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一部塵封近70年的老照片集《1937:戰云邊上的獵影》,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該書的作者和攝影者,是中國新聞電影記錄片的創始人之一孫明經先生。
在這部書中,首次批露了一段鮮為人知而感人至深的集體婚禮。那是1937年6月,在南京金陵大學教育電影部供職的攝影師孫明經,參加了由北平市(今北京)政府組織的“1937年暑期西北考察團”。該團從北平出發,沿平綏鐵路西行前往歸綏(今呼和浩特)、武川、包頭、五原等地,沿途隨時考察和攝影。
北平孤兒院建在京西香山一帶,院里收養有幾百名孤兒,由每個教師看護十個孩子,院里有課堂、圖書館、游藝室和手工藝室。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這是一所不錯的孤兒院。為了支持傅作義將軍抗戰和開發內蒙古河套地區,北平市府從孤兒院中挑選了20名適齡女子,把她們送往內蒙古五原縣,與開發河套地區的農民青年完婚。孫明經先生所在的“1937年暑期西北考察團”,就承擔了“千里送京娘”的任務。

這20名從小在北平孤兒院長大的孤女,18歲左右,不僅品貌端莊、粗通文墨,而且會做女紅,她們均表示自愿隨團來到塞外,嫁給內蒙古五原縣的青年農民,并且要在農村舉辦一次集體婚禮。當考察團一行把孤女們送到五原時,“七·七”事變已經爆發,全國掀起了抗日高潮,孤女們一致把選婿的標準定為抗戰農民。在五原縣府協助下,20名報名抗戰的青年農民應選。在簡樸的集體婚禮上,孤女們手握著從田野中采摘的豆花,與手握步槍的五原農夫合影留念,但他們誰也沒有見過這些照片。60多年后,這些照片才被洗印出版,第一次與公眾見面。盡管照片已經泛黃,但一對對新婚夫婦微笑的面孔,仍然穿越時空向人們露出燦爛的笑容。如果他們還活著,那至少應該是90歲左右的老人了。
那是在1937年6、 7月間,五原縣府向各鄉發布文榜:說有從北平來的20名孤女要遠嫁五原,她們選女婿的標準是“品行端正,堅決抗日,身體健康”。榜文發布之后,許多男青年前來報名。最后,由五原縣府挑中了20名農村青年。不幾天后,他們就與來自北平的孤女們見面相親,并舉行了集體婚禮。孫明經先生在《1937:戰云邊上的獵影》一書中記述說:

當時,盡管條件十分艱苦,但北平市府還是給每位孤女發了一個柳條箱,一件新旗袍。五原縣府給新婚的夫妻們各建了一間小土屋,并且分給他們一公頃荒地。盡管新房的門是用草編的,桌子、凳子和炕都是用土壘的,炕上只鋪著一張柳條席子,但這些簡單的物品,在69年前的內蒙古河套地區已是相當令人羨慕的了。這20對新人結為夫妻之后,男耕女織,恩愛有加。孤女們也漸漸與當地農村人融合,有的還教人識字做手工。男青年們則踴躍參戰保衛五原,在五原抗戰大捷后,他們回歸田園,終老鄉里,雖然無聲無息,卻也幸福地與北平來的孤女度過了一生。
歲月悠悠,當年荒涼的河套地區今天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塞外糧倉,在五原縣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發生在69年前的這段故事。據五原縣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曾尋訪過1937年遠嫁塞外的北平孤女們的下落,但年代久遠,世事滄桑,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夫婿們都已難尋蹤跡,或許他們已不在人世,但他們的后人應當還在吧!希望本文和孫明經先生首次發表的照片面世后,有讀者能提供有關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