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委托代理理論分析并建立代建制的委托代理關系,根據委托代理方的基本假設建立代建制的委托代理模型,結合理論模型與實踐,對代建制在實踐中存在的風險、激勵與約束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以期進一步完善代建制。
關鍵詞:委托代理;代建制;項目管理;激勵;約束
一、 引言
代建制是指政府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社會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單位,負責項目的建設實施,嚴格控制項目投資、質量和工期,項目建成竣工驗收后移交使用單位的制度。代建制是我國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的產物,是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模式——“投資、建設、管理和使用”四位一體模式的轉化。長期以來,政府投資工程采用“四位一體”的建設管理模式帶來了非專業化、低效率、低質量等弊端,投資額無法有效控制、質量和工期得不到保證,無形中形成了腐敗的土壤。基于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的需要,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少數地方政府相繼開展了代建制的試點和探索工作。自廈門市1993年開始代建制試點后,青島市、安徽省、重慶市、上海、深圳等地逐步開始了試點,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代建單位的法律地位不明確;代建市場的培育不完善;代建單位的激勵和約束效果欠佳。代建制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本文擬從委托代理理論來分析引入代建制后的項目管理委托代理關系,并運用所建委托代理模型來說明應如何加強代建單位的激勵和約束,為制定激勵和約束機制提供理論參考。
二、 委托代理理論分析代建制
委托代理理論是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其來研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的管理,對改善企業的運營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勵和約束制度是尤為重要的。我們把這一理論引入到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中來,無疑對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將會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在項目管理領域內運用代建制后,投資主體(政府)和代建單位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委托代理關系。
1.委托代理理論的引入。委托代理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Wilson,1969;Ross,1973;Mirrlees,1974)。當時的經濟學家們不滿于阿羅—德布魯體系中的企業“黑箱”理論,開始深入研究關于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的問題,從而形成了基于委托代理關系的委托代理理論。Ross最早提出了現代意義的委托代理理論:“如果當事人雙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決策權,則代理關系就隨之產生。”
我們知道,在股東和經理人之間、保險公司和投保人之間、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之間以及政府和納稅人之間,都普遍存在著一種信息不對稱的困境,由于信息優勢的一方可能會利用擁有更多信息的優勢損害信息劣勢一方的利益。換言之,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相對沖突時,代理人往往會產生“道德風險”行為。正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的普遍性和委托代理雙方利益的不一致,所以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屢見不鮮。
我國的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傳統的做法是使用單位自己組建建設指揮部或基建部門,作為政府的項目業主,負責項目的全過程的管理。這是一種自投、自建、自管的項目管理模式。代建制管理模式是政府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擇建設單位作為業主來代替政府負責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其兩者之間的關系與股東和經理之間的關系沒有任何的差別,即政府與代建單位之間的關系乃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
圖1委托代理關系
