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高技術企業戰略聯盟價值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兩個角度,分析了不同類型的聯盟治理結構在資源利用、風險控制和組織學習方面的特點,闡明了聯盟治理結構與聯盟目標的適合性關系,提出高技術企業在選擇戰略聯盟治理結構時,應綜合考慮資源、風險和目標因素。
關鍵詞:高技術企業;戰略聯盟;治理結構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各類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涌現。面對技術革命日新月異和入世后過渡期的嚴峻挑戰,許多高新技術企業紛紛組成戰略聯盟,希望通過合作求得生存和發展。然而,從國際經驗來看,高技術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雖然普遍,但失敗率也非常高,因此成功地實施聯盟戰略并不容易。有關研究表明,盡管影響聯盟成敗的因素有很多,但聯盟治理結構的選擇無疑是其中較為關鍵的一個。本文從高技術企業戰略聯盟的資源、風險和目標的角度,對如何選擇合適的聯盟治理結構進行了分析,以此為國內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戰略聯盟提供決策參考和理論依據。
一、 高技術企業戰略聯盟治理結構選擇的基本思路
早期對聯盟治理結構選擇的研究主要受到交易成本理論的影響,認為層級結構可以通過命令來保證控制能力,從而使聯盟雙方的行為可被監測并與激勵制度保持一致,因此是解決聯盟成本問題的有效方式。對此,許多學者表示了質疑。因為聯盟本質上是雙方的交易,這就存在應以哪一方成本最小為準的問題;而且實際上,聯盟雙方往往不是關心交易成本最小化問題,而是關心聯盟價值最大化問題;此外,交易成本的觀點還導致了對聯盟持續過程的忽視,因為聯盟畢竟不是一次性交易,聯盟過程的控制更加重要。
本文認為,高技術企業在選擇聯盟治理結構時,應該考慮以下三個維度:一是聯盟治理結構應該有利于聯盟價值的最大化。聯盟價值來源于企業通過聯盟獲取對方的異質性資源,并使之與自身的異質性資源相結合,進而形成新的能力。因此,是否能夠促進聯盟雙方的資源投入、資源結合和相互學習應該成為聯盟治理結構選擇的重要標準。二是聯盟治理結構還必須能夠有利于實現聯盟風險的最小化,即要為企業防范和控制聯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提供有效機制。三是聯盟治理結構的選擇應該有利于實現既定的聯盟目標,也就是說,要把價值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統籌于具體的聯盟目標,這是因為聯盟的目標不同,實現該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和所面臨的風險往往也不同。
按照以上思路,在進行進一步分析之前,我們需要對高技術企業的資源、聯盟的風險和治理結構進行分類。
本文采用以資源模仿性障礙為標準的分類方法,將高技術企業的資源分為兩大類:產權資源和知識資源。其中,產權資源包括企業的金融資產、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等等,這些資源具有清晰的邊界和明確的歸屬性,可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知識資源包括隱性的技術訣竅、技能以及不受專利保護的技術和管理系統等,這些資源盡管難以被外人模仿,但它具有模糊性,因此一旦受到侵占也很難受到法律保護。對高技術企業來說,知識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和競爭優勢的源泉,因此在高技術企業聯盟中,知識資源的投入、利用、整合和保護將對治理結構的選擇產生關鍵性影響。
對于高技術企業聯盟的風險,本文其劃分為兩類:績效風險和關系風險。其中,績效風險指的是由合作關系之外的因素造成的風險,比如環境的變化等;關系風險指的是合作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相比于傳統產業,高技術企業面臨著更高的績效風險。而戰略聯盟為高技術企業提供了一種風險轉換機制,它使得高技術企業通過承擔合作的關系風險來分攤不合作的績效風險。
對于聯盟治理結構的分類,本文采用大多數學者經常使用的股權式與非股權式聯盟的二分法,并進一步將股權式聯盟分為對等持股型和股權參與型,將非股權式聯盟分為雙邊協議型和單邊協議型,在此基礎上逐一分析各種治理結構的適用性。
二、 不同類型聯盟治理結構的特點與適用性分析
