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是新疆的天賜寶地,是亞歐大陸干旱地區(qū)中的一塊“濕島”,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稱。人們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8月的伊犁秋高氣爽,碧空如洗。我和朋友租了一輛越野車向草原石人和烏孫古墓最多的昭蘇大草原進發(fā)。
一大早從伊寧市出發(fā),經過察布查爾縣,再越過漢代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生活過的烏孫山,只用了三個多小時,就抵達了離哈薩克斯坦最近的邊境縣城昭蘇。

草原石人
在水草豐美的伊犁草原上,有10多處大型石雕人像,千百年來經歷著風風雨雨,被人們稱之為“草原石人”。而小洪那海的石人最具代表性,數量也最多。
我們的車很快就到了小洪那海,放眼望去,有10余尊石人兀立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周圍散布的星星點點的牛羊與石人相伴,形成了一幅和諧的風景畫。
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尊并排而立的石人。從形態(tài)與外觀看,很像一家人:父母和兒子。這排石人中左邊的那尊是用長方條石雕刻的,高86厘米,寬47厘米,橫眉,三角眼,鼻子很長,但鼻尖已損壞,八字胡須,兩手交叉在胸前,手中托一酒杯,身材粗壯,一看就是男性。右邊的一尊是用一圓形條石雕成的,高83厘米,寬36厘米,柳眉杏眼,頸上雕刻有一圈飾物,身材細挑,亭亭玉立,應該為女性。中間似為他們的兒子,頭頂齊眉處已破損,但眼、鼻、嘴仍清晰可辨,兩手抱于前胸,身材較小,夾在兩個大人中間,看來是一家無疑。
與此相隔10余米處的一尊石人造型逼真,堪稱藝術精品,令人難忘。身高2.3米,頭寬35厘米,身寬50厘米,是用白色花崗巖雕刻而成。頭上戴著一頂造型漂亮的帽子,背后披著長長的發(fā)辮,垂至臀部。我細細數了一下發(fā)辮,竟多至10條。可惜這尊石人的下頜和胸部有部分破損,但唇上還能分明看出尚存的八字胡右半撇,右手握酒杯貼于左胸,左手下垂握刀,腰下至腿處刻有數十個古文字。從發(fā)辮看這尊石人應該是女性,但從尚存八字胡和左手握刀的造型看又似男性。后來查閱了有關資料才知道,這是一尊男性石人。《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一書中說,新疆目前發(fā)現的有發(fā)辮的石人都是男性石人。《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唐玄奘到西天取經路過葉城謁見統(tǒng)葉護可汗時,見“可汗身著綠綾袍,達官二百余人皆錦帽編發(fā),圍繞左右”。編發(fā),即辮發(fā),這說明突厥族男子是辮發(fā)的。我國考古學者根據其頭戴冠的形式推測,該石人的身份及地位應該很高,可能是西突厥汗國內重要人物的雕像。這與日本學者研究其身上所刻文字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即此石人很可能與西突厥阿波汗之孫利可汗的后裔有關,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西突厥王子的雕像。

周圍還散布著幾尊石人,有的只是在條石上雕刻有眼、鼻、嘴,造型簡單;或者僅僅在一塊長石上淺刻幾條細線,粗略呈現出臉部的輪廓而已;還有的像是陷在沼澤中,只露出頭部。
據史籍記載,曾顯赫一時的突厥人曾在伊犁河谷活動了一個多世紀,依照習俗,突厥人死后,尸體停在帳前,宰殺牲畜祭祀后再擇吉日安葬,墓前要豎立死者的石像。因此這些石人應該是我國古代突厥人的遺物。
我邁著悠閑的步子穿行在這些石人之中,發(fā)現這些石人都是面向東方的,它定有深刻的含義,我猜想可能是崇拜太陽、渴望光明的一種表現。
烏孫古墓
我們在昭蘇縣城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驅車向南行駛,約莫一小時,到了夏塔牧場。這里的草深過膝蓋,非常茂盛,各種不知名的野花夾在其中。說是牧場但很少見到牛羊,有時幾十里不見人煙。碰到一個騎馬的牧民問起緣由才知道,這里的草即將要割下來儲藏,作為牛羊過冬的飼料。

在伊犁廣闊的草原上分布著萬座土墩墓。考古工作者曾挖掘了一底部周長200米、墓高10多米的大墓,估計封土堆的體積達1萬多立方米,封堆中部的長方形墓室體積近100立方米,用木材近50立方米。不妨設想,將這1萬座土墩墓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將連接千余公里,是一座多么浩大壯觀的人類建筑,而當年在生產力很原始的情況下建構眾多的大墓又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啊!
