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省建設中,農村文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省許多地方仍存在農民要看演出找不到劇團,劇團想演出卻找不到觀眾的現象。浙江錢江浪花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做法,富陽農村文化經紀人的脫穎而出,為我省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十分有意義的經驗。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前農村文化的單調、乏味。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省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在《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和《浙江省文化建設“四個一批”規劃(2005-2010)》中都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到重要位置。而我省一些演出團體的積極探索,一批農村文化經紀人的活躍,給浙江的農村文化市場帶來了新的生機。
“變形金剛”越變越神
我省首創的“錢江浪花”文藝演出直通車,因能迅速地把一輛車變成一個絢麗的大舞臺,被群眾譽為“變形金剛”。如今,這個“變形金剛”越變越神奇了。
“農民愛看的,就是我們要演的。”說起演戲,經常活躍在農村舞臺的浙江錢江浪花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簡稱錢江浪花藝術團)總經理陸湘漢百感交集:“我們的文藝演出從未進過市區和縣城,就是為農村的老百姓準備的,卻紅紅火火。”
浙江農村文化演出的市場空間很大。據了解,錢江浪花藝術團從去年7月成立到現在,已在杭州、寧波、紹興、金華、衢州等地區的260余個鄉、鎮、村演出300余場,觀眾達到60余萬人次。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司化運作”為原則組建起來的錢江浪花藝術團,給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農村帶來了“朵朵浪花”。
“5年內走遍浙江全省1569個鄉鎮是我們的規劃。”陸湘漢感慨道,“目前農村文化演出市場還有很大一塊空白需要填補。”
據陸湘漢介紹,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省的農村文化需求量很大。可是要在農村舞臺上站穩腳跟,必須要選取群眾喜聞樂見、緊扣時代主題的曲藝節目。因此他們團到目前為止已建立280多個節目的節目庫。以流動舞臺車為載體深入鄉鎮、農村、企業、學校等基層展開演出,改變了一直以來欠發達地區財政狀況和交通條件都不好、市級以上團體到鄉村演出少之又少的情況,滿足了農村因文化設施簡陋、搭臺困難而無法實現的文化生活需要。
“在縣城修建一個普通的劇院至少要5000萬元,而‘錢江浪花’使用的流動舞臺車只需要55萬元,這種流動舞臺車兩邊展開后即成為一個80平方米的大型舞臺,包括天幕、燈光、音響等演出機械設備,2個多小時后就完全搭建成型。農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各種演出。”陸湘漢說。
沒有豪華的大廳和舞臺,流動舞臺車下擺上幾排木板凳,一群鄉親攜兒帶女圍上來,這便是錢江浪花藝術團下鄉演出時的普通一景。
每場50到100元的演出費很低廉,但每位演員都很踴躍,因為演出現場有大批帶給他們感動的觀眾。“站在舞臺上,我感覺自己像個明星,這么多觀眾向我歡呼,那么多雙眼睛認真地看著我演出,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浙江歌舞劇院的一位演員說。
桐廬縣鳳川鎮的陳老太太坐在硬硬的板凳上,兩只眼睛專注地盯著舞臺,身子一動不動。雖然臺上只有一個演員,正在唱一首流行歌曲《暗香》。盡管不大懂普通話,但她依然興致盎然:“我已經4年沒看見過真人在臺上唱歌跳舞了。看,唱歌那小伙長得多俊啊!”
錢江浪花藝術團在桐廬縣莪山畬族鄉演出時恰逢大雨,觀眾撐著雨傘、披著雨披看演出,還有幾位觀眾忍不住沖上舞臺為演員撐起了傘。
經過一年時間的運作,“錢江浪花”在全省已小有名氣。各地政府在辦節時也把部分經費拿出來請“錢江浪花”,“把節辦到農民家門口”。寧海開游節,余姚楊梅節、三門青蟹節等都可以看見“錢江浪花”歡快的身影。藝術團也初具“造血”功能。
錢江浪花藝術團還將科普、教育、衛生、計生、禁毒、艾滋病預防等宣傳、活動融入到基層演出活動中。
去年11月22日,藝術團和龍泉市委宣傳部共同舉辦的“文化集市”在龍泉市一個偏僻的小鎮小梅鎮開張了。龍泉市科技部門準備的有關茶葉、毛竹、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書籍和疾病控制中心宣傳預防禽流感的上千份宣傳材料被當地農民一搶而空。“文化集市”開張當天,在這個偏僻的小鎮出現了少見的交通堵塞。
農村也有了文化經紀人
農村文化演出市場空間很大,但是,正當一些地方為解決農民要看演出找不到劇團,劇團想演出卻找不到觀眾這對矛盾而苦惱時,富陽市卻通過推進農村文化經紀事業,培植起了一批“農村文化經紀人”。通過這些農村文化經紀人在文化消費雙方之間牽線搭橋,政府沒有補貼一分錢,農村的文化建設卻搞得紅紅火火。
富陽作為全國百強縣之一,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經常借過節邀請親朋好友來家相聚之機,湊份子請個劇團來村里演幾場戲,既敘親友之情,又添幾分文化氛圍,文化需求成為當地農村的客觀存在。正是在這種需求的刺激下,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漸漸地出現了農村文化經紀人。這些文化經紀人成為農村社會文化事業發展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通過他們在劇團與觀眾之間穿針引線似的盤活帶動,富陽的農民可以花最少的錢看到最想看的演出。
