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他,五十出頭,皮膚黢黑,但一臉的剛毅。嵊泗縣十四屆人大代表陳利寬,積極發揮代表作用,為轉產轉業漁民代言,率領村民發展休閑漁業旅游,成為島上遠近聞名的漁民代言人和致富帶頭人。
心掛轉產轉業漁民生計
嵊泗縣五龍鄉邊礁村是位于嵊泗本島東南角的一個小漁村。
近年來,隨著漁業資源的急劇衰退,休漁期的延長,中韓、中日漁業協定的生效,以及燃油價格的大幅上漲,漁民的捕撈時間和空間大大縮小,生產成本也不斷增加,漁民純收入日趨下降。
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愁!陳利寬心里急!
“看來,漁村漁民轉產轉業勢在必行。”陳利寬心想,讓漁民完全放棄本行去尋找新的營生,風險較高,漁民還是要“靠海吃海”。發展海上運輸業,既優化產業結構,又增加漁民收入。但這些下海漁民大都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低,還是較難適應轉行的要求。從長遠考慮,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政府應該為漁民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為此,在縣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他領銜提出了《關于搞好漁業“雙轉”工作,加快海運“四小證”培訓的建議》。建議得到了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得到了市海事局的大力支持。市海事局打破慣例,直接到嵊泗舉辦海運業技能培訓班,這大大方便了漁民,減少了他們去異地培訓的開銷費用。看到漁民們勤奮學習的情景,陳利寬深感人大代表的作用和責任重大。
近些年,嵊泗海島旅游發展很快,加快海島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十分迫切。陳利寬立足漁村,放眼大海,思考著開拓漁村致富路。近年來,在縣人代會、鄉人代會上,他和代表們共聯名提出了三十多件建議和意見,其內容涉及旅游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漁港碼頭修建等。通過他和代表們的呼吁,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這些建議和意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及時給予處理和落實。同時,有關部門還多次專門請來省里、市里的專家論證漁港改造方案。一件件建議、意見得到落實,一項項實事、好事、民心事成為現實,陳利寬滿心歡喜。
在發展村級經濟上,陳利寬也動足了腦筋。他是邊礁村的把舵人,也是探路人。
漁民想致富,但心里沒底,誰也不敢打頭炮。陳利寬心里清楚:若是沒有一個帶路人,觀望等待中的漁民兄弟將會越來越窮,甚至會錯失發展良機。經過冷靜的思考和分析,他把目光瞄準了休閑漁業旅游這塊新天地。他敏銳地意識到休閑漁業旅游正成為都市人的旅游新熱點,也正成為漁民實行轉產轉業的一個新產業。于是,他聯系縣旅游局,了解外地和本縣休閑漁業旅游發展情況,2002年8月,大膽提出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鞏固壯大村級經濟”的思路。
不久,村里就推出了“當一天捕魚人,過一天漁家生活”的“漁家樂”特色旅游項目,開辟了一條“東海探奇”旅游線路。全村10多只小型流網船被編入旅游用船,一百多漁民投身休閑旅游業。
接著,又著手投資打造游覽船。
經過兩個月的奮斗,一批改裝后的漁船和由村里投資8萬元建造的“綠眉毛”游船正式運營。
“漁家樂”在第一個旅游季節招徠了上海、嘉興等周邊城市的游客3000多人,一次性收回了投資,殷實的收獲著實讓村民們吃了顆定心丸。
陳利寬又建議打造舟山市第一艘豪華游艇——“浙嵊游釣一號”。
陳利寬忙著組織人員到江蘇等地考察,又千方百計請省里、市里的專家來設計、評估。
一個小漁村要請省、市專家談何容易。“只要肯做,沒有辦不成的事”,陳利寬卻相信事在人為。
一位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基層人大代表,憑著他的真誠和魄力,居然真的把省、市海洋局的專家請來了。
2004年10月,村里投資45萬元、有15個座位、6個釣位、328馬力的“浙嵊游釣一號”正式下海了。
至此,邊礁村休閑漁業旅游業的品位又有了進一步提升。
情系漁村群眾的冷暖