在夏塔草原上我們看到一座巨大的土墩墓,似一座小山,底部周長有200多米,高有10多米,頂部較平坦,外形像個巨大的梯形,想來可能是歷經千百年的風吹雨沖而使頂部逐漸變得平坦了吧!墓的頂部還有牧民豎起來的枯樹枝,上面綁著各色布條,以祈求幸福平安。墓的底部周圍還能看到露出泥土的大石頭,死者生前作戰(zhàn)時打死過多少敵人,就在墓周圍放多少塊石頭,以銘記其功績。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伊犁挖掘了幾座烏孫土墩墓。出土了青銅器30余件,其中有鑿、鏟、鈴、缽、碗、梳、箭頭、短劍、武士俑、三足鼎,還有陶壺、陶缽等大量珍貴文物。 夏塔草原上還散布著一些比較小的土墩墓,有的三五座一排,有的幾十座一群。這些經歷了千百年風霜雪雨的烏孫古墓,給綠草茵茵、一望無際的高山平原平添了幾分豪壯、蒼涼,幾分道勁、雄武,幾分歷史的底蘊和沉思。 烏孫在伊犁先后活動500余年,影響深遠。它是形成現代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薩克中仍有稱烏孫的部落。烏孫古墓則是他們留存于伊犁草原的重要文化遺跡。
格登山記功碑
第二天我們一行從軍馬場出發(fā),路經農四師76團再往西行,約兩個小時就到了中哈邊境線上。這里是丘陵地帶。遠遠望見山頭兩處塔形建筑物,左邊那座是格登碑,緊挨其右的是松拜站瞭望塔樓。到了碑前,只見一座用磚砌起來的碑亭,有4米多高。這座碑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1000多官兵耗時一年多從2000多公里外的葉城縣運到這里的。建碑的同時,還修建了木石結構的御碑亭,因年久失修,碑亭無存。1975年由國家撥款,用磚塊將石碑夾砌起來。1984年國家再次撥款建起了現在的飛檐碑亭,并用鋼筋柵欄圍圈起來。正背兩面設了鐵門,平時鐵門上鎖。碑亭的旁邊立了一塊“自治區(qū)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標志。2001年6月25日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經過風雪侵蝕,碑文漫漶斑駁,但整個碑身仍完整無損,字跡清晰可辨。石碑高2.95米,寬0.83米,厚0.27米。碑額鐫刻盤龍,正面盤龍上刻“皇清”二字,背面刻“萬古”二字,均為朱色。碑座為日出海浮雕圖案。石碑的正面用滿文、漢文,背面用蒙文、藏文,共四種文字鐫刻,全文豎排,以漢文計共210字,記載了清軍平定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叛亂的戰(zhàn)績。石碑正面山角下約500米處的林陰中,有大片房舍田疇,這些建筑不同于附近的房舍。經詢問得知,這個村落只能看不能去,那是哈薩克斯坦的一個集體農莊。在中國的國土上能清晰地看到異國他鄉(xiāng)的情景,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圣佑古廟
昭蘇縣城西北約2公里處,屹立著一座紅墻環(huán)繞、建筑宏偉、清幽肅穆的古廟。廟院內古木參天,松杉蔽日,青草遍地,共有八座古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嚴謹。除照壁、山門、前殿、后殿按中軸線建筑外,左右還有硬山頂配殿和八角形雙層雙檐亭閣。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

大雄寶殿是座古廟的主體建筑,殿寬17米,七開間,平面正方形,大出檐,高舉折,陡頂,四角飛檐呈龍頭探海之勢,檐下斗拱,為多層桃仿肩架。雖然年久失修,鎦金、油漆已大部剝落,但仍可看出原來雕梁畫棟上繪的珍禽異獸,猛虎雄獅,金鹿麒麟,鳳凰獼猴等千姿萬態(tài)、栩栩如生,大殿飛壁還繪有二龍戲珠、鳳凰比翼、子牙釣魚、蘇武牧羊等傳統(tǒng)風格的壁畫。殿堂內懸掛著近百幅各式各樣的經幡與經圖,大殿正中的供桌上供著班禪的畫像,有一女子正在燒香祈禱。佛樓上的蒙古包里,各種神像和大小金銀祖魯杯擺滿祭壇。各式各樣的古鐘丁當作響,此時方知昨晚所聞的鐘聲來自這里。
