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王志興的銅塑藝術照的時候,還沒見到原作品,就被那造型與張力所吸引!或者說那照片上的一股呼之欲出的靈氣震撼了我,那是一棵《扶桑》銅樹!雖然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塑造出來的,也不知道他的藝術手法,但我卻深深地感受到了他那藝術魅力!
見到王志興的銅塑藝術品的時候,還沒見到他本人,我便又跌進了一個神奇藝術世界中。
我驚訝他那藝術風采、他那流派,驚訝作品的靈動感!是變形藝術嗎?是的,變形夸張成了一種藝術手法。牙齒可以變形出吶喊,母親變形出博大,連九華山的海玉菩薩都是變形夸張的!是抽象藝術嗎?是的,抽象的內涵灌注到了作品之中,連維納斯都抽象了一把,成為《抽象的維納斯》。是傳統的藝術嗎?是的,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有著濃濃的傳統味。奶奶的針線笸籮、石臼、凳子……就連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也成了藝術品!哪一件、哪一樣不是從傳統生活中信手拈來,然而哪一樣、哪一件又不都是高于生活,超凡脫俗?至于風格,我真說不上來他是什么風格,他不是劉開渠風格,他不是韓美林風格,他更不是羅丹風格,他是一種特殊的風格、一種充滿藝術魅力的風格!
王志興普普通通的言語既有俗語,也有詼諧,既有哲理,也有幽然,俗雅交替,淡奇相融,確確實實話如其人。王志興就是這么一個看似凡人而又并非凡人的人!王志興還寫散文,散文中還插漫畫,畫風有點像豐子愷的韻味;而文風則別有一番韻味,像誰?說不清,道不明,但那韻味吸引人,有嚼頭!王志興在雕塑時乃興致所至,信手拈成。其為人亦如此。對于自己的藝術品,高興時隨意贈人;情濃時,干脆就埋于地下,居然埋了20件作品之多。有人戲問他,是否埋在屋下做鎮宅之寶?王志興卻說連他自己也忘了埋于何處,等他個百十千年再出土,由后人評說吧!雖然王志興喜歡侃侃而談,但卻很少炒作自己,所以知道他有高超銅塑藝術的人并不多。但是,凡是看了他的作品的人莫不贊不絕口。程大利、喻繼高、莫靜坡等等有著諸多名畫家、院長、主席等頭銜的人,對他的銅塑作品皆驚而嘆之:“這是大師級的作品!”
王志興的藝術魅力,來自于藝術創新,王志興創新出了自己的銅塑肌理手法。無錫有一個靈山大佛,那是現代工藝的藝術品,但是這個大佛是分割鑄造,拼焊而成的。就那焊縫而言,天長日久,必然會顯現出來。而王志興不斷鉆研,不斷創新,他的銅塑藝術,卻是讓焊縫融入到肌理之中,千年、萬年之后,也不會讓人感覺出來。應該說這也是王志興的專利,但是作為藝術手法來說,這種專利愈不是專利愈好,只有形成流派才更能形成藝術生命力!所以王志興也從來不保守,從不去申請什么專利,誰人學去都行!
王志興在藝術構思上的創新,則是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生活的深深的感受。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了一個歷史性的階段。作為一位受益的普通百姓,王志興深深地感受到這一偉人的魅力,他激動地要為這一偉人塑造一個頭像!他要塑出鄧小平的偉大精神、氣質,要塑造出鄧小平的智慧與魄力。因此這一個頭像應該定位于是一個慈祥的老人、睿智的老人、福氣的老人和讓人望而崇拜的老人!于是他從天庭、額頭、嘴巴、眼睛等等上面來著力塑造,臉上的肌肉漲出,顯出慈祥;嘴唇的厚實,顯出寬厚;耳朵的垂大,顯出福氣;眼睛的炯炯,顯出睿智,而那臉上又散發出一種動人的會心的微笑。偉人的精、氣、神生動地反映了出來,王志興成功了!
常武地區歷來人文薈萃,既然中國的“青銅時代”橫空出世,那么王志興能不能成為中國的羅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