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全民信仰佛教,因而緬甸又被稱為“佛國”。據說該國僧侶有50多萬人,也就是說,每100個人中就有一個和尚。但這個數字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因為凡是篤信佛教的家庭,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男子一生至少要有一次當和尚的經歷,女子至少要有一次當尼姑的經歷。在佛教徒看來,無論男女,如果沒有這種經歷,就是沒有信仰,為人不可靠,這個人的誠信就比較差。因此,許多人一生中都當過好幾次和尚。

在緬甸,送孩子去寺廟當和尚,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其慶祝儀式比婚喪嫁娶還要隆重,排場大得多。一般都要遍請親朋好友,大宴賓客。在把孩子送往寺廟時,有錢的人家會動用幾十輛車。寺廟每天要誦經念佛,因此也是讀書識字的好地方。有些生活困難的家庭,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把他送到寺廟去,一方面可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既鼓勵了那些努力研習佛教經典的僧侶,也使佛教經典得以世世代代在緬甸流傳。
一提到緬甸的首府仰光,人們自然會想到瑞達光大金塔和各式各樣的佛塔群。它幾乎成了仰光的標志。而民間的建塔之風,也歷經千年不衰。有人估計,緬甸大大小小的佛塔不下10萬座,真是“緬國佛塔不勝數,多少浮屠椰風蕉雨中”。
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走向,民眾的力量不可低估。緬甸絕大多數民眾的信仰,也多少影響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置身緬甸塔林,往往使人聯想到緬甸的歷史和現實。緬甸歷史上建造的佛塔、塔群不僅僅是昭示歷史的輝煌,像瑞喜宮、瑞達光、瑞幕陶等一些著名的佛塔,都經歷了數百年甚至近千年持續不斷的維修、擴建,它們一直是緬甸人心目中的神圣朝拜之地。在曼德勒山的寺廟,在仰光大金塔,在緬甸無數的城鎮、鄉村,隨處可看到善男信女們在佛像前跪拜、祈禱、沉思。多少年來,信佛的緬甸人寧愿自己過著貧窮的生活,也要將省吃儉用存下的錢用在集資維修、興建佛塔上。如果錢多,就要自己捐資造一座塔。盡管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在緬甸任何一個佛教徒聚居的偏僻鄉村,人們都有“富足”的力量來修建佛塔。
緬甸人把他們所擁有的物質上和心靈上最美好的東西,首先給了神圣的佛和佛塔。他們的信仰、智慧和人生觀,似乎都集中體現在佛塔和佛像上。他們真誠地相信佛教的真諦,追求靈魂的純凈或人生的“解脫”,在現代世界中執著地保持著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