這座氣勢雄偉、古樸莊嚴的大廟占地數百畝,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規(guī)模如此宏闊的廟宇在新疆實屬罕見,這也是新疆現有的喇嘛教廟宇中較完整的一座。
據傳,此廟由蒙古族信喇嘛教的牧民捐出7000匹馬而建成,又稱喇嘛昭,是西藏現存最宏偉的一座古建筑。為選擇承建人,蒙古族人民不辭辛勞,把建筑名師李照福為首的80名技師從萬里之外的北京請到蒙古庫勒,再輾轉至昭蘇。此廟于1889年動工興建,四年后竣工,耗銀10萬兩。當地蒙古人中至今流傳著一首歌謠:“圣佑廟啊你多么神圣,花了十萬兩銀子把你建成……”現在昭蘇還有兩個蒙古族鄉(xiāng),人口1萬余人。
靖遠寺
靖遠寺離察爾查布錫伯族自治縣縣城只有5公里,位于城西的孫扎齊牛錄村內。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即錫伯族人由東北盛京西遷伊犁的第18個年頭,由錫伯營總管圖伯特主持,在左翼鑲白旗五牛錄佛嘎善興建了一座喇嘛蘇木,深切懷念故鄉(xiāng)的錫伯人民為祝愿乾隆皇帝應允60年期滿后返回東北原籍的許諾,給它起名為“郭羅克伯鄂爾合內布勒珠克特享”,意即“靖遠寺”,俗稱“喇嘛蘇木”。以后由于鑿通大渠八旗軍民集體南遷10公里,該寺便廢棄。
清光緒十四年(1888),錫伯營八旗軍民重建了靖遠寺,兩年始建成。重建的靖遠寺規(guī)模更宏偉壯觀,占地約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庭院寬闊幽靜,四周砌有高大圍墻,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漢文“靖遠寺”大字。沿道兩側各筑木牌樓一座,東為鼓樓,西為鐘樓,琉璃屋頂,翹角飛檐,極為秀麗。靖遠寺整個建筑都采用了磚雕、木雕藝術,并配有彩繪、泥塑以及豐富多彩的壁畫,使龍鳳虎麟、神仙貴人、飛禽走獸、奇花異木等無不在這氣勢壯觀的建筑群里顯得千姿百態(tài),與整個建筑物構成了一個美妙而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
穿過天王殿,路中立有一尊生鐵鑄的獅形大香爐,中央有一座單層木牌樓,上有光緒皇帝親筆題的匾額。如來佛大殿中塑有如來佛像,兩側塑有宗喀巴以及其他許多千姿百態(tài)的銅質佛像。如來佛大殿后面兩側為配殿,東西殿為閻王殿,里面有喇嘛牌位及畫像、六道輪回圖,正門屋檐下的橫隔木板上繪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取經圖;西配殿為菩薩殿,內供許多菩薩,正門面額上譜寫著修廟時捐銀人的名字。最后是宏偉的三世佛大殿,為雙層飛檐的琉璃瓦屋頂,下面頂壁下掛有12個大鐵鈴,東西兩邊名有一木梯,由此可登上二樓。一樓大殿內正堂供奉泥塑彩繪三世佛坐像,二層殿內存放著藏、蒙、漢等版本的數百卷大藏經。其中有160多卷《甘珠文》經典,是寨牛錄鄂爾德春率布楚伯喇嘛用600兩白銀赴西藏請來的。
這座寺廟從土木工程到泥塑、木雕、彩繪,都出自錫伯工匠、畫匠和民間藝人之手,生動地反映了清代錫伯族的建筑及文化藝術水平。
惠遠古城

惠遠古城在霍城縣境內,是新疆的歷史名城之一,因其歷史悠久和文人墨客的渲染而馳名中外。從乾隆到光緒的150年中,惠遠一直是新疆的政治、軍事中心。乾隆二十八年(1763),伊犁將軍明瑞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筑城,乾隆皇帝親自賜名“惠遠”,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之意。 惠遠古城分新、舊兩城。舊城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遭毀。清政府于1882年收復伊犁后,在距舊城北部8公里處仿照舊城復修一座新城,就是今天惠遠鄉(xiāng)的所在地。史料記載,惠遠初建時城垣高1丈4尺,周長為1 里許。1793年再度擴建,周長延伸到8公里左右,成為當時新疆第一大城。城內建筑整齊,縱橫四條大街,直通四個城門。