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天下數
4年
以色列情報和特勤局(摩薩德)局長梅厄·達甘12月18日稱,如果伊朗按照現有步伐發展核計劃,將能在3年或4年之內造出核彈。
20年
俄羅斯戰略火箭兵12月15日向普京總統展示了“21世紀導彈”——白楊—M公路機動型洲際導彈(北約代號SS-27)的威力。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所長尤里·索洛門諾夫保證,要造出與之匹敵的導彈系統,除俄羅斯以外的國家都需要花費15~20年時間。
78次
替美軍充當翻譯的伊拉克巴庫巴市居民奧馬爾·薩塔·侯賽因,在為駐伊美軍服務的幾年中,遭遇了37次槍擊、30次爆炸和11次炮擊,但78次危險中他都和死神擦肩而過,獲得“幸運兒”稱號。
15億英鎊
英國媒體近日報道稱,英國政府將斥資15億英鎊打造全球最大海上風電機組(離岸風機)。該風機組位于英格蘭東南部附近的海上,包括341臺風電機,占地90平方英里。
1100億美元
美國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羅布·波特曼12月19日表示,2007財政年度中,美國用于伊拉克戰爭的花費預計將超過1100億美元。
一周現場
臨近圣誕節,歐洲各國都忙于節日的準備活動,可是一向平靜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近日卻發生了一場騷亂,警方逮捕了大約300名鬧事者后,騷亂才平息下來。
12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出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年終記者會。這是安南在任期內最后一次舉行年終記者會。
一周目擊
“哈馬丹風”是指西部非洲的干燥多沙的熱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干旱季節從非洲西北部吹向南方。
話說天下事
本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于北京重開的朝核六方會談上,美國《華盛頓郵報》評價說,這是國際政治關系上一道罕見的難題。這家報紙透露,美國代表團團長希爾表示,美國希望此次會談不是為了會談而談。美國媒體還傳出,說布什政府愿意向朝鮮提供一份書面安全保證來換取朝鮮棄核。
但到12月20日為止,朝鮮和美國的立場依然針鋒相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19日下午的例行記者會上回答記者六方會談有何進展的提問時表示;“會議才開了兩天。我建議參加會議的人都能多一些耐心,最好去練一練馬拉松。”
《紐約時報》說,美國把會談定在圣誕節前舉行,有復雜的考慮。如果會談在節前取得某種成果,美國代表可以高高興興地回國過圣誕,如果沒有成果,也方便找到臺階,以回國過圣誕為由中斷會談。
但駐扎伊拉克的美軍卻沒有這么幸運。他們不僅不能回家過圣誕,可能還有更多美國青年不得不前往伊拉克過圣誕。
美國總統布什12月19日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透露,考慮到國會跨黨派委員會提交的報告認為駐伊美軍人手嚴重不足,計劃擴大美國軍隊的規模。布什說,擴軍不僅僅是針對伊拉克戰爭,同時也是為了應對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同伊斯蘭極端分子進行的戰爭。
同時,美國正在積極尋找幫手。12月18日,布什簽署了美印核能法案,正式批準向印度出口民用核燃料和核技術。印度總理辛格在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簽署后表態說,印度不會接受新的條件,其核武器計劃也不會因此就開放給國際機構監督。
同樣是民用核能合作,美國輿論的態度卻并不相同。12月16日,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與到訪的美國能源部部長博德曼在北京簽署了一份關于核電機組的諒解備忘錄。《紐約時報》在其一篇題為“中國購買4個核電機組,美-官員提出批評”的文章中說,中國購買美國的核技術可能引發美國國內的安全擔憂。
消除偏見,需要跑馬拉松般的恒心和耐心。中日兩個近鄰最近正在開始這樣的努力。
中日將于12月26日開始一項“以純學術角度進行”的共同歷史研究項目,項目中方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說,中日歷史問題已經存在了幾十年,達成一致需要一些時間,希望大家能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