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余姚在全國百強縣排名第12名。但《小康》在余姚的調查采訪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訪者認為余姚的當務之急是要加強環保工作,以達到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污染:余姚人的傷心處
“中國塑料城”、“中國輕工模具城”、“華東塑料加工制造及貿易集散中心”等等讓人充滿想象空間的稱號是這個城市的代名詞。經濟增長迅速,財政收入豐實,當地居民富有,也是這個城市的代名詞。在2005年國家統計局的一次數據統計中,它的發展活力指數達到94.550分,名列該市所在省區榜首,引人側目,這個城市就是浙江省的余姚市。
但《小康》在余姚進行的民意調查中,雖然民眾對于余姚的經濟增長比較滿意,但在他們看來,余姚的繁榮還是帶著陰影。
“我們是做小生意的,經常需要和政府的工作人員打交道,但是感覺和他們的溝通比較弱勢。”一家商店的老板說,他們認為在和政府工作人員的溝通中,往往感覺自己處在下風,不能獲得平等的對話,尤其在面對公安、工商等一些強勢部門時,更是如此。
除了民間和地方政府溝通問題,余姚精神文明建設也存在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小康》記者做問卷調查時,有人反映在余姚市的長安路、五金城等地方有大量色情發廊,更有好事者閑暇之余查看分布在這一帶的發廊的數量,結果讓人大吃一驚,竟然有上百多家。
但是,余姚最突出的問題還不是這些,而是長期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
“余姚鳳山街道舜江名苑三期住戶胡先生來電:我們小區旁有幾家廠經常在排廢氣,氣味很重,連家里的不銹鋼物品都生銹了#8943;#8943;大伙對此怨聲載道,向有關部門反映也未見情況好轉。”翻開2006年7月13日的《寧波日報》,兩條民意信息中,就有一條是余姚的普通百姓在反映環境問題。而在《小康》的此次調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訪者認為余姚需要繼續加強環保工作,達到經濟和生態的和諧發展。
據當地人介紹,目前很多工廠的工業廢水和垃圾都在向海涂地帶排放,給當地造成嚴重的污染,甚至有人擔心海里的魚類也已經被污染,不敢放心食用。
“我是泗門人,我家就住在杭州灣不遠處,很多的垃圾都往海涂地帶運,臭死了,還有那些腌制過榨菜的水也都往那兒倒。現在海鮮都不敢吃了—鄉親們都說海鮮有毒。”這是當地人心里的真實紀錄,雖顯得有點夸張,但顯出環境污染給當地人帶來的恐慌和無助。
環保:刻不容緩
余姚是全國聞名的塑料集散中心,從1999年起每年舉辦的塑料博覽會揚名中外,吸引了眾多塑料企業、石化企業以及相關行業的企業參加展覽,成交額逐年遞增,從而極大地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輝煌的塑料產業以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鏈條,成了當地政府對外宣傳的驕傲。
根據公開的統計資料,到2004年底,余姚共有塑料制品企業6000余家,從業人員10萬余人,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該行業的工業總產值221.4億元。同時余姚還是中國最大的塑料原料市場,浙江省最大的生產資料市場,塑料原料銷售量占到全國總量的10%左右。
余姚塑料產業的蓬勃發展和當地政府積極扶持的政策緊密相連,余姚市以“工業立市”為口號,強調打造具有特色的制造業基地,塑料制品、電器機械、不銹鋼粗鋼等產業是余姚發展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尤其以化工類產業為突出。
“工業立市”的口號給余姚經濟帶來了繁榮,促進了當地百姓的收入,但同時也給地方生態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在記者采訪期間,很多被訪者表示近年余姚的空氣質量每況愈下,污染正在加重,尤其在化工產業地帶,更是如此。
其實,早在1995年,浙江省就出臺了《寧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條例》,開始對位于余姚市境內的姚江實行污染防治管理,禁止向姚江內排放有毒以及對江水造成污染的一切物質。然而10年過去了,姚江的水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水質情況甚至還不如10年前。
在最近的一次姚江垃圾清理工作中,在姚江的支流—全長690米的三官堂江江底撈出的建筑垃圾足足裝了150船,而污染情況還在持續,中江的淤泥剛清完,沿江的一些企業就從窗戶里往江中投放垃圾#8943;#8943;
而在鄉鎮間,由于“山高皇帝遠”,監管上更是存在一些漏洞。
“我們村里就有一些廠,每天都放‘毒’排‘毒’,河水都成了灰黑色,空氣中則飄蕩著金屬微粒”,一位被訪者如此形容他的生活環境。
記者在余姚市丈亭鎮也感受到了這樣的惡劣環境。丈亭鎮邊上一條河流的岸基都變了顏色,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惡心的黃色。據當地人介紹,其實污染很早就存在了,雖有治理,但似乎效果不大。
“姚西北已經成為余姚市污染最嚴重的地方。”當地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士評論道。這里企業眾多,尤其以電鍍廠、化工廠居多。據說某些企業不經過排污處理就直接向海里排放,空氣中也彌漫著污染工業廢氣的味道,在靠近杭州灣的海涂上遍布著各種垃圾#8943;#8943;
一邊是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一邊是不斷出現的嚴重污染。對于余姚來說,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王永康的治污之路有多長?
當地政府確乎已經下了很多決心治理污染,在最近的幾次污染企業調整中,設在余姚境內的寧波施特樂鎖具有限公司、余姚市城南電鍍廠、余姚市谷祥電鍍有限公司等企業被相繼關閉,另外一些重點污染企業實行搬遷,同時對一些企業發放了限期治理污染通知書。對這些污染企業的關閉和整頓,意味著當地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民眾的環境訴求,又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這么做。
從2004年9月上任余姚市市長以來,王永康一直試圖努力帶領余姚市經濟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式經營模式,減少污染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科技創新、樹立品牌來做大做強地方企業。
2005年初的一次工業經濟會議上,他指出:當前市場競爭已經進入品牌競爭階段,要獲取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必須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積極引導企業走品牌經濟之路。
但樹立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堅持不懈的自我品牌創新外,還需要自主的科技創新,這也正是王永康推動品牌建設的關鍵所在。在多個場合里,他都提到了品牌和人才的創新關系,強調要大力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和開發體制,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近年,余姚市相繼以“1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有關人才引進的文件,增加了吸引各類人才的籌碼。
除此之外,在他的推動下,余姚市還和浙江大學、寧波大學等高校達成長期的合作協議,深化企業、科技機構和政府的聯動,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推動地方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
在王永康的規劃中,余姚要通過“產學研”,使企業逐漸成為主體,政府著重體現推動力,重點扶持建設區域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從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達到科技強市的目的,以減少那種粗放式生產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
2006年4月,王永康從余姚市長升任余姚市委書記—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持地方政策發展的延續性。但不論王永康繼續制定和實施何種戰略,目前最現實的問題是,環境污染現象依然嚴重,經濟增長壓力仍舊存在,在經濟增長和生態健康之間如何獲得最大的平衡,將是他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