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資金、技術、信息和市場等眾多要素的支撐。其中資金無疑是第一要素,資金供給不足會制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由于其特殊的資金需求,高新技術企業無法通過傳統的融資渠道獲得資金。因此江蘇高新技術產業要加快發展的步伐,就需要突破傳統,努力擴大融資渠道。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中小企業;融資
一、 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融資現狀分析
自從1988年底,江蘇省政府確立了“科技興省”戰略以來,不斷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江蘇省的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大,逐漸成為省內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長極。通過對1998年以來我省科技資金籌集與投入分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融資方式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 投資主體以企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融資渠道主要有:企業自籌、政府科技撥款及市場化的投資,其中市場化投資包括金融機構貸款、國外資金等。1998年~2004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我省高新技術產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還是依靠企業自籌經費,約占科技活動經費總額比重70%,其次是政府撥款,約占科技活動經費總額比重15%,第三位是金融機構貸款,約占科技活動經費總額比重10%,其他形式的市場化的投資如風險投資等僅占5%。
2. 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強度不足。從我省財政科技撥款的總數來看增長較快,2004年政府科技撥款26.79億元,比1998年增長近3倍,但是政府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卻呈逐年下降之勢,1998年為2.20%,2004年為2.04%。雖然我省的研究開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從1998年的0.45%上升到2004年的1.38%,但和北京、上海等省相比距離較大,全國排名在10名左右。
3. 市場化融資增幅緩慢。首先是銀行對高新技術產業融資較少。由于銀行貸款的門檻很高,高新技術企業高風險、高投資的特性難以得到銀行資金的支持,即使少數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也因為繁瑣的手續和高額的成本而對銀行資金望而卻步,使得高新技術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信貸資金。
其次是我省的高新技術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比例過低。具體表現是我省以高校和研究院為背景的上市公司很少。2001年6月底,我省上市企業中,傳統工業和高科技產業上市公司數量之比為40∶9,江蘇缺乏具有明顯優勢的高科技龍頭企業。作為教育和科技大省,江蘇高校中目前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南大蘇富特股份有限公司。
同時我省高科技企業獲得的國外投資和風險投資極少。2000年江蘇省啟動6.5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主要投資于處于孵化期至擴張期的科技型企業。但由于缺乏適當的退出機制,中國的風險投資2000年以來發展一直受限。和同類城市相比,江蘇獲得的風險投資遠遠不及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大城市。
二、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可供選擇的融資方式
1. 政府的金融支持。(1)直接投資。即政府通過科技項目計劃對科技項目立項評估、研究經費投入、組織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根據美國與日本等國的經驗,政府多直接投資一些企業不愿承擔的基礎研究,投資的對象一般為大學、科研機構等。(2)促進企業融資合作。政府為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和金融界的對接,以各種形式組織銀企合作和對外合作。借助政府的權威性和信譽性,引導銀行資金進入企業。(3)間接扶持。除了直接投資扶持高技術企業,政府更多還是采用間接扶持的方式,如稅收優惠、為企業提供資信擔保以及政府采購。
2. 間接融資。(1)信貸融資方式。高新技術企業以通過銀行信貸獲得的間接融資,主要包括科技開發貸款、科技貸款與風險投資相結合和項目融資等具體方式。(2)融資租賃方式。融資租賃集融資融物于一身,是一種實用融物形式的融資方式。目前在國內很少被采用,但在新產品生產線設備購置階段卻是很有效的融資方式。當企業需要籌措工廠設備時,可考慮通過租賃公司租賃進口設備來代替融資購買設備,從而達到融通資金、改善公司財務結構的目的。
3. 直接融資。(1)企業孵化器。企業孵化器是為企業提供可租用場地,共用支援服務,為高新技術產品和小企業誕生和成長提供幫助的新的組織形式。以一些建筑和設施為依托,由管理、服務團隊與小企業生長相關的社會資源有效組合,在創業初始階段提供支持。(2)企業債券。債券融資,債務的利息計入成本,有沖減稅基的作用,同時對于投資人而言,通過契約方式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準備上市的企業可以通過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獲得優惠的融資條件。(3)股權(產權)交易融資方式。高技術企業在股票市場上,通過股權交易面向投資者發行股票,可以直接獲得資金。股份公司通過發行市場將投資者手中短期的、分散的、非生產性的貨幣,轉化為長期的、穩定的生產性資本。企業依據自身融資能力,可選擇主板市場、二板市場或三板市場進行融資。(4)企業間的技術—資金作融資方式。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逐漸成為投資的主體。高技術企業以其技術優勢與具有資金優勢的企業進行合作,是企業融資的一項較易達到合作的方式。近幾年來,為了克服資金短缺的困難、降低投資風險、提高企業科技競爭力,美國企業之間結成了高新技術的研發聯盟。(5)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是一種權益性融資方式,在企業種子期、創立期、擴展期和成熟期分階段投入資金,并主動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決策,經過3年~7年的投資期,在企業成功之后,通過上市或并購方式退出,以實現收益。風險資本,作為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的結合,對現代科技的形成,特別是IT、生命工程和生物醫藥技術領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我省需要積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融資模式。
