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有近2.5億農戶,但參加農業合作組織的農戶僅有2363萬戶,占全國總農戶數的9.8%。可以說,組織化程度低是導致農民成為最大弱勢群體的重要內因。
首先,農業合作組織能不能大幅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農業組織不能給組織成員帶來利益增進,其組織成員就會拒絕加入或者選擇退出。目前的現狀是,由于人多地少,中國農民幾百年都在精耕細作,農作物的單產量已經接近現有農業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現有的農業合作組織并沒有多大幅度地提高農作物的單產量。而且,大多數農產品的價格主要受市場供求關系的調節,農業合作組織也沒有為農民的農產品在價格上帶來更多實惠。
第二,任何組織都離不開管理,都要因此發生管理費,這就形成了組織成本,勢必增加農民的非農投入,勢必使糧食生產的成本更高,農民多數不情愿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在沒有更高的效益去彌補這塊成本之前,組織的高效益就變成了低效益,組織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第三,要想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的關注與熱情是基礎,而具有組織能力的“挑頭人”也非常重要。然而在農村,優秀的人才紛紛通過各種方式流入其它行業,就是留在農村的優秀人才,也大多以農村為基地,搞起農業之外的行當。他們的收入基本上跟農業關系不大。這些人對組織農民、對農村政權建設都不甚熱心。村干部對這些人往往采取禮敬不擾的態度。他們在政治上的環境是相當寬松的,而經濟上比多數村民更有優越感。自己顧自己,避免參與組織活動招惹是非也是他們的理性選擇。所以說,在農村有能力組織的人不愿意去組織,而愿意組織的人卻沒有能力去組織。
第四,農村的鄉土文化不利于組織的管理。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親情、友情、宗法以及其他關系密布其間。這些關系都將構成對管理權力、管理行為的挑戰,它使簡單的管理變得無限復雜起來。組織成員對共同利益的關注、對公共規則遵守的自覺性在與這些關系的權衡中往往不能占壓倒優勢。管理的失效最終會抽走組織大廈的最后一根支柱。
第五,農業組織缺乏發揮協作效率的空間。比如,工廠里有鑄造、鍛造、車削、組裝等工種。工廠里的鑄造工人可以常年搞鑄造,于是他搞鑄造很在行,產品品質由此而提高,產量因此而增加。搞鍛造、車削、組裝的人也一樣,常年搞一種工作,很在行。技術水平因此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
農業生產的確也需要完成很多不同的工作。比如耕地、播種、施肥、除草、收獲等等。但讓一批人專門搞耕地,另外的人專門搞播種、施肥、除草、收獲顯然是不行的。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決定了不同的工作有時限,不可以同時進行。此外,農業生產在操作環節的技術含量不高,更多屬于“簡單的體力勞動”。雖然也有一些工作需要專業人士來完成,但這些工作又通常不是最緊迫的。這樣一來,靠組織能完成的工作,靠家庭、個人、市場就能很好地完成,所以大多數農民不需要借助于農業組織這個形式。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進一步突破以上五個方面問題的制約,通過建立完善的、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把小農生產與現代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廣大農民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力量,讓更多的特色優勢產業在市場經濟中脫穎而出,切實推動現代農業的進程。
(作者為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