1. 對等持股型。對等持股型聯盟是指,合作伙伴按照50:50的比例合資新建一個獨立的企業,共同派駐人員,共同經營管理,平均分配聯盟收益。與其他類型的治理結構相比,合資使雙方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個實體之中,因此投入的資源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結合和利用。同時,由于合資雙方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暴露的,所以合資特別有利于隱性知識的轉移。合資雙方在共同工作了一段較長時間之后,技術和創造性才能、技能就會在合作和協調過程中為其伙伴所獲取,從而導致聯盟成員間高度的技術相似性。作為一個獨立和完整的企業,合資企業需要雙方既投入產權資源,也投入知識資源。合資為企業雙方提供了一種將各自的產權資源和知識資源比較優勢緊密結合起來以創造價值的有效機制。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合資的一方將以投入產權資源為主,并希望通過合資向對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另一方則以投入知識資源為主,目的是利用對方在產權資源方面的優勢,更好地實現自身知識資源的價值??紤]到合資容易導致隱性知識流失,以投入知識資源為主的一方通常需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由于是新建一家獨立的企業,合資雙方需要共同進行關系性專用性資產投資。這些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沉沒成本的性質,因為一旦投入,企業想再從合資企業中把它們撤出就必須承受高額的價值損失,因此合資更加適用于開展那些績效風險不是太高的聯盟活動,例如產品聯合制造等。因為在產品制造階段,企業經過前期的市場分析和產品設計改進等環節,通常已經能夠較好地控制績效風險。此外,在合資過程中,合資雙方通常會面臨較高的關系風險。這是因為產權資源投入方為了獲得對方不受產權保護的隱性知識和技能,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知識資源投入方通常又會因此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這樣,合資企業中雙方之間的沖突會比較多。不過,由于專用性資產提高了雙方的退出壁壘,因此合資企業通常仍然可以保證較好的穩定性。
在現實情形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聯合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合資企業的例子。例如在許多中外合資企業中,外方主要投入關鍵生產技術、設備和關鍵技術人員,中方則提供土地(有的還包括廠房)、一般技術人員、工人和各種優惠政策等;中方想通過合資來學習外方的技術,而外方則對自己的關鍵技術進行嚴格的保密。
2. 股權參與型。股權參與型聯盟是指,一方占有企業多數股份,負責具體經營,而另一方只少量參股,不參與具體經營的聯盟。以這種結構治理的聯盟,雙方之間通常較少有緊密的直接接觸,因此不利于進行隱性知識的學習。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少數股權方不參與經營,其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就比較小,因此有利于多數股權方投入較多的關鍵性知識資源;但這種治理結構也為多數股權方侵害少數股權方利益提供了機會,所以對于少數股權方來說,應以投入便于保護的產權資源為主。
在風險方面,由于雙方利用這種治理結構進行資源綜合利用的規模和范圍有限,因此它不適用于企業應對比較高的績效風險,不過由于雙方不需要在具體的經營活動中直接接觸,因此這種治理結構也不會過多地增加聯盟中的關系風險。此外,股權的參與提高了聯盟雙方的退出成本,因此聯盟的穩定性較好。
在現實情形中,對于那些成立時間不長,規模也不大,但某一方面技術開發能力較強的高技術企業來說,利用這種治理結構組建聯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這類高技術企業通常是面向某一細分市場開發新產品或新技術,并且主要依靠自身特有的知識資源投入,其技術保密的意識和要求很高,但由于受到內部資源約束,它需要從外界獲得必要的金融資源、物質資源或商譽資源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高技術企業就可以通過出讓少數股權,與其他能夠為其提供所需資源的公司,通常是一些較大的公司,組成股權參與型聯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至于那些較大的公司,它們一般會把這類聯盟作為一種戰略性投資,其目的或者是看好對方技術的市場前景,想以此作為未來進入該領域的捷徑;或者就是看重對方公司的企業家精神和活力,想以此影響自己,等等。
3. 雙邊協議型。雙方協議型聯盟是指,聯盟雙方(通常競爭地位和實力相當)通過簽訂協議聯合開展價值活動,并由協議規定合作的范圍、內容和目標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在這類聯盟中,合作協議是雙方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達成的,體現了各方的利益,因此有利于提高雙方對聯盟的參與度;同時,這類聯盟并不成立獨立的實體,雙方對聯盟的投入主要是互補性知識資源而非產權資源,并且通過專門的工作小組和協調小組共同管理這些知識資源,即使聯盟解散,雙方投入的知識資源也不會沉沒,因此聯盟的戰略靈活性較高。
