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滲泉位于沙特阿拉伯麥加城內(nèi)克爾白天房的南側(cè),泉水清澈甘冽,長年流淌不息。全世界穆斯林無一不祈盼真主賜給機(jī)會,使自己能享受真主所思澤,也是終身的無限幸福。
在距今4000年前,在伊斯蘭文明中有先知之父稱譽的易卜拉欣曾和他的妻子撒拉居住在迦南地區(qū)。后來迦南地區(qū)遭受大饑荒,易卜拉欣被迫帶著撒拉逃到當(dāng)時土地富庶的埃及。撒拉長得如花似玉,有著迷人的少婦風(fēng)韻,她的美貌讓埃及法老垂涎欲滴,為逃避迫害和求得庇護(hù),易卜拉欣謊稱自己與撒拉是兄妹關(guān)系,于是法老把撒拉接入宮中,撒拉備受寵愛,易卜拉欣也源源不斷地得到了法老的各種賞賜。
真主因此事向法老降下大災(zāi),法老終于省悟到自己是因為奪人之愛而遭天罰,就把撒拉還給了易卜拉欣。易卜拉欣帶著撒拉和法老的大批賞賜,又回到了迦南。
在法老賞賜給易卜拉欣的奴婢中有一個叫哈吉爾的女奴,她有著與撒拉相似的美貌,千嬌百媚、閉月羞花。與撒拉不同的是,哈吉爾更加年輕,更加充滿活力,但卻有卑賤的身份。在為自己一直未能生育的撒拉對丈夫充滿了愧疚之意。她主動建議易卜拉欣納哈吉爾為妾,以求生個一男半女來延續(xù)后代。易卜拉欣同意了。很快,哈吉爾懷孕了,易卜拉欣大喜過望,從此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哈吉爾身上。一種短暫的平衡被打破,兩個女人之間也就不遺余力地上演起爭風(fēng)吃醋的好戲來。最后,哈吉爾不堪欺辱,離家出走。安拉派天使等候在半路上,勸她回去向主人認(rèn)錯,哈吉爾聽從天使的吩咐,回到家里,匍匐在易卜拉欣面前,請求主人的原諒。撒拉見她如此,也只好收斂起鋒芒,但是她早已把仇視埋藏在心底。哈吉爾終于喜得貴子,這就是伊斯蘭文明中著名的先知易斯瑪儀。
誰知不久以后,早已斷了念想的撒拉居然也懷孕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撒拉生下了先知以撒。撒拉因為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更加有恃無恐。當(dāng)以撒斷奶時,撒拉看見易斯瑪儀嘲笑她的兒子。她再也容不下哈吉爾和她的兒子。終于,撒拉逼迫易卜拉欣把哈吉爾和她的兒子趕出家門。兩邊都是自己的骨肉,夾縫中的易卜拉欣左右為難,雖盡力調(diào)解,但撒拉毫不退讓,易卜拉欣一籌莫展,心中充滿憂慮,他愁腸百結(jié)為哈吉爾準(zhǔn)備好干糧和清水,第二天一早,便打發(fā)苦命的哈吉爾母子上路了。
長路漫漫,烈日炎炎,風(fēng)卷黃沙,無邊無際。可憐的哈吉爾母子來到了麥加,但那時候麥加還是一片荒漠。干糧吃沒了,水也喝光了,無邊的荒漠中,哪里是母子倆的安身之地?滿懷辛酸的哈吉爾幾乎失去了生的希望。可是,當(dāng)她把目光轉(zhuǎn)到懷中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獨生子易斯瑪儀時,她立刻忘記了自己的辛酸、委屈、失望和疲憊,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讓自己的兒子活下來。她讓易斯瑪儀待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自己跑去尋找水源。這個偉大的母親在賽法和麥爾臥兩個小山丘之間往返奔跑七次,也沒有找到一滴水。陷入絕境的哈吉爾只有苦苦祈求真主。
承蒙真主的賞賜,小小的易斯瑪儀在等候母親尋水時,腳跺地泉水涓涓流淌,清澈甘冽,母子倆如同得到了瓊漿玉液,他們喝得暢快淋漓,又用泉水洗去一路風(fēng)塵,心中充滿對真主的感激和對新生活的希望。此時,泉水還在不斷涌出,幼小的易斯瑪儀對泉水說道:“宰姆宰姆”。泉水立刻停噴涌,而只是維持一個平平的水面。消耗了多少,泉水自動補(bǔ)充多少,永遠(yuǎn)是一汪清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易斯瑪儀說的“宰姆宰姆”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宰姆宰姆”就是“停止”、“控制”的意思。從此,這眼神奇的救命泉水就被稱做“滲滲泉”,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
哈吉爾母子二人也就在這圣泉旁邊安家,在這片荒涼而圣潔的土地上,開始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在伊斯蘭傳說中,后來易卜拉欣也來到這里,看望他的兒子易斯瑪儀,他們一起重建了圣地克爾白天房。
首先,了解猶太人歷史的讀者一定能夠看出,這一傳說也是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同宗同源的兄弟的極好證明。這一傳說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中也有記載,只不過人名翻譯略有不同。易卜拉欣即《圣經(jīng)》中的“亞伯拉罕”;哈吉爾,《圣經(jīng)》中的譯為“夏甲”;易斯瑪儀,《圣經(jīng)》中稱“以實瑪利”。
其次,這一傳說凝聚了穆斯林的感情,同時也是一種宗教心理暗示。因為如今到圣城麥加來朝覲的穆斯林們還會仿效偉大的母親哈吉爾在賽法和麥爾臥兩山之間往返奔走七次,然后到天房東側(cè)相傳易卜拉欣曾站立過的地方做禮拜,再到南側(cè)的滲滲泉飲圣水。許多朝覲者還用小桶裝滿圣水,帶回家鄉(xiāng),給親人分享,以此來感念真主的偉大和先知的功德。
其三,滲滲泉為阿拉伯人商業(yè)和麥加城的繁榮帶來了福音。因為有了滲滲泉,阿拉伯的商隊們在這里休息、飲水并中轉(zhuǎn)貨物,麥加逐漸發(fā)展為阿拉伯商隊的貿(mào)易根據(jù)地和商品集散地,成為“寧靜的貿(mào)易天堂”。滲滲泉也使得麥加城成為一座歷史圣城,成為那個時代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因為在當(dāng)時,麥加城為阿拉伯世界從多神教向一神教的發(fā)展過渡奠定了基礎(chǔ),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最后,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一樣,靠天吃飯的古代阿拉伯人由于條件的惡劣,更加敬畏大自然,他們常常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zāi)害面前手足無措,感覺無力又無奈,便將戰(zhàn)勝自然災(zāi)害的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期盼真主的降臨。這傳說在今天聽來有些荒誕不經(jīng),但它寄托著阿拉伯人的美好愿望,其中濃縮著阿拉伯人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