海難事故對于海島漁民來說是難以避免的。每每面對罹難家屬,陳利寬感到很為難很無力。他看到,漁村至今尚無起碼的社會保障安排,除民政部門對漁村“五保戶”有一定供養外,漁區最低生活保障比例較低,不少因災致貧、因病致貧的漁民尚未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漁民醫療尚無相應的制度保障。
漁民大多單純從事捕撈業,收入也主要依靠捕撈。漁民家庭其他成員很少在除捕撈之外的行業就業,尤其是漁村婦女,多數以單純從事家務勞動為主,經濟結構非常單一。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建立強有力的漁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迫在眉睫。
“沒有切實的保障,就不會有穩定的漁業生產隊伍,就不會有漁業的健康發展,就不會有漁農村與城鄉的和諧發展。”為了使漁民老有所靠、老有所養,在縣歷次人代會上,他先后領銜提出了關于要求把城鎮社會養老保險擴展到漁村、要求加快建立漁農村群眾的養老保險等建議。他的建議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認真辦理。
陳利寬看著村民們每天頂風冒雨在馬路邊、弄堂口做買賣時,產生了要在村子里建造一個集貿市場的念頭。在鄉人代會上,他和代表們聯名提出了有關建議。在他和代表們的努力下,鄉政府從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加之村民們籌集的8.8萬元,邊礁村建成了集貿市場。這樣,既方便了邊礁村村民,又吸引了鄰村人來此做買賣。村民夸贊:“人大代表提建議,鄉里辦了大實事”。
與此同時,當他看到村里婦女在家賦閑,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時,他就多方打聽,幫她們聯系到了寧波一家工藝廠的手織帽、收編袋等編織業務。這一業務的引進,不僅使本村的100多婦女受益,就連全鄉及周邊鄉鎮的漁家婦女也干上了。村里的婦女說:“我們大門不出能致富,多虧你們陳代表為我們引路。”
陳利寬心里裝著群眾,群眾的冷暖會時刻牽動著他的心。2004年,當他被評為“浙江省為民好書記”,得到2000元獎金時,他是這樣分的:500元捐給了村里的周增、周燕兩位在讀大學生,1500元分成幾份捐給村里的困難戶,自己一分不留。被資助的一位大嫂過意不去,說:“你們家也不寬裕,留著自家用吧。”了解他的妻子說:“你們還是收了吧,這樣讓他舒心些。”
為村民辦實事他是大手筆的,但對自己總是很摳。他把群眾利益看得很重,總把個人利益放在一邊。有一次,他到市里(要乘船兩三個小時)做游艇驗收合格證書,由于辦證人剛巧出差,得等兩天才能辦妥,他毅然決定當天返回,擇日再去。有人說你何苦那么折騰自己啊,他卻說:“這樣一來雖然需多買兩張船票,但和兩天吃住的開銷比起來還是劃得來的,村里的錢來得不易,能省則省,把錢用在刀口上才對得起群眾。
活到老、學到老
漁民出身、初中文化程度的陳利寬,深知學習的重要。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學習歷程:
1968年初中畢業;
1991年—1993年,縣成人學校高中班畢業(38歲);
1995年—1998年,縣委黨校省農村經濟管理中專班畢業(43歲);
2002年,考出浙江省旅行社總經理職務證書(47歲);
2006年,就讀縣委黨校大專班(51歲)。
當選人大代表以來,陳利寬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他認為,人大代表除了要有為選民仗義執言、辦實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外,還應該具備準確表達群眾的心聲和意愿,為群眾辦好事的能力。為此,他積極參加各級人大組織的代表學習培訓。同時,他還十分注重平時的學習和積累,向書刊學習,向老代表學習,向專業人員學習。
走近陳利寬,你會發現,他對媒體的關注,對信息的敏感,對學習的熱衷,一點兒都不亞于年輕人。
交談中,陳利寬時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窗外的那片海,他不輕松,他心里裝著很多事,他心里系著這片“藍土地”。
與陳利寬交談,我能感受到他豐富的知識和敏捷的思維。我真切地體味到,這位“村官”人大代表身上不僅有魚腥味,還有一股現代氣息。
陳利寬小檔案
陳利寬,1956年出生,1979年入黨,現在為嵊泗縣十四屆人大代表,嵊泗縣五龍鄉朝陽社區黨總支書記,五龍鄉邊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04年,他被評為“浙江省為民好書記”。2005年,被評為嵊泗縣人大代表積極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