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能想到,那種古老的聯(lián)系方式——漂流瓶又適合今天呢?當然,這里所指使用漂流瓶的不是遭遇船舶失事的海員,而是認真研究海洋水流的科學家。
原來,在研究世界海洋時普通的細頸玻璃瓶有時比精確的儀器還管用,聽起來很離奇,但這是事實。例如,海洋學家、氣象學家和氣候?qū)W家都知道,海洋研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就是研究它的表面的水流。科學家編制的完整的海流方向、速度和功率的地圖冊上,至今還有許多空白點。而能對科學家提供幫助的是既簡單又有效的漂流瓶。
第一位把漂流瓶用作科研的是法國氣象學家拉根葉爾,1763年他從海地島的圣多明戈返回時把14只裝有便條的瓶子投放大海,以此方式利用自由漂流物體開始一項海洋水流的研究。誰又能想到,200年后科學家又把裝有便條的玻璃瓶投進大海……
1970年,前蘇聯(lián)科考船《庫爾恰托夫號》在澤廖內(nèi)角群島海區(qū)進行一項研究時,年輕的海洋學家魯?shù)婪颉ぐ⒉祭驔Q定冒險一次。當時,他仔細測量了船舷外沉入大海的聲納浮標,沒有得到準確的結(jié)果。在這種情況下,最簡單和最合適的方法就是使用漂流瓶,因為玻璃瓶本身就是一種浮標,只是沒有無線電信號罷了。于是,他拿來幾只空酒瓶,把相同內(nèi)容的英文便條裝了進去。
瓶子里同時裝入的還有兩張郵票,所有便條都編號登記在冊,為了這次試驗,科學家投入海洋多達600多封這樣的便條。
1971年2月10日,按照所提供的地址,科學家收到第一次回答。
根據(jù)登記的編號,阿布拉莫夫明白,找到的是1970年9月13日投入大海的。后來,回復越來越多,直到1993年還有,阿布拉莫夫的科學試驗漸漸變成跟各界人士的交往活動。
遺憾的是,有一封這樣的回信差點詆毀了阿布拉莫夫的前程。1972年4月12日,巴西空軍的一艘巡邏艇在北里奧格蘭德州的蒂包海灘發(fā)現(xiàn)一只玻璃酒瓶。當天,阿布拉莫夫的便條被交到蘇聯(lián)駐巴西大使館,后被轉(zhuǎn)到克格勃手中,克格勃對他的漂流瓶很感興趣,讓他交出收到的所有回復,自然,這些答復的內(nèi)容十分友好,讓肅反人員稍稍放心。盡管如此,阿布拉莫夫還是被建議調(diào)離類似的科考工作。
便條被收到的只是少數(shù),其原因很多,例如玻璃瓶被岸邊的巖石撞碎、灌進沙子而沒被人發(fā)現(xiàn)。許多瓶子漂流到荒島,在岸邊很可能一躺就是幾十年。發(fā)信的地點也很重要,例如有五分之一的瓶子是扔入黑海、地中海、波羅的海、里海、日本海這些內(nèi)海水域,總能到達彼岸。但是,扔入大洋里的情況就有點不同了,找到漂流瓶的百分數(shù)很低。
阿布拉莫夫有一次同時收到兩封回信,一封來自多米尼加島,另一封——佛羅里達岸邊。比較漂流瓶的日期,他查明,兩只瓶子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扔進大海的。但是,不清楚的是,為什么便條被地處遙遠的不同收信人收到呢?科學家有這種說法:在大面積的旋風作用下,海洋里形成環(huán)流:一只瓶子被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北流卷走,另一只被大西洋流沖走,經(jīng)黑西哥灣來到佛羅里達岸邊。至今,這種獨特的自然現(xiàn)象幫助印度尼西亞兩個小島的居民交往:利用與外界隔絕的環(huán)流,他們把信件裝入瓶子投入大海寄給對方。經(jīng)過一天一夜,信件就到達另一個小島。順便提一下,當?shù)氐泥]船每周只有一次。
在18世紀,富蘭克林利用漂流瓶匯集了美國東岸海流的知識,而這些資訊至今還被使用。即使現(xiàn)在,美軍還利用瓶子收集潮汐與海流的資料,而追蹤海上漏油的方向也會常常使用瓶子。總之,漂流瓶至今仍在為現(xiàn)代科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