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節(jié)”在中國的流行折射出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無意識,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子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
陳喬見是武漢大學哲學系在讀的二年級博士生,由于和其他九名名校博士聯(lián)名發(fā)起“抵制”圣誕節(jié)活動,他平靜的校園生活平添了一些波瀾,連日來,不斷有媒體打電話找他要求采訪。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事情緣起于12月初,當時他來北京參加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儒家思想與跨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遇到了早已相熟的人大哲學博士王達三和“吹劍”(網(wǎng)名),三人在賓館里討論時,對西洋文化在中國由昔日的“微風細雨”漸成今日的“狂風驟雨”感到憂慮。
三位具有中國哲學專業(yè)背景的博士一拍即合,決定做些什么來警醒國人。他們找到的切人口是圣誕節(jié),因為西洋文化在中國的“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xiàn),莫過于‘耶誕節(jié)’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
由王達三執(zhí)筆起草,經(jīng)過數(shù)易其稿,又經(jīng)陳喬見等多人修改而定稿,十余天后,12月18日,—份倡議書在中國儒教網(wǎng)、孔子2000網(wǎng)、原道網(wǎng)三家儒學門戶網(wǎng)站聯(lián)合發(fā)出。
倡議書的標題為“我們對‘耶誕節(jié)’問題的看法”,文章在主張宗教寬容、尊重信仰自由的同時,認為中國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準耶教國家”,“耶誕節(jié)”在中國的流行折射出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無意識,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
倡議書呼吁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并提出五條建議,其中第一條是將帶有神圣意味的“基督”、“基督教”、“圣經(jīng)”、“圣誕節(jié)”、“圣誕樹”等按港臺地區(qū)的做法改稱為不帶感情色彩的“耶穌”、“耶教”、“耶經(jīng)”、“耶誕節(jié)”、“耶誕樹”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無意地過“圣誕節(jié)”,不發(fā)送與“圣誕節(jié)”有關的短信,郵件、賀卡、禮物;不舉行與“圣誕節(jié)”有關的聯(lián)歡、舞會等活動;不去“耶教教堂”祈禱禮拜等等。
經(jīng)陳喬見、王達三的聯(lián)絡,倡議書找到了十位簽名者,均為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博士。很快倡議書被各大門戶網(wǎng)站和論壇轉載,而標題被突出為更吸引眼球的“十博士聯(lián)名抵制圣誕節(jié)”,爭議由此而起,并儼然成為一個事件。
孔子被當作圣誕老人
陳喬見碩士期間學的是西方哲學,但卻對中國哲學發(fā)生興趣,于是考博士時轉投中國哲學。學習的深入使他認識到相對于西哲而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國家與國家的關系等方面蘊含著解決現(xiàn)代問題的優(yōu)勢和獨特思路”。他因而建立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但是在現(xiàn)實中,他看到的卻是傳統(tǒng)的式微。
今年9月28日,在孔子“南宗家廟”所在地浙江衢州舉辦的孔子國際文化節(jié)上,一件小事讓陳喬見難以釋懷,當?shù)赜浾咧钢鬃铀芟駟栭_幕式上的小學生“這是誰”時,小學生回答說“圣誕老人’。因為這件事,陳對現(xiàn)在不少中小學教師組織學生過圣誕節(jié)“極為反對”。
王達三稱自己是一個“民間獨立學者”,他自己創(chuàng)辦了中國儒教網(wǎng)和木鐸論壇。在維護傳統(tǒng)文化上,他行動得要比陳喬見早,去年他就曾提出國人要,慎對“耶誕節(jié)”的話題,發(fā)布在網(wǎng)上,結果遭到無數(shù)網(wǎng)友的“板磚”。
“不過,這更加堅定了我進一步陳述我看法的決心及其必要性。因為,我遭到的‘板磚’越多,越說明太多的國人已經(jīng)身心皆陷‘耶教’和西方文化之中,流連忘返,久假而不歸,忘記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信仰,成為皮膚黃色、內心白色的‘香蕉人’。”
陳喬見反對過“耶誕節(jié)”的邏輯是:“節(jié)日是文化的載體,圣誕節(jié)是西方文化的載體,特別是中小學過圣誕,無形中西方文化觀念將種植在小孩心中”。
反對的聲音也很尖銳。署名“雅科夫”的作者撰寫了一篇長文駁十博士的倡議,他說,“實際上,我們現(xiàn)代中國人的生活中幾乎方方面面都受‘西洋文化’的影響,隨手舉幾個例子:我們日常穿的衣服、鞋子是西洋式的,我們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西洋式的,我們家庭用的電器也是西洋式的,我們所受的教育是西洋式的,我們用來工作的電腦也是西洋式的,即使是生了病,我們多半也是看西醫(yī)……”
雅科夫發(fā)問;莫非“十博士”們認為,我們必須身穿長袍馬褂,足登布底皂靴,屁股下坐著八抬大轎,點著大紅燈籠,讀四書五經(jīng)寫八股文章,撥拉算盤珠子當上網(wǎng),張口“之乎者也”、閉口“嗚呼哀哉”,病了只服仁丹或者是請來巫婆神漢跳大神,才算是“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是不是我們應該學習阿富汗的塔利班,一股腦兒將西方的“腐朽文化”統(tǒng)統(tǒng)禁掉,發(fā)揚我們的傳統(tǒng),讓女人重新裹起小腳,男人重新留起辮子,以顯示我們重新拾回傳統(tǒng)的決心?
