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忠將軍,生于1945年元月,1961年8月入伍,歷任戰士、文書、班長、中隊長,省軍區參謀、副處長、處長,軍分區參謀長,預備役師副師長,軍分區司令員兼預備役師師長,武警總隊總隊長。1996年7月被授予武警少將警銜。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河南省書法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長城書畫院院長。
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大為盛行,羅漢也隨之傳入。唐代高僧玄奘翻譯的《法住記》說釋迦牟尼涅槃時,以佛法咐囑十六大阿羅漢,要他們“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同常凡眾,護持正法。”從此,十六羅漢在中國廣為傳播。公元10世紀張玄和貫休和尚在繪十六羅漢時,加繪了《法住記》的說者慶友,釋者玄奘,十六羅漢變成了十八羅漢被中國廣為接受。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經見過這兩張畫,并為十八羅漢題寫了十八首贊。后周顯德元年(954年),道潛禪師得吳越錢懿王的允許,遷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力士像于凈慈寺,始創“五百羅漢堂”泥塑。名畫家李公麟等也畫有“五百羅漢像”。從此各地寺院開始大修羅漢堂、羅漢閣。宋紹興元年(1134年)十二月所立《匯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刻》由南宋高道素所錄,宋以后的五百羅漢繪畫雕塑都以乾明院碑為本。佛教的南傳、藏傳、漢化都融匯了當地的文化,羅漢穿的是僧衣,再加佛經上記載不多,每位羅漢生平資料不詳,所以給藝術家創作,想像、馳騁廣闊發揮的余地。北京的碧云寺把康熙、乾隆皇帝也塑進了羅漢堂。為了第444尊破邪見尊者,昆明的筇竹寺更把基督教的耶穌搬進了“五百羅漢堂”。漢、唐、宋各代高僧近50人也成了羅漢,受人崇拜。歷史上五百羅漢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與中國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形成中國佛教的特色。清代畫家許從龍畫的五百羅漢圖,現僅存121幅,是國家一級重點文物,十分珍貴。
羅漢的具體化、擬人化、形色各異,被廣大群眾視為力量與吉祥及智慧的象征,顯示了中國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底蘊。由此可見,羅漢文化源遠流長。
1976年家鄉唐山大地震,我是救災前線指揮部的攝影記者,拍攝了兩萬張災情照片,同時起草、創作“唐山大地震”的大幅長卷。我翻開平時創作的10幾萬張毛筆速寫,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有親人、長輩、老師、同學、同鄉、戰友……在地震中喪生。為了把創作和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我把創作“唐山大地震”長卷改為創作《五百羅漢圖》。因為“唐山大地震”只能反映一個現象和悲慘凄涼的景象,不能挖掘現象背后更深刻的本質,因此,我創作了長卷《五百羅漢圖》,并把我所熟悉的面孔畫成了羅漢的面孔。可以說,500羅漢也是五百個活生生的人。
從1984年開始,歷時18年創作“五百羅漢圖”巨幅長卷,力爭使佛教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民間傳說與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一致,盡力做到“人間佛教”、“生活佛教”、“入世佛教”、“天人合一”,既典型深刻、又活神活現地刻畫每一位羅漢。通幅是詩文書畫、琴棋歌藝、樂舞神法、十二生肖、飛禽走獸、深海奇珍、龍飛鳳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包羅萬象、無奇不有。還與中國道教的“相學”相結合,精雕細刻出每一位羅漢。500個羅漢、500個面孔、500個羅漢故事。為了藝術與形式的統一,漢印1028枚羅漢名號,與長卷畫、印融為一體。作品完成后,裝裱的工作又擺在面前,歷史上這樣的大畫要分段裝裱,為了形象的完整,經過無數次的實踐,采用了高架、反轉、多層滾動、加溫壓平、連續加層、一次完成的方法,經半年時間最終裱成史無前例的巨幅《五百羅漢圖》。

《五百羅漢圖》已經在全球12個國家和地區展覽并受到了各國的好評,同時也受到國內佛教名剎的大師、住持的贊賞。趙樸初、仁德、凈慧、名哲、沈鵬、范曾、泰國僧王仁得、日本高僧小島康譽等為《五百羅漢圖》親筆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