2. 代建制的委托代理關系分析。其實在傳統的建設項目管理模式下也是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的,主要包括如下兩對委托代理關系:項目業主與施工承包商,業主與工程監理。當代建制實施后,委托和代理方都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的委托代理關系:政府主管部門(項目建設單位或其主管部門,投資主管部門或政府確定的有關機構等)作為項目委托方,具有一定資質水平、經濟實力、一定業績的工程投資公司、監理公司、承包公司等參與競標成為項目的代建單位,與代建單位沒有經濟關聯的監理公司可競標成為項目的監理單位,工程承包公司(與代建單位也必須沒有任何的經濟關聯)參與競標成為施工單位。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招標選擇代建單位,與代建單位簽訂委托代理合同,形成委托代理關系;同時政府也通過招標方式選擇合適的監理公司作為監理單位形成一對委托代理關系;代建單位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合適的工程承包公司作為施工單位,形成委托代理關系,具體關系圖1示:
圖1假設監理單位與代建單位是并列的,在全國各地的單位試點經驗中有的地區是把監理單位作為代建單位招標產生的一個代理單位。筆者贊同重慶的做法(具體論述見后文),把監理單位與代建單位并列,都由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招標產生,且把代建單位作為監理制約的對象,以加強對代理單位的約束和進行風險規避。
3. 委托代理分析模型的建立。針對上述的三對委托代理關系,本文主要分析政府主管部門與代建單位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政府主管部門作為委托人就是因為技術、投資控制、專業管理水平、對市場的敏感度等各方面均無法與專業的代建單位比擬,所以需要把項目建設管理委托給代建單位來代理,利用代建單位的專業技術水平來控制投資、質量、工期,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率。這里作為委托人的政府部門是追求投資效率的,而代建單位是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是理性的經濟人,兩者追求的利益顯然是有區別的,加上兩者的信息不對稱,代建單位是處于信息優勢的,當它通過努力獲得的代理服務費和投資結余后仍不能使其利潤最大化時,它會尋求與材料供應商、施工單位等,甚至與監理單位的串謀來攫取利潤,損害委托人的利益,產生道德風險,從而使激勵失效。
針對產生的道德風險及激勵與約束失效的現象,建立委托代理模型來分析在理論上如何規避這種風險和加強激勵與約束,并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
(1)基本假設:①雙方的風險偏好假設:委托人是風險中性,代理人是風險回避者;②假設代理人的行為是e(如代建單位的努力行為)和自然狀態?茲(外部環境因素)共同決定一個利潤?仔=?仔(e,?茲),其中?茲是隨機變量,并且只有?仔是委托人能觀察得到的;③委托人的效用函數是V=V[?仔-s(?仔)],?鄣?仔/?鄣ef0;代理人的效用函數是U=U[s(?仔)]-c(e),s(?仔)是委托人給出的報酬,c(e)是代理人行為(或者努力)的負效用。
(2)模型的建立。代建制的委托代理模型,首先考慮委托人的問題,即最大化委托人的期望效用:
max ?蘩v[?仔-s(?仔)]f(?仔,e)d?仔(1)
f(?仔,e)是密度函數,s(?仔)是委托人選擇的報酬合約。
顯而易見,若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委托人可以直接采取強制性的合約,規定代理人必須采取合格的行動,委托人直接以s(?仔)、e為選擇變量優化(1)式。但是,現實中信息是不對稱的,委托人無法直接觀察到代理人的行動e,只有通過?仔來揣測。這就使委托人的期望優化面臨信息不對稱的約束。
委托人沒法直接觀察到e,在合約中也就無法對其行為進行規定,因此委托人期望的行動也必須符合代理人的利益,這就是“激勵相容”約束條件,委托人的優化問題必須以此為約束,否則期望效用就沒有實際的意義了。另外,委托人還面臨一個約束條件——“參與約束”,代理人是理性的經濟人,在接受該項目時,其期望效用應不小于其機會成本U0。兩個約束條件如下:
(3)模型結論。代理人的行動對于委托人來說是沒法直接觀察到的,可假定其行動空間包括兩種行動(eL,eH),分別代表較低的努力程度和較高的努力程度。相應?仔的分布密度函數為fH(?仔)和fL(?仔)。一般是?仔較小時代理人的偷懶概率較大,也就是fH(?仔)pfL(?仔)。
顯然,委托人希望代理人采取較高的努力程度eH,以達到委托人的期望。于是最優化問題轉變為:
最優化問題就是委托人選擇合適的激勵合同s(?仔),Hart Holmsttron在1987年采用一階方法得到了著名的條件:
其中λ、μ是(2)′和(3)′式的乘子,(4)式是選擇激勵合同s(?仔)必須滿足的條件,μ=0意味著直接是最優的風險分擔,代理人獲得固定報酬,但卻不承擔風險,這是違反激勵約束條件的。μf0即報酬合約s隨著?仔的變化而變化,無法達到最優風險分擔,激勵代理人努力工作和最優風險分擔產生沖突。這主要是因為有約束②的存在,限制了委托代理雙方的帕累托改進機會,沒法達到最優。
三、 代建制實踐中存在的風險、激勵與約束問題
當前我國的代建制在實踐中形成了好幾種模式,如廈門模式、上海模式、重慶模式、深圳模式,但是它們存在的問題有一定的共性,如風險的控制、對代理人的激勵、對代理人的約束等。
1. 風險的控制。由于代建制是近幾年剛興起的一種項目管理模式,代建市場還很不成熟,尤其體現在缺少水平高、專業性強的代建主體,各地對代建單位的資質條件和市場準入要求等規定模糊不清,這就使許多的不合格的代建主體進入了市場,他們經濟實力不強,往往無法承擔一些重大的工程失誤,其風險防范能力差,需要進行風險規避。從委托代理基本模型來分析,在μf0時最優風險的分擔是無法達到的,而且當代建單位無法承擔某些風險時,如外部自然狀態?茲引起的巨大風險,μ會遠大于0,從模型內部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這需要從外部引入變量,增加代建單位在分擔風險時的承受能力,借鑒國外的經驗和國內其他行業的做法就是轉移部分風險,通過工程擔保和保險制度來讓其他的主體來幫助代建單位來分攤潛在的風險。這就是當代建單位怎么努力也無法改善?仔時,由另外的主體承擔部分責任。
