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債近10億元、虧損2.54億元到年利潤5億多元,中礦金業五年巨變的“法寶”就是對企業文化理念的創新。
2006年,是中礦金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運作的第五個年頭。市場上一路高揚的黃金價格無疑又給中礦金業的發展帶來“牛市”。
五年間,作為中國金都——山東省招遠市的一個縣域國有企業,在國有體制未變、規模未擴張的前提下,中礦金業演繹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涅磐重生神話”,累計創造價值21.49億元,財政貢獻累計7.71億元的驕人業績,經濟效益一直以每年超億元的速度遞增,2004年名列全國行業企業經濟效益第一位。
使命——“治虧”
“當時的企業就如同一枚定時炸彈,一旦引爆,不但政治生命喪失,甚至個人生命也不能全進全退。其實我們很多的企業家都在承擔著巨大的政治甚至生命風險”。如果人們了解黃金產區當地復雜的生產、社會環境及企業面臨的危機,絕不會認為被推上“火山口”之稱的中礦金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危位”的王永選此言是危言聳聽。
“那是個讓人不敢相信是金礦企業的日子,天天挖金子,卻債臺高筑,還發不出工資。”中礦金業員工至今忘不了五年前時的困境。
1997年10月,中國金都——山東省招遠市市政府為充分利用本地黃金生產優勢,對黃金資源進行整合,把該市的羅山金礦、嶺南金礦、阜山金礦(中國黃金產業的三大“金礦”)合并成立招遠黃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招金股份),意在通過資源整合、產業并組,擴大黃金生產企業的規模效益,以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然而,事與愿違,這種靠政府行政手段組合的企業集團,雖然看似擴大了規模,但由于機制僵化、管理落后等原因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加之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合并后的招金股份并沒有發揮出規模效益,反而連年虧損。
至2001年4月,“挖金子”的招金股份岌岌可危——負債高達9.02億元、累計虧損2.54億元,銀行欠貸6.5億元,欠繳各類社會保險金1320萬元,欠職工集資本息1517萬元,拖欠基建工程2.5億元, 4000多名職工和1000多名外用工連續四個月發不出工資。
就在這個時候,王永選被推上前臺。山東省招遠市政府決定,把該市的北截金礦與招金股份正式合并,組建成立中礦金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截金礦原礦長王永選成為合并企業的負責人。
擔任四大礦山盟主,王永選優勢非常明顯,而像這樣被臨危受命,對王來說也并不陌生。從基層摸爬滾打干起的多年黃金企業經歷,使之對這個行業了如指掌,而在此之前,他也曾先后使當地三家黃金企業 “起死回生”。
“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招遠市委、市政府已經做好了應急預案,準備迎接中礦金業的職工上訪隊伍。”原招遠市委領導事后透露: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招遠市委、市政府為王永選設定了“五年規劃”,這就是遏止虧損,使企業不至于破產倒閉,使巨額銀行貸款和施工隊工程款不至于“泡湯”;簡單地說,保住穩定,別出亂子就是最大的成功。而這個“內部機密”在2001年底中礦金業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被抖出時,只能作為慶功會上佐料了。
理念——“核心”
“科學決策、科學技術、科學管理‘三大科學理念’起到了根本性作用”,有關人士這樣分析。這是中金礦業一直以來的治虧訣竅,也是其企業管理的精髓。“這是我們企業界的‘三個代表’”,中礦金業員工笑言。
在中礦金業的辦公樓前的草坪中間,寓意企業三個管理理念的企業標志高聳其中:三根金屬色立柱如三把利劍直刺天空,中間鑲嵌一個寓意企業發展的碩大不銹鋼圓球。“科學決策”確定了企業正確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代表著職工的根本利益;“科學技術”搶占了行業技術的制高點,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科學管理”使職工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觀和團隊精神,代表著先進的文化。別樣的“三個代表”相輔相成,共同打造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欲活企業,先活人”王永選對傳統國有企業的弊病看得非常清楚。剛剛接手中礦金業之時,他就對全體職工表示,自己身兼“三長”之職:工廠廠長、醫院院長、學校校長。企業面臨倒閉,“廠長”的責任就是扭轉困局,抓好經營,使職工有飯吃;“院長”的作用就在于“治病救人”,不僅要治療職工思想上的“志虧”,還要從思想上“扭虧”;“校長”之職的意義就在于運用各種管理措施實施不同方式的教育,培養企業職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促其小到在工作崗位上的企業內成材,大到可影響一生的前途命運。
