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徒區江心鎮,只要一提起鎮農服中心主任杜祥林,幾乎無人不知。有人說他對事業過于執著,也有人說他該歇歇腳了,他對此一笑置之,他說:對一個人來說,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全力以赴地獻身于富民為民的事業,是最大的幸福。
上世紀80年代在五墩村擔任村辦廠廠長,90年代擔任村支書,為村級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2000年擔任鎮農業助理,2002年又兼任鎮農服中心主任,這六七年來他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又作出杰出的成績。回顧他一路走來的足跡,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各個時期最艱苦的工作,然而他一步一個腳印從群眾最關心、最切身、最敏感的熱點、難點抓起,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力為民辦實事、解難事,幾十年如一日,執著追求一方發展,用行動精彩詮釋了人生的價值。他殫精竭慮,勤政為民,贏得了全鎮老百姓的一片贊揚聲。
興村富民為己任。今年54歲的杜祥林,同大多數的農村家庭一樣,小時他由于兄弟姐妹多,飽受了貧困與艱辛。1967年初中畢業后,就回家鄉五墩村務農,接受艱苦勞動的鍛煉。一年365天,風里來、雨里去,手上起滿繭花,可年底分配時卻只拿到幾十元錢,這就讓他有了擺脫貧困,要為父老鄉親干一番事業的決心。1974年村里辦起了村辦企業,他被選到廠里工作,干起了供銷員,先后在全國各地走南闖北,吃盡了千辛萬苦,但他毫無怨言,一直苦干了10年。1985年,由于業績突出,他擔任村辦廠廠長。他以廠為家,事業成為他的第一需要,在全廠干部職工的共同奮斗下,廠里一直穩步發展,成為五墩村的主要經濟來源。他1988年被吸收入黨,1992年,成為丹徒區第一家的“雙強書記”,擔任村支部書記,從此他廠長、書記兩副擔子一肩挑。接過重擔的他義無反顧地把全部精力投身于工作當中,做到當一任領導,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群眾,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在他的努力下,五墩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他的主要做法一是發展經濟,堅定不移地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二是心想群眾,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三是廉潔奉公,兢兢業業為群眾服務。主要成績一是種植了150畝紀柳,年收入4.5萬元;二是成立勞動服務公司,開辟了增收渠道;三是投入十幾萬元修建了7.8公里長的砂石路;四是關心支持村小學教育事業;五是繼續辦好村辦企業……
杜祥林在擔任村支書這幾年,飽受了酸甜苦辣。在每年的防汛期間,他身先士卒,日夜奮戰在江堤上。特別是征收防洪保堤費時,他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從而每年能圓滿完成征收任務。為了五墩村的發展,他不分晝夜地工作,始終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不圖名,不為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努力當好村民滿意的“官”。
正當他在五墩村干得出色的時候,一紙調令將他調到新的崗位,出任鎮農業助理,后又兼任農服中心主任。這時他接近“五十而知天命”之年,但他沒有向組織討價還價。杜祥林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一種知難而進的勇氣,有一股爭創一流工作水平的追求,落實到實踐中就是堅定跟黨走,為民辦實事。“江心要發展,農業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天不可改,但他一定要變!杜祥林帶領農民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了突破。經過幾年的努力,江心州生態農業悄然出現在人們面前,梨園、橘園、芍藥園、無花果園、桃園、柑橘園、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灘八樣野生蔬菜園等星羅棋布,縱橫交錯,達到6700畝。從2000年開始,杜祥林在全鎮先后推廣種植了萵苣、蘆蒿苔等綠色蔬菜,并于2003年注冊了“灘八樣”商標,2004年成功打入了鎮江8家大超市。最為可貴的是實現訂單農業,為恒順集團種植了乳黃瓜。江心鎮2003年成立了農產品產銷協會,杜祥林出任常務副會長,從此農戶不用為銷售難發愁。為了給農戶提供一條龍服務,在利用好土地資源的同時,杜祥林不忘2000多畝水產養殖。農技人員服務到田頭,鎮農服中心編寫每月農事,從來沒有間斷過。正因為這樣,江心鎮農服中心先后獲得了鎮江市“十佳農服中心”和丹徒區“科技進步目標管理二等獎”等諸多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