奧地利聯合起來了!加上威廉自己的國家荷蘭和德意志境內的新教諸侯們,他們結盟而起,為了西班牙王位的爭奪,向路易十四開炮!于是,從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打。
這場大戰給英國人最直接的警示是:國王沒個一男半女的后果多么嚴重!不過戰爭剛一開始,倒是從敵人那兒傳來一個好消息:在光榮革命中被趕跑的詹姆士二世在法國長眠了!可是沒高興多久,威廉三世自己也一病不起,知道來日無多了。這里潛藏著一個大麻煩:按此時的游戲規則,最有資格在威廉三世身后繼位的,在法律上應該是詹姆士二世之子詹姆士·愛德華·斯圖亞特。但英國人都不愿意讓他繼位,因為他是天主教徒,還是路易十四豢養的!怎么辦?惟有修改游戲規則,于是,一部對后來歷史具有決定意義的法律——《王位繼承法案》在1701年出臺。其中的核心條款規定,英國王位不能由天主教徒繼承,并且誰來繼位,前任國王指定的不算數,要議會批準的才算數!
《王位繼承法案》的重要意義在于,實際上把最高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從國王轉移到了議會。最高權力的交接班從此在形式上由人民賦予,而不再取決于某一個人的意志。這樣,國王的實權只剩下了一項——主持國家行政。
1702年,威廉三世與世長辭,根據《王位繼承法案》,安妮順利繼位。然而,安妮接到手的王權,對她來說,恐怕不是一個香餑餑,反而是一個燙手山芋。這個山芋的燙手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正處在拉鋸狀態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國家一切大事都要圍著它轉。一個女子,乍一接手權力,就遇如此頭疼的大事,國有疑難可問誰?第二更燙手,能拍板出兵出錢的議會自身卻內訌得緊!
安妮剛一繼位,就把歐洲大陸戰場上的英軍統帥約翰·丘吉爾(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祖先)的爵位由“馬爾巴勒伯爵”晉升為“馬爾巴勒公爵”,讓其為國分憂。馬爾巴勒在戰場上可謂謀略超人,屢戰不殆,然而在國內卻被掣肘得厲害。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當時英國議會中托利黨和輝格黨斗爭激烈。光榮革命時形成的短暫聯盟不到兩年就破裂了。1698年大選中托利黨獲勝,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初期仍是托利黨在議會占多數,而他們卻是反對參與這場戰爭的!要知道,這場戰爭不是可打可不打的。它絕不僅是一場爭奪王位的戰爭,更是一場新教反對天主教、市民力量反對封建王權的戰爭!對英國來說,還是防止法國成為巨無霸并進而吞并英國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卻被托利黨主導的議會掣肘,女王在寶座上怕也是如坐針氈。
不過局面很快扭轉了過來,在1704年的大選中,輝格黨推舉馬爾巴勒為領袖,一舉戰勝托利黨,贏得了議會多數席位。于是馬爾巴勒事實上成了出將入相的人物。安妮女王雖然擁有主持國務的權力,但畢竟不懂軍事,所以她只是出席國務會議,而聽憑馬爾巴勒裁決軍國大事。
這時馬爾巴勒主政的機構已經叫做內閣(Cabinet),只是還非責任內閣。這是議會中一個常設機構,由少數掌握重權的大臣(必須是國會議員)組成,經常在一起開會決議國事,而國王的行政之權就體現在主持內閣會議,并拍板決策。
內閣的前身是亨利八世在1530年建立的樞密院,最初是國王的咨詢機構(幫亨利八世出主意怎么離婚的)。后來到了17世紀中期,樞密院規模擴大了,下設4個委員會,其中最重要的是外交委員會。1688年光榮革命后,威廉三世只任用最信賴的輝格黨議員為樞密院外交委員會委員。由于這個委員會的委員都是威廉三世的心腹,所以威廉三世有時也在密室(英文為Cabinet)里討論外交之外的大事,所以它也被稱作內閣或內閣委員會。不過當時國王也會召集其他委員會來討論政務,內閣并未固定下來。直到1702年安妮女王即位后,戰爭和外交事務幾乎是此時國家大事的全部內容,內閣才成為固定機構。
由于有了純粹由輝格黨人組成內閣的強力領導,加上馬爾巴勒天才的運籌帷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終于在1713年以英-奧聯軍獲勝而告終。太陽王路易十四失去了他的光芒,黃昏的太陽最終敵不過冉冉升起的明星!
1714年,安妮女王走完了她戰斗的一生,她也沒有子女!部分托利黨人發動了企圖擁立詹姆士·愛德華·斯圖亞特為“詹姆士三世”的政變,不過沒有成功。根據《王位繼承法案》,王位應由新教徒繼承,于是,一位德國王子、路德教徒——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路易加冕為英王喬治一世。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曾經是馬爾巴勒手下的一員大將,喜歡身披一襲紅袍,出入槍林彈雨,立下赫赫功勛。
然而,喜歡身先士卒的英雄,卻未必善于折沖樽俎。繼位這年,王子年已54歲,在德國生活了54年,不會講英語。所以,主持內閣會議的時候,只能跟大臣們用法語交流,想想看,用剛剛擊敗的敵人的語言主持自己的國務會議,這該多么別扭!加之喬治一世對英國政務知之甚少,而且武將出身的他還不喜歡坐在桌子旁邊,而是喜歡打獵。因此,喬治一世繼位后很少出席內閣會議。到了1717年之后,就連倫敦這個鬼氣候的地方都不想住,干脆搬回漢諾威老家,逍遙地打獵去了,把政務甩手交給內閣。
這樣,英國內閣獲得了事實上的行政權力,把國王架空成了完全的虛君。只不過,這種情況這時還只是“例外”,并沒有經過正式確認,也沒有規定國王對內閣的決策無權拍板。所以,這時的英國內閣還沒有成為對議會,而不是對國外負責的責任內閣,責任內閣的確立,還需要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