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12月18日轉發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等七大行業將由國有經濟控制,并提出到2010年培育出30到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提高競爭力和控制力為重點深化國企改革”。
市場經濟大方向明確后,繼續保持和增強國有資本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產業的控制力,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產業的競爭力,保持本國產業鏈的完整。
在追趕歐美的“后發”國家中,日本和韓國由國家主導的產業戰略,催生了一系列大型跨國公司,在汽車、造船、冶金、家電等產業上形成了堪與歐美一次雌雄的競爭力。盡管韓國的“大企業病”征候日漸顯著,日本也從郵政改革入手,開始調整政府與企業關系過于密切的“金權政治”。但相比其他新興工業國,日、韓畢竟一馬當先,國家扶持優勢產業,形成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其中仍有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的東西。
發展中國家要想擁有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大公司,究竟是在完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產生,還是需要國家扶一把?并無定論。確定無疑的是,不同機制形成的企業,應該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責任。
國資委12月1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出一個信息:中央企業2006年實現利潤7200億元,國資委組建三年來,國企平均每年增長利潤在1000億元以上。這是令人興奮的消息,說明國企已經走過了“扭虧解圍”階段。
而充當民族經濟主力軍,身負參與世界競爭這一特殊使命的國企,還應當與一般企業有不同的目標。在利潤之外,投資盈利率、技術水平、創新能力這些反映競爭力的指標更重要。因為獲得國家扶持、享有政策優惠的國企更有條件進軍高端產業。
國家扶持、政策優惠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國企的競爭力,只有利潤答卷,還不足以滿足人們的殷切期待。國企改革必須兩手抓,一手抓控制力、實現國有資產增值保值;一手抓競爭力,擔起實現產業升級、提升民族經濟競爭力的重任。而后者對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更為重要。這也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將“競爭力”放在“控制力”之前的微言大義。
不把利潤當作惟一的考察目標,破除單純利潤導向,便于人們更清醒地觀察國企改革的進展實況。創新可以獲得利潤,壟斷也可以獲得利潤,而競爭力只體現在創新利潤中。以競爭力為指標,國企的年度績效報告中就不光要看到產值、看到利潤,還要看到技術升級、管理優化和創新成就;要能看到國企投資效率,技術、管理水平在這一年中,與世界最高水平是走近了一步,還是拉大了距離。
國企競爭力這一手要硬起來。首先要改變計劃經濟時代的“扶持”策略。不能再通過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和“預算軟約束”的辦法“幫助”國企。這是經濟學家們一致詬病的計劃經濟路徑依賴,這樣的幫助,可能會讓國企利潤增長,但絕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競爭力。
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確立公共財政原則,國家和國企之間財物界限明確,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都不宜直接為企業經營失誤“埋單”。扭轉了“掙錢的時候是企業的,賠了錢算國家的”這種經營思路,國企才會從提升競爭力上想辦法,創造利潤。
擁有優越外部條件的國企,也需要承擔相應的外部義務。在監督機制上,既要有國有法人的監督,也要有社會消費者的監督。將由國有經濟控制的七大行業集中在能源、信息等基礎資源領域,具有基礎地位。這些領域的國企一方面要讓國有資產增值保值,讓國有法人滿意;一方面要不能使基礎資源產品價格超出消費者和消費企業的承擔能力。只有通過雙方意見充分博弈的雙重監督機制,才能產生合理的資源價格,避免資源錯配。
國有資本控制力最完美的實現,不是靠行政禁令,而是做大做強的國企賣給消費者的每一噸煤、每一立方米天然氣,提供的每一種服務,質量都比競爭對手高,價格都比競爭對手低,從而迫使競爭者退出這個行業。有競爭力為后盾的控制力,是國企改革成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