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應攝入食鹽4~6克。中國鹽業有關部門新近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人均攝鹽量仍然大大高出這個標準。全國吃鹽最多的是東北地區,平均每人一天要吃18克鹽,攝鹽最低的是廣東地區,吃鹽量為8克,也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醫學專家普遍認為,攝鹽過量已經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
口味重容易患病
近年來,不斷有專家大聲疾呼減鹽、控鹽。正常人24小時的排鹽量為3~5克,在食物中每天只需補充4~6克鹽,就可以滿足人體正常需要。鹽攝入過多,會加重腎臟和心血管的負擔,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
世界衛生組織曾對美、日等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居民每日食鹽量與高血壓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每天吃鹽低于4克,幾乎沒有高血壓患者;每天吃鹽7克,血壓超過標準者占6.9%;每天吃鹽10克,高血壓患病率8.6%:每天吃鹽14克,高血壓患病率21%。
研究發現,在已知的高血壓人群中,血壓控制良好的不到10%,除了一部分人未認真服藥外,相當數量的人藥沒少吃,血壓就是降不下來,攝鹽過多是主要原因之一。
高鹽飲食,尤其與高熱能飲食一起食用時,胃黏膜便直接暴露在有害物質刺激下,還會引起胃炎、胃潰瘍。有調查顯示,與日常飲食較為清淡的人相比,吃鹽多的人患胃病的幾率要高70%以上,每月吃咸魚或咸肉類食品兩次以上的人,與不吃的人相比,患胃病的幾率要高出一倍。而胃癌更是在鹽消耗量高的地區高發。
鹽攝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鈣的量越多,鈣的吸收也越差。吃得清淡點,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補鈣。鹽吃得越多,體內潴留的水分就越多,不僅引起水腫,而且導致身體的毒素無法排出。對于腎病、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和高血壓等病人來說,高鹽無異于“火上澆油”。
總之,吃鹽過多對健康不利。日本人原來攝鹽量也很高,在普及健康觀念和知識的過程中,平均攝鹽量由每人每天29克下降到10克以下。飲食習慣的改變帶來了日本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其高血壓發病率逐年明顯下降。
世界衛生組織在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吃鹽量不宜超過6克的同時,還建議,糖尿病非高血壓患者不超過5克;高血壓患者不超過3克;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不超過2克。
食物本身也含“鹽”
專家指出,我們日常飲食習慣里,即使做菜時少放鹽,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攝鹽過量。在我們買回來的食品,尤其是熟食和其他半成品中,更是含有大量隱性的鹽。比如100克醬油相當于15克食鹽;100克榨菜相當于11克食鹽;100克香腸、火腿相當于4克食鹽。就連許多蔬菜,如空心菜、豆芽、蝦類、紫菜里,也都含有一定鈉鹽。一般帶包裝的食品上大部分都標明了鈉的含量,在計算鹽含量時,要把包裝上鈉的含量乘以2.5,這才是精確的含鹽量。
由此可見,控鹽應全方位入手,單單減少做菜時食鹽的放入是遠遠不夠的。要做到低鹽飲食,應少吃火腿、香腸、牛肉干、咸蛋、豆腐乳、豆豉、豆瓣醬等食品。
健康需要“淡生活”
傳統觀念認為,“淡而無味”。其實,吃得咸和淡只是一個習慣問題。在所有菜系中,粵菜最為清淡,如今與川菜、湘菜一樣風行全國,足見淡未必就“無味”,只要在烹調上下點工夫,美味和健康完全可以兼得。
可以用“餐時加鹽”的方法控制食鹽量,即在烹調時或起鍋時少量加鹽或不加鹽,吃前再撒上鹽末,吃起來咸味足夠,既控制了鹽量,又可避免高溫烹調時碘的損失。
多做些酸、苦、甜、辣等口味的菜肴,利用蔬菜本身的風味來調味。將青椒、番茄、洋蔥、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像番茄炒蛋等。烹調時,用糖、醋、檸檬、蘋果、菠蘿、橙子等調汁,也能相對減少對咸味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一種“高鉀低鈉鹽”,它的主要成分是鉀離子而非鈉離子,大家不妨將升高血壓的“鈉鹽”變為平穩血壓的“鉀鹽”。
除此以外,還應該盡量少吃腌制食物,譬如用新鮮竹筍代替筍干,用新鮮肉換下香腸、臘肉,多燉煮,少油炸和紅燒。
口味只是一種習慣。人的口味是慢慢養成的,只要有意識地培養清淡口味,一段時間后再吃咸的東西反倒會不習慣。特別是孩子,從小習慣低鹽飲食,將會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