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溫家寶總理視察河南期間,停車走進洛陽市孟津縣送莊鎮西山頭村的村民家中。當地村民李劍雷不滿洛陽市區因搞創建衛生城市而禁止農民進城賣桃,向總理“實話實說”。總理“現場辦公”,解決了送莊鎮桃農進城賣桃難題。洛陽其他縣鄉的瓜農也跟著進城直銷的政策,和送莊鎮桃農一樣拿到了“進城直銷特別許可證”。
“一些城市管理部門為了自己管理方便而拒絕瓜農入城的做法,是一種惰政。”送莊鎮一位干部這樣認為。
“惰政”,相信多數中國公民都有深刻的體會。辦一件事需要幾百個公章;能馬上辦的事動不動拖個一年半載;缺乏規劃和協調,剛修好的馬路沒幾天就開挖;文山會海,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這一切,讓百姓不堪其苦,讓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面臨“腸梗阻”。
在我省人大常委會6月份開展的安全生產執法檢查中,也發現了“惰政”的長長的影子。按照規定,標準一級公路每公里只準開兩個道口。而我省104國道某路段,短短3公里,竟開了60多個道口。每年,滾滾車輪下竟然要葬送30多條鮮活的生命。這樣的“黑點”路段,在我省有100多處。這些路段之所以成為“黑點”,并非是遇到了什么不可攻克的科學難題,有的僅僅需要幾百元錢就可以完善設施,有的只要加強監管就可以消除隱患。但是,這些事情就是沒有部門去做,任憑車毀人亡、血濺他鄉。
豈止是道路安全,許多企業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建設的“三同時”建設沒有跟上,大量鄉鎮企業違規操作嚴重,危險的化工企業被城市包圍,一些該關閉的工礦企業還在偷偷生產……近年來生產事故進入頻發期,與“惰政”脫不開干系。
農民進城賣桃子,非要總理過問了才“迅速解決”;礦山、工廠的安全生產,非要等死人了才“高度重視”,“惰政”就這樣讓依法行政成為空談。
“惰政”的產生,其原因是多樣的。中國的官場文化中,向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此,“勤政”,在許多公務員心中缺乏“原動力”;而“惰政”,卻讓人有心安理得之感。
“惰政”,更凸顯了不少地方法制建設的薄弱,反映出現在許多地方的政府決策依然處于“拍腦袋”的初級階段。農民能不能進城賣桃子,一級公路在什么地方能開口子,都沒有明確的規定,或者有規定就來個“特事特辦”。政府朝令夕改,百姓無所適從,這是一道不能再老的“風景線”了。這種時抓時放、時緊時松的管理方式,是典型的人治行為。在一些官員眼里,越是沒有“規矩”,“管理”起來越方便,我想干嗎就干嗎,想怎么罰就怎么罰。
“惰政”雖然不能說像腐敗問題一樣,是官場“毒瘤”,但它卻似“動脈硬化”,導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其危害不可低估。防止和消除“惰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應該大有作為。在立法方面,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抑制部門利益,避免政府與民爭利的種種“禁令”合法化,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監督方面,可以在充分聽取民意的基礎上,通過審議、視察、執法檢查、述職評議直至質詢等手段,對侵犯人民利益的“惰政”行為進行強有力的監督,促使其改正。
養貓就要讓它抓老鼠。面對“病情”不輕的“惰政”傾向,人大應該大聲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