每條街上都有小巷,共48條,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鐘鼓樓,以鎮(zhèn)四方。我們繞行鐘鼓樓一周,它共有三層,層層飛檐畫棟。登樓遠眺,滿城風光盡收眼底,想當年,城內有宏大的將軍府、參贊大臣衙署、領隊大臣衙署,有從熱河、涼州、莊浪等地遷調來的滿洲、蒙古官兵以及各種軍事設施。城內設有官辦、私立學校10所,還有一所俄羅斯學校,沙俄帝國還在惠遠設領職館。另外還有清真寺、喇嘛廟、火神廟、關帝廟、真武廟、龍王廟、城隍廟、文晶官、魁星閣、社稷壇、先農壇等建筑。那時的惠遠城是何等的顯赫!但隨著政治中心往寧遠(現伊寧市)的遷移,惠遠后來僅成了駐軍營地。經過百多年歲月的侵蝕,惠遠城的所有建筑逐漸衰敗和消失,只留下一座孤獨的鐘鼓樓。
拜都拉清真寺和回族大寺
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寧市新華東路,寺院由宣禮塔、山門、禮拜殿、講經堂組成。正殿約有1000平立米,分外、中、內三層。中殿是一座510平方米的大廳,40根立柱成網格狀排列,支撐著屋頂。兩側墻角各有一對通門,左右兩邊有八對窗戶,內殿為青磚砌成的小室,是阿訇領拜和講經的地方。三層塔式屋頂別致新穎,200余幅各種花卉圖案的繪畫,畫工精巧,色彩鮮明。禮拜殿外由18根立柱組成檐廊,向左穿過一片空曠地,建有近50間課房,并與北山門相連。
“拜都拉”意為“天房”。據說這個寺院建成后,一名來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到清真寺如此雄偉壯觀,又因該寺在新疆西部,特冠之“拜都拉”之名。拜都拉落成之后,名聞遐邇,前來取經求學的人絡繹不絕。當時在這里攻讀經文的達200多人,所以拜都拉又被稱為“麥的里斯”,意為高級經文學校。200多年來,這座清真寺不斷得到修繕擴建,1865年擴建后大堂可容納1500人做禮拜,1983年政府撥出專款對寺院進行修葺和裝飾,使它耳目一新,并把它列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新華路朝東走去,不到10分鐘就到了中國式的伊斯蘭教建筑回族大寺。回族大寺剛建成時,稱為“寧固寺”。1762年清政府在伊寧筑城竣工,皇帝賜名為“寧遠”,有遠方永固安寧之意。

18世紀末,回族大寺的西側和西北兩側相繼修建了維吾爾等民族做禮拜的寺院。從高處俯視,這幾座寺院構成了一只鳳凰圖形,回族大寺是鳳凰的頭部,因此它又稱為“鳳凰寺”。
回族大寺院整個建筑采用中國宮殿式造型,又兼有阿拉伯的伊斯蘭建筑風格。寺院分為三個部分:亭樓式山門、殿堂、廊閣式講經堂。山門高達三層,殿堂坐西朝東,是寺院的主體建筑,供講經和禮拜之用,所以被稱為禮拜殿。它為樓亭結構,青磚對縫,古樸典雅,宏偉莊嚴,面積約700平方米,可供1000多人做禮拜。
這座回族大寺是伊犁最早建成的清真寺之一,據說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當時教民較少,資金又多來自募捐,所以一直不斷地進行修建,最終落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據史料記載,回族大寺原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現在僅有3000平方米。由于其獨特的建筑。
伊犁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四季旅游皆可。黃金時間是5月初至10月底。烏魯木齊至伊犁670公里,可乘班車,10個小時到達,票價以車輛等級的不同在70~150元之間。伊寧機場可起降波音747客機,每周多達21班次。到伊寧市后包車再去伊犁各縣,包車每天300~500元。食宿很方便,到了牧區(qū),每個哈薩克氈房都可住宿,每人每天食宿50元足矣。伊犁早晚溫差較大,5、6月和9、10月早晚要穿毛衣、毛褲,如去昭蘇最好再帶一件羽絨服。
另外,伊寧市有國家旅游局批準的國際旅行社3家,國內旅行社9家,通過這些旅行社游伊犁可省去不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