盡管陳喬見說自己其實很“中庸”,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復古,但是批判仍然劈頭蓋臉而至。對于倡議書引發(fā)的爭論,王達三說“有心理準備”,“但沒有想到會是這么火爆和激烈,特別是一些網(wǎng)友的不解、誤解、曲解甚至是人格攻擊和謾罵,有些讓人感到失望。”
另一方面,王達三也感到滿意,“從目前來看,中國幾大門戶網(wǎng)站就此問題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參與投票者都是支持《看法》的。所以,我覺得目的基本達到了。”新浪網(wǎng)的調查結果,21289位受調查者中53。33%的人反對過圣誕節(jié),認為“中國人過洋節(jié)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
王達三將林則徐的名言做了改編:茍利儒學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我一生要做的事情。”他主張國人重視自己的節(jié)日,“冬至到了,我要祝母校的老師和同學節(jié)日快樂。”
宗教滲透?
起草這份倡議的過程中,王達三對“耶誕節(jié)”為何在中國“聲勢浩大”的原因做了—些細致的思考。他說,其一,信奉“耶教”的國人越來越多了,他們有理由過自己的節(jié)日。“有人曾告訴我,中國‘耶教徒’并不是很多。我想說的是,注冊在教的人確實不是很多,但不注冊而在教的人遠比注朋在教的人高出幾倍!”
其二,中國目前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充分世俗化、功利化、商業(yè)化的國家了,很多廠家和商家為了謀取商機和賺取利潤,利用和鼓噪了“耶誕節(jié)”,形成了“節(jié)日經(jīng)濟”,進而無意和無形中誘導了國人過“耶誕節(jié)”。
其三,更主要的是,絕大部分國人過“耶誕節(jié)’純粹是一種娛樂、休閑,是利用這個機會與朋友聚會和購物等。“這一點是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沒有必要進行批評。”
但是,王達三說,怕的就是這種集體無意識,怕的就是自己無意中為“耶教”在中國傳播推波助瀾,為自己成為一個“耶教徒”積淀心理潛意識,為中國進一步“耶教化’營造文化氛圍。“須知,‘久假而不歸’(孟子)就會‘長遷而不反其初’(荀子),就會從‘假過’到‘真過’、從‘不信’到‘真信’。”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教授揚念群看來,這種想法純屬多慮。他“猜想”抵制圣誕是和廢掉中醫(yī)一樣名利雙收的作秀。“現(xiàn)在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化,”農(nóng)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已被電視取代,過去春節(jié)有人組織燈會舞獅會,現(xiàn)在春節(jié)都在家里看春節(jié)晚會,節(jié)日沒人出錢張羅,“個人空間擴大,公共空間必然縮小,傳統(tǒng)節(jié)日萎縮。”
“西洋節(jié)日也主要是城市人在關注,城市原來的基本要素不存在,鞭炮不放了,廟會趨于商品化,城市生活那么多選擇,圣誕是其中一種選擇。”他認為實際過圣誕的人沒有想象的那么多,“圣誕氛圍更多是商家為了賺錢造勢,是市場化的結果,不是個人選擇,沒必要夸大。”
在美國生活時,楊念群也沒感覺圣誕有多熱鬧。“除了商場打折,西方圣誕節(jié)也是很個人的事情。”圣誕節(jié)符合都市人的愿望和要求,傳統(tǒng)的東西不足以滿足現(xiàn)代需求,“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事實,接受即可,想要硬扭不太可能。宗教在中國完全是一個形式,宗教沒有移植過來,矯枉過正說是宗教滲透完全沒有道理。”
沖突還是融合
楊念群的兒子正上初中,他說圣誕節(jié)其實沒像博士們說的那樣“趕時髦”。“在這個中西雜糅的時代,沒必要過多強調中西文化的比較,那只會顯得我們的文化很弱勢。如果哪天能讓西方談中西文化的比較,那中國文化確實是有生命力。”
王達三和陳喬見的確是從中西文化比較的大背景下來談論“耶誕”話題的。他們認為,即使中國文化復興了,它也會吸收和包容西方文化,而不會完全拒絕和排斥西方文化。“但是,這種包容和吸收有個前提,即西方文化不能反客為主,不能進了主人家門把主人趕走自己當主人。”
在倡議書中,王達三甚至將圣誕節(jié)上升到了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高度予以考慮,他寫道:“‘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和宗教問題,同時也是西洋國家‘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擴張。”
北大哲學系教授趙敦華更愿意談論的是融合。在他看來,文化全球化,不光有沖突的一面,可能文化融合的成分更多些。在上層建筑層次以外,經(jīng)濟、娛樂、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不同文化的融合越加凸顯。“中國在這種層次上也影響了西方,吃中餐看武術、舞龍耍雜技并不影響西方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西方也沒有影響到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
“中小學不需要對西方有很多的理解,還沒涉及到深刻理解的層次,有些人對傳統(tǒng)文化不理解,但日常生活層面一樣按中國習俗過生活。全球化時代需要開闊的胸懷,不要把這種意識形態(tài)沖突也帶人日常生活中。”他反問記者:“和諧的前提就是包容,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自己,不和別人融合,哪兒來和諧?”
具體談到這場爭論,“已經(jīng)是讀博士的人了,不必對西方文化表現(xiàn)如此過度強烈的反應嘛。可能這些知識分子太脫離實際了,看什么問題都要從意識形態(tài)突出的立場出發(fā)。”趙敦華淡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