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懷揣2000元的牛刀小試,到如今建立資產(chǎn)幾十個億,涉足工業(yè)、教育、房產(chǎn)的大型集團公司,張文榮的傳奇故事是商界經(jīng)久不衰的談資。可張文榮看自己,只不過是演好了各種角色而已。
“你要把中國的文化拿出去,這是你的角色,你的義務。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這么大的一個場合。人家有七十六個國家的國旗,但中國的國旗沒有,這不是笑話嗎?!”張文榮猛然提高音量,臉色漲得通紅。
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很難想象41歲的張文榮還會如此憤怒,即便桌上的錄音筆還在默默工作,即便當時他“發(fā)飆”的對象是大使館的中國官員,即便那件讓他不爽的事距今已有大半年之久。
此刻,對張文榮來說,他的身份不是聲名顯赫的亞龍投資公司董事長,不是光環(huán)籠罩的全國勞模,不是備受媒體追捧的明星商人,而是在異國無法忍受祖國遭冷遇的中國公民。
“是什么角色,就應該盡力把自己這個角色的事做好,那樣整個國家才會發(fā)展!”張文榮有些忿忿地說。
這時候,張的某種特性流露無疑:最簡潔的語言,說最簡單的道理。
性情老板
張文榮是一個第一眼就能給人留下“親和”印象的人:頭發(fā)稀疏,眉毛細淡,眼睛不大,嘴唇稍厚,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兩眉之間,嵌有一顆黑痣。
對此有人說這是厚道相,有人說這是福相,還有人說這是明星相,不過到底是什么相并不重要,張文榮更愿意活出自己的真性情,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和把握命運。
只要是對溫州商人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從各種途徑聽到過有關(guān)張文榮創(chuàng)業(yè)的傳奇故事,但也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張文榮的發(fā)家其實并不值得炫耀,從賣T恤、賣摩托到賣廢銅,無一例外都是“投機倒把”的行為。
當這樣一些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退出歷史舞臺時,很多靠此掘到第一桶金的大佬們都會有所顧忌。但張文榮對自己的這段歷史從不遮遮掩掩,無論是接受媒體采訪或是在公開的個人資料中,張文榮所表現(xiàn)出來的坦率和真誠有些讓人吃驚。
“我賺的錢,其實是用了信息的不對稱。”在一次做客人物訪談類節(jié)目時,張文榮如此回應觀眾的質(zhì)疑。
張文榮的性情在朋友們面前更是毫不掩飾,一次酒宴正酣,眾人提到張小時候練過的武術(shù),張文榮竟然當場就“秀”了一下功夫,標準的“一字開”令眾人瞠目結(jié)舌。
采訪張文榮時,你不要指望從他口中聽到什么高深的理論,一切事情都簡簡單單,游刃有余。
有人問他管理企業(yè)的秘訣是什么,他的回答就八個字:分工明確,盡力盡責。接著,他會在自己的本子上畫圖,從董事長到部門負責人,甚至到搞清潔工作的阿姨,他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個人都把自己份內(nèi)的事情做好,其實就可以了。”張文榮說。
不簡單的“簡單”
如果從張文榮簡單的表述方式中跳出來,他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其實沒那么簡單,在各大媒體的詮釋下,張文榮就像是一個過五關(guān)闖六將的斗士,沒有人能阻止他對目標的追求。
但回憶在上海打拼的20年,張文榮還是將其劃分為簡單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五年,是張文榮的創(chuàng)業(yè)期,他最大的目標就是要生存,要立足,要有戶口,要有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那個時候他住不起賓館,不能租房買房,只能住招待所,吃飯也是問題,沒有購糧證和戶口本,買不到糧食。他決定兩個月就學會上海話,盡量轉(zhuǎn)變自己,并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