面對當時公司職工人心渙散、思想悲觀的現狀,中金礦業樹立了“改革要成功,思想須先行”的改革指導思想,按照“教育、調整、規范、振興”的工作方針,對企業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革。
首先是對基本企業文化的塑造,開展了以“更新觀念,重塑自我”為主題的思想教育,以此統一職工的意識與行動;其次,精簡機構,將原有的“八部兩室一處”精簡為4部室,取消了6個二級機關,中層干部由原來的167人縮減為19人;第三,進行企業內部的大幅調整,他先后重組了7個生產單位,使黃金產量和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的增長。
另外,在以規模見長的礦山中,做大一直是企業致命的誘惑,想要克制絕非易事。但中礦金業還是保持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清醒與克制。為尋求企業發展的最優效果,礦業先后關停了北截金礦全部生產礦區與羅山金礦兩個礦區,清理合并了10多個虧損嚴重的經濟實體,對以“養人”為主、高額虧損的經濟實體全部實行關停并轉,結束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從來都不是中礦金業的風格。這些均有事實可考,當時硫精礦市場疲軟、每噸只有3元,企業卻不惜投資百萬元建場大量囤積,到了2001年下半年,硫精礦價格攀升至每噸70元,適時有效的囤積使企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001年年底,中礦金業遏止了連續虧損的局勢;2002年,一舉扭虧為盈,實現利潤1.50億元;2003年,實現利稅2.36億元,財政貢獻1.48億元;2004年,中礦金業以利稅5.23億元、財政貢獻1.85億元的業績,榮列“2004年全國貴金屬礦采選行業經濟效益第一位”;2005年勢頭依然強勁,實現利稅5.26億元,財政貢獻3.18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旗艦。
創新——“動力”
“小私為私、大私為公、有私奉獻”是王永選一直奉行的企業經營理論,關鍵是對“大”與“小”的認識。據說,幾年前此標語宣傳牌在當地一經樹起,引起眾多人一時誤解。對此,他這樣解釋,“自私”乃人之自然屬性,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原始動力,而自私又分為對物質與精神的需要,一些人對利益、物質的追求是正常的,而對精神的向往則是崇高的,以往我們推崇的“無私”形象,就是渴求一種精神的富有。
“克服困難就是創造價值”、“科學管理就是合理分配”、“產品—人品”、“以道育人長成信,以術治人久成恨”是王永選寫進職工手冊的理念。在中礦金業,他經常講述美國作家哈伯特的暢銷書——《把信送給加西亞》。視責任為動力,視事業為生命,勇敢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是王永選對企業、對員工也是對自己的要求。這種強化的責任烙印在中礦金業隨處可見。
中礦金業始終不曾停止對人性的關注。“幸福是‘欲望’的相對滿足,是一種精神感受;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自我選擇;選擇了愛心和奉獻就是選擇了幸福。”王永選的性善理論一直在影響著企業的每段歷程。
現在的中礦金業已經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員工們統一的迷彩服、每天早上嘹亮的軍歌,經常性的軍事訓練把整個中礦金業打造得固若金湯。在上崗之前,每個員工都會餐前禱告般地宣讀自己的職責,并保證為了家庭、為企業、為社會安全生產。
這些似乎又與其之前的追求人性管理相悖,但答案也瞬時揭曉——成功就在于堅持之下的努力之中。“開礦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一絲不茍,不容有半點僥幸,努力創造的成功和幸福是以安全為基礎的,在堅持的努力下,強化的安全意識成為一種習慣,員工們的幸福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中礦金業管理人員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