三、 高新技術產業融資方式選擇的策略
1.不同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供選擇的融資方式不同,具體來說,可以劃分為種子期、創建期、成長期、成熟期四階段。(1)種子期。這一階段,新技術已經形成,企業資金需求量不大,只占總資金的7%左右。由于面臨巨大的技術風險,企業難以吸引外部投資者,資金大多是來自民間,如個人積蓄或借款。對于一些公共基礎項目,政府也有相應的配套資金支持。一些風險資本(天使投資)在這個時候進行投資。有條件的還可以進入孵化器進行孵化。(2)創建期。在這一階段,新技術的可行性得到檢驗,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增加,占總融資量的25%左右。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是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財務風險。由于風險較高,商業銀行很難提供資金,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如公開發行股票等也難以實現,風險投資可以滿足這個階段的資金需求。這類技術也可以進入孵化器。(3)成長期。此階段新產品進入批量生產階段,企業的技術風險減少,但管理風險、市場風險逐漸增大。為了進一步開發產品,需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占總投資的40%左右。由于此時企業的銷售收入穩定,成功的前景明朗,從傳統融資渠道獲得資金的機會增加,有擔保的負債融資或無擔保的轉換債券融資都可以使用。但銀行貸款較少,且企業尚不能通過公眾資本市場融資,該階段風險資本所占比重仍最大。(4)成熟期。這時企業的組織、銷售量和利潤都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且已穩定,企業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減少,資金需求相對穩定。成熟期的高技術企業和其他行業的成熟企業類似,以資本市場和銀行貸款作為主要融資方式,同時爭取一些大公司的投資,追求高額投資回報的風險資本準備退出企業。
2. 不同所有制結構的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方式也有所區別。對于國有大型科技企業以及大型的民營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很廣泛。由于資信等級比較高,可以通過自籌、向銀行申請貸款、政府直接投資、上市發行股票或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方式獲取必要的資金。而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受到規模,資信的限制融資渠道相對狹窄。
3.不同行業的高新技術產業應結合產業特點選擇融資渠道。對于一些技術開發周期較短,商品化較容易的行業,如電子產品、軟件類產品等,因為相對風險較小,更容易通過市場渠道融資。而那些技術開發周期長,商品化程度較低,投入大的產業,尤其是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如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網絡,就必須依靠政府的早期投入。
四、 拓寬我省高新技術產業融資方式的對策
首先,政府要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政府應繼續加強對科技基礎產業的投資,對風險大、民間投資有困難的重大長期研究課題給予重點財政支持。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優化科技企業的融資條件。如對中小型科技企業和風險投資公司實行稅收優惠、為企業提供資信擔保等。采用政府采購的方式為企業融資提供間接的支持。加強高新技術園和企業孵化器的建設,以良好的外部條件促進風險投資基金的發展,為中小科技企業吸引更多的市場化投資。
其次,高新技術企業應立足于企業自身行業特點,根據企業不同階段資金流量、流速上的不同的需求,充分考慮多種融資渠道,以滿足成長發展的資金需求。在融資過程中比較各種融資方式的成本,注重股權和債務融資的比例。通過受讓股份、買殼上市直接進入股票市場融資,這在我國尚未建立創業板市場之前,是科技企業獲得直接融資的有效途徑。
最后,江蘇的銀行業應當加大對于民營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扶持。政策性銀行應加大科技貸款的力度,為企業提供長期低息研究開發貸款,用于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進、新技術的商品化、設備的生產和購置等。一般的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直接貸款或與風險投資公司合作的方式增加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例如渣打銀行近日在上海和深圳推出中小企業“無抵押小額貸款”就特別符合發展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這一項業務值得江蘇的銀行業借鑒,即通過限定還款條件來放寬對中小科技企業的貸款限制。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融資租賃業務來為企業融資,有了租賃物的擔保既降低了融資風險又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
參考文獻:
1.湯薇,蔣伏心.高新技術開發區與江蘇風險投資.南京社會科學,2006,(1),116-123.
2.梁萊歆等.高新技術企業融資策略與方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謝群.中國高技術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2,(11):14-17.
重點項目:本文由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黃惠春,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孫兆斌,南京大學商學院金融系經濟學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