據介紹,富陽現有各類農村文化經紀人42人。這些農村文化經紀人長期生活在農村,從事文化藝術的生產和經營,對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方便農民文化消費、活躍農村文化活動,起著政府無法替代的作用。
2004年,在這些文化經紀人的努力下,富陽全市共上演各類文藝演出1240場次。2005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500余場次,其中由經紀人通過市場手段運作的文化活動占了絕大多數。富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金瑤環坦言:“在這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背后,政府沒有補貼一分錢。”
出生于1937年的張美英老人,是富陽最老牌的農村文化經紀人。她雖然年事已高,但對于文化經紀事業的熱情卻絲毫不輸給年輕人。她每年都要組織一些文化團隊,為當地偏遠山村的群眾演出幾十場。張美英年輕時曾在富陽劇團工作,常年挑著棉被走鄉串戶為劇團組織演出和賣票,足跡踏遍了富陽的各個角落。張美英說:“一方面我和各地的劇團比較熟悉,另一方面又和農村比較熟悉,因此在他們之間聯系起來非常方便。”說起自己這份差使,張美英說:“一是自娛自樂,二是給別人帶去歡樂。”
當然,農村文化經紀人在給農村送去演出的同時,自身也獲利頗豐。按當地農村文化經紀行業內不成文的規定,演出聯系成功后,文化經紀人可以收取每場演出費用的8%至10%的中介費。一年能聯系幾十場演出,收入在兩三萬元,張美英說。
記者在富陽采訪時,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杭州越劇三團作為富陽當地唯一的專業劇團,雖然去年全年演出場次達到了292場,而且劇團不存在沒戲演的問題,該團副團長夏富笙仍請求農村文化經紀人日后在聯系演出時能首先考慮本地劇團,并加強雙方之間的橫向聯系,文化經紀人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夏富笙說:“由于現代都市人對傳統的節奏、題材和表演方式認同感不強,我們演出主要是在農村。因此文化經紀人在農村營銷推廣劇團的時候,首先最好把自己的劇團推出去。”
“這些民間農村文化經紀人長期跑演出,對農村的人頭熟,和各大劇團也熟,因此做文化經紀工作具有先天的優勢。”富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莊孝泉說。
富陽市文化部門正積極開展對現有民間文化經紀人的業務培訓,將民間文化經紀人納入文化市場管理范圍。據金瑤環介紹,該市2005年共召開了4次文化經紀人座談會。富陽市還擬于近期成立文化經紀人行業協會,加強溝通,同業互助,行業自律。
今年,富陽市政府已經決定出臺文化經紀人獎勵辦法,對為方便農民看戲、積極引進演出團體的經紀人,在經濟上,從文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列項給予每場適度的獎勵。2005年該市還利用評選“十大群眾文化明星”的平臺,從精神上對文化經紀人給予褒揚。
新農村需要新文化
“錢江浪花”浪花朵朵,文化經紀人活躍田間地頭,浙江的農村文化正呈現出新的生機。然而,勿庸諱言,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絕大多數農村群眾還是把看電視作為主要精神文化生活,打牌、搓麻將比比皆是。農村文化處于缺設施、缺經費、缺人才的“三缺境地”。真正適應農村基層群眾需求,生動反映農村居民致富奔小康和新農村生活的作品不多,為群眾喜聞樂見、“適銷對路”、“叫好叫座”的文化產品更少。
今年是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設“八項工程”的實施之年,我省將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貫徹中辦、國辦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按照浙江省農村文化建設要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今年,省文化廳將全面開展浙江農村文化建設情況普查,掌握縣、鄉、村三級文化資源,提出“十一五”期間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規劃,制定貫徹浙江農村文化建設實施意見,并將由省政府出面召開全省農村文化工作會議,出臺相關扶持、獎勵政策,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間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任務。
今年在文化下農村方面,我省將切實解決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今年重點實施送文化下農村“三萬”工程:一是“萬村建立活動室”,二是“萬場電影進村落”,三是“萬場演出下農村”。繼續開展“唱響文明贊歌”、“錢江浪花”等文化下鄉系列活動,努力打造為農民服務的文化品牌。
浙江的農民自辦文化比較繁榮,像農村文化經紀人的出現,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政府將怎樣予以引導和發展?浙江省文化廳長楊建新表示,我們打算認真總結推廣各地的成功經驗,進一步通過民辦公助與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建立對農村業余文化團隊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村廣大文藝骨干的積極性,壯大“不走的文化隊伍”,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引導、扶持民間職業劇團,培育農村文化市場,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滿足農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