2. 對代建單位的激勵。對代理人的激勵主要是通過支付代建費,另外還有項目投資結余獎勵。根據委托代理模型,s(?仔)應表示代建費s1和投資結余獎勵s2兩部分之和,而實際中,這兩部分的和可能會很小,無法滿足?蘩{U[s(?仔H)]-c(eH)}fH(?仔,e)d?仔?叟U0,即其接受該項目所獲得的效用不大于其保留效用(機會成本),如廈門市的某個項目的代建單位中標的代建費s1僅占項目總投資的0.7%,廈門集美中學加固改建項目的代建單位幾乎沒有任何的經濟效益,這是不利于代建單位發展的,尤其在代建市場培育初期。關于投資結余s2的提取也影響很大的,北京規定代建單位只能獲取結余的30%,這一比例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由于代建制引入后的多層代理關系會引起代建單位與相關的單位產生串謀行為ec,只要比較?蘩{U[s(?仔c)]-c(ec)}fH(?仔,e)d?仔
因此,為了能激勵代建單位,不使其與其它單位發生串謀,可從兩方面采取對策:
一是制定合理的代建費用標準。尤其在代建制開始推行的初始階段,此時正是代建市場培育的時期,是高水平代建主體培養發展伊始階段,合理的代建費會對代建市場的發展和代建單位的培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各個試點地區的代建費用總額卻限定在建設單位管理費以內,這并無理論依據,可能會造成逆向選擇,出現無序競爭,使代建制的發展面臨失敗。
二是設定合適的投資結余提取比例。采用代建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控制投資,因此很有必要誘導代建單位為有效的控制投資而努力,設定一個合理的結余提取刺激代建單位在保證工程質量、工期等的條件下盡最大可能提高業主的投資效率,控制投資額。
3. 對代建單位的約束。對代建單位不僅要求有很好的激勵機制,也要求制定有力的約束措施。在項目代建制中,由于存在多層的委托代理關系,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會很容易出現不真實的現象。尤其串謀的出現,使傳遞到委托人那里的信息是扭曲的,這增大了委托代理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度。委托人會被蒙騙,仍然選擇報酬合約s(?仔H),而代理人實際的付出卻是c(ec),且c(ec)?燮c(eL)。這就需要建立對代理人的監督機制,改善原有的信息傳遞機制,使信息不至于失真,委托人與代理人的信息不對稱度盡可能降低。筆者贊同在代建制試點過程中重慶的做法:把代建單位與監理單位并列作為第一層委托代理關系,利用監理單位的專業技能、信息優勢來監督代建單位。
盡管有監理單位對代建單位的監督,但仍可能出現代建單位與相關單位串謀的情況。甚至代建單位還會與政府部門信任的監理單位發生串謀,此時的對策是提高其串謀成本,使串謀付出的負效用c(ec)增加,出現如下情況:
抑制代建單位的串謀行為,負效用不僅是代建單位在本項目中串謀過所產生的成本,還可以包括對其日后代建主體資格保留與否,這就是對其串謀的懲罰制度,一經發現此類情況,對其嚴加懲罰,執行一個小于s(?仔L)的報酬合約,并對其日后的市場準入實行限制。
四、 結束語
近兩年來代建制開始全面推進,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處在探索和不斷完善的階段。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問題,其中激勵約束機制問題尤其突出。本文從代建制的理論基礎出發,結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加強激勵和約束的效力,控制風險,以推進代建制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戴中亮.委托代理理論評述.商業研究,2004,(19):98-100.
2.梁媛,馮旱.委托代理理論綜述.中國經濟評論,2005,(7).
3.陶長琪.信息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20-34.
4.何亞東,胡濤.托代理理論評述.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3):62-65.
5.甘文成.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試點模式的比較分析.城市管理,2005,(3):39-42.
6.張樂華,馬燕,阮斐.政府投資工程實施方式的代建制改革研究.建筑經濟,2004,(12):23-30.
7.劉宇昕,郭正學.對廈門市開展政府投資工程建設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情況的調查報告.建筑經濟,2003,(9):23-26.
8.王剛,傅曉明.“代建制”項目管理模式研究.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05,22(2):184-187.
作者簡介:顏興中,中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中南大學新校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袁海波,中南大學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9-0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