聯盟在治理結構上的這種特點,使它特別適合于聯盟雙方通過實現知識資源的互補來應對未來較高的技術和市場風險的情形。這是因為,一方面,聯盟雙方互補性知識資源的結合促進了聯盟內的學習,有利于創造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新知識;另一方面,聯盟可以隨著情勢的變化容易地進行重組,因此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應變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合資是不合適的,它涉及較多的專用性資產投資,妨礙了企業的戰略靈活性;同時股權參與和單邊協議也是不合適的,因為它們不能使雙方的知識資源充分結合。所以在高技術領域,采用這種治理結構的聯盟特別適合,例如聯合研發、聯合開發市場和聯合投標等等。
然而,這種治理結構在有利于控制高度績效風險的同時,也會導致聯盟中較高的關系風險,因為聯盟雙方為了獲取對方不受保護的知識資源都有可能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特別是當存在學習競賽的情況時,先完成學習的一方有可能提前終止聯盟,而使另一方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因此這種聯盟通常是不穩定的。
4. 單邊協議型。單邊協議型聯盟是指,聯盟中存在著協議提供方和協議接受方,協議提供方主導設立聯盟條件,協議接受方接受這一條件并獨立開展聯盟活動。常見的單邊協議型聯盟包括技術許可、分銷、分包、長期供應協議等。這一類聯盟的治理依賴于事先制定完善而明確的協議,此后聯盟任務主要由協議接受方單獨完成,無須進行太多的協調與合作,因此伙伴之間關系松散并相對隔離,在這種治理結構下,知識不容易在組織間(下轉第82頁)轉移。通常,以單邊協議的方式組建的聯盟,雙方只需貢獻產權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帶有產權交易的特點,例如技術許可代表著專利技術與資金的交換,分銷協議代表著以銷售渠道換取對方的價格優惠等,但作為一種聯盟治理結構,它與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不同,即協議雙方的產權互換帶有戰略上的目的,例如,為了使自己的技術成為技術標準,或為了排擠競爭對手而大量進行技術許可,或者是通過排他性供應協議控制重要原材料或關鍵零部件的供應等。
在這種聯盟中,作為協議提供方的高技術企業可以通過單邊協議將一些績效風險不高的非核心業務委托伙伴完成,而自己則將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產品和技術的開發上。同時,由于聯盟任務主要是在協議接受一方內部完成,因此聯盟中發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從而聯盟的關系風險也比較低。聯盟總的風險較低,伙伴們對聯盟的滿意度就會較高。如果伙伴之間對前期的合作比較滿意,就會不斷創造新的合作機會。此外,對于某些單邊協議,如長期供應協議,還會隨著時間的延長增加合作雙方在戰略上的相互依賴性。因此,一般來說,這種治理結構可以產生較好的聯盟穩定性。
三、 結論和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聯盟治理結構分別適合于高技術企業獲取和(或)綜合利用不同類型的資源;同時,不同的聯盟治理結構也分別代表著高技術企業需要面對不同的績效風險和關系風險,因此高技術企業在組建戰略聯盟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資源、風險與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及其對聯盟績效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選擇適合的治理結構。表1對本文的分析和主要結論進行了總結。
參考文獻:
1.Yoshino M Y,Rangan.Strategic alliance: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2.Zajac E J,Olsen C P.From transaction cost to transactional value analysis: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3,30(1):131-145.
3.Miller D,Shan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519-543.
4.Das T K,Teng B S.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1):31-61.
作者簡介:馬鳴川,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8-0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