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殼作房珠作骨,水晶為粒玉為漿”,形象地描繪了石榴的晶瑩可人。
石榴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目前大約有70多個品種,分為觀賞和食用兩大類。供觀賞的石榴,多為復(fù)瓣,花朵大,花期長,如“金臺石榴”、“千層石榴”等名品。食用石榴,則以果大、肉厚、子多、汁多、味甜而誘人。最有名的要數(shù)山東的濟南石榴、陜西的臨潼石榴、河南的輝縣石榴、四川的寧南石榴、安徽的蕭縣石榴、云南的巧家大石榴、會理銅皮石榴,此外,北京的大甜石榴、大白石榴、馬牙黃石榴等也是上品。
石榴花,又名榴花、酸石榴花,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蕾。中醫(yī)認為,石榴花性味酸、澀、溫,入胃、大腸經(jīng),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適用于鼻衄、中耳炎、創(chuàng)傷出血等。《分類草藥性》言其“治吐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紅崩白帶。湯火傷,研末,香油調(diào)涂”。《福建民間草藥》言其“治齒痛,水煎代茶常服”。《野生藥植圖說》言其“治中耳發(fā)炎,防止流膿”。
石榴實,又名安石榴、甘石榴、金罌、丹若,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實。中醫(yī)認為,石榴實性味甘、酸、溫,入胃、大腸經(jīng),有生津止渴,澀腸止泄之功,適用于津傷口渴咽燥、久瀉、久痢等癥。《滇南本草》言其“治日久水瀉……又治痢膿血、大腸下血”。《本草綱目》言其“止泄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營養(yǎng)分析表明,石榴果實中含碳水化合物18.7%,水分79.1%,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高1~2倍,而脂肪、蛋白質(zhì)的含量較少,果實以鮮吃為主,也可制成飲料。
石榴入藥亦堪稱上品,其花、實、皮均可入藥,其中以石榴皮最為馳名。石榴皮性溫,無毒,入肺、腎、大腸經(jīng),多炒黑用之,凡虛寒久咳、血崩帶下、脘腹脹滿、皮膚癬癥、腸道寄生蟲等,均可應(yīng)用。藥理研究表明,石榴皮含根堿,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結(jié)核桿菌、綠膿桿菌及各種皮膚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并適用于驅(qū)蛔蟲、蟯蟲、絳蟲等。石榴皮水煎取汁,外洗患處,可治療手癬、足癬、膿皰瘡及稻田皮炎。以色列的科研人員研究發(fā)現(xiàn),預(yù)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臟病,石榴汁比紅葡萄酒更佳。人體內(nèi)膽固醇的氧化、沉積可導(dǎo)致動脈粥樣硬化并引起心臟病,若每天飲用60~90毫升石榴汁,連續(xù)2周,可將氧化過程減少40%,并可減少已沉積的氧化膽固醇。即使停止使用,這種奇特的效果仍將持續(xù)1個月。現(xiàn)介紹幾款石榴食療方,供選用。
人參石榴皮飲人參5克,石榴皮20克。將兩藥分別煎取濃汁,混勻飲服,每天2~3次。可健脾益氣止瀉,適用于嘔吐頻頻、瀉下清水、面色蒼白、汗出肢冷等。
石榴皮膏干石榴皮500克(鮮者加倍),蜂蜜300克。將石榴皮水煎取汁,每次煮煎30分鐘左右取汁,共取2次,2液合并,文火煮至黏稠時,加入蜂蜜,煮沸即成,候溫裝瓶,每次1湯匙,每日2~3次,沸水沖飲。可健脾溫中,適用于腹瀉頻作、腹痛隱隱,口不渴,舌淡苦白等。
榴花膝藤湯石榴花、牛膝各10克,金銀花藤15克,百部20克,白芨、冰糖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清熱解毒,適用于肺癰咳嗽、痰黃黏稠。
石榴花糖醋排骨石榴花10朵,豬脊排骨500克,調(diào)味品適量。將石榴花洗凈,入鹽水中浸泡一下。排骨洗凈切塊,加胡椒粉、醬油、白糖和勻浸味。鍋中放油適量燒熱,將排骨入油中炒至金黃色撈起,而后加糖、醋、醬油再炒,待熟時入石榴花翻炒片刻即成。可疏肝行氣,適用于女子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
石榴花炒百合石榴花10朵,百合30克,調(diào)味品適量。將石榴花洗凈,入鹽水中反復(fù)浸泡,撈起瀝干。百合洗凈,放熱油鍋中翻炒片刻,再加石榴花、調(diào)味品等翻炒至勻即成。可潤肺止咳,適用于肺燥干咳、干咳痰少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