到了第二個五年,張文榮的事業(yè)進入發(fā)展期。生活上,1990年代可以買房子、租房子,購糧證被取消,戶口和小孩讀書問題也解決了。工作上,外地人可以注冊公司,可以擁有自己的品牌和業(yè)務。
進入第三個五年,張文榮的日子更加滋潤。“公司和業(yè)務都有了,我們開始追求品牌、求福利、求文化。我去讀書、去學習,家庭的文化娛樂、子女的教育也都逐步跟上了,跟上海人的家庭一樣了。”
而當?shù)谒膫€五年到來時,張文榮已經(jīng)能夠更多地考慮為社會作貢獻了。幾十年在商界摸爬滾打的張文榮很清楚,房產(chǎn)對他來說是短期行為,投資工業(yè)是中期行為,而教育才是長期培養(yǎng)品牌的過程。
“我對自己有一個定位,我不可能做到像李嘉誠、包玉剛那樣,但我可以追求自己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教育產(chǎn)業(yè)可以幫助我實現(xiàn)這一理想。”張文榮多次在媒體面前表示。
所以,張文榮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投資的金蘋果學校,除了建造最漂亮的校園,引進最好的老師和教育模式,他對細節(jié)的在乎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連衛(wèi)生間里的插花花梗太長、電梯角落藏一只蚊子等他都會忍不住親自過問。
張文榮最近還在親自過問的,是公司的制度化建設(shè),他決定要讓公司擺脫“個人魅力式”的運行模式,要求所有業(yè)務往來市場化、管理模式制度化、待人接物人性化。
從個人理想來說,張文榮現(xiàn)在考慮的是要讓亞龍的員工感覺自己不止自豪、而且體面、快樂。張文榮深刻體會到,一個人的腦袋比口袋富,才是真正的富,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腦袋富是建立在口袋富的基礎(chǔ)上的。
扮演好角色
很多媒體在分析張文榮成功的原因時,除了歸結(jié)為溫州人特有的精明能干、吃苦耐勞外,還喜歡使用“平和的心態(tài)”、“開拓進取”、“踏實謹慎”等字眼。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張文榮的“角色觀”支撐了他人生的全部。
當然,在張文榮的人生歷程中,爺爺在童年時期的言傳身教,至今讓他受益匪淺。張多次公開表示:“我能有今天,得感謝我的爺爺,爺爺是我最崇拜與愛戴的人。”
應該說,張文榮的第一個角色意識就是做爺爺心目中“最棒的孫子”,他牢記爺爺?shù)慕陶d:“男兒當自強,要靠自己養(yǎng)活自己,謙讓一點不是吃虧,忍受痛苦才能做大事。”
張文榮對自己每個階段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楚,“孫子”、“兒子”、“朋友”、“丈夫”、“父親”、“董事長”#8943;#8943;無論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對自己的要求都是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他不會輕易讓自己過關(guān)。
2005年10月,張文榮到南美進行經(jīng)貿(mào)考察,在一家懸掛各國國旗的阿根廷餐廳里,他發(fā)現(xiàn)沒有中國國旗的蹤影,便立即自掏腰包買了一面,但大使館當時卻有些不以為然,這一下子讓他憤怒了。
有人認為張文榮此舉有小題大做之嫌,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張這幾年來的所思所想,恐怕也在情理之中—該大使館的官員沒有做好自己的角色。
對張文榮來說,他考慮的正是如何讓企業(yè)走出國門,走向國際,他很清楚自己是一名中國企業(yè)家,代表的是中國人,當時讓他熱血澎湃的,就是純粹的民族自尊心。
然而,張文榮不喜歡自己被貼上“偉大”、“愛國”這類高調(diào)的標簽,他還是喜歡踏踏實實做些符合自己“角色”的事。
就因為他是上海市人大代表,所以他跑了500多個菜場,寫出一本64頁厚的《關(guān)于上海市食品衛(wèi)生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當這份調(diào)查報告后來引起轟動時,張文榮的反應卻很平淡:“我不過是把自己的角色做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