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動物,坐在什么位置,就被那個位置決定了眼界、判斷以及價值取向,很少有人逃得過這種本能的宿命。
本位主義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產物——一切判斷以自身部門利益出發,靠著專業技術的壁壘,或是規章制度的保護,對于橫向部門的行動掌握著說“No”所得到的權力,進而獲取資源。
要避免企業內部的本位主義,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崗位輪調制。通常一個人在同一個崗位待太久,眼界有限,一定會產生本位主義。水平式地輪過幾個崗位——銷售調去做服務,分公司調回總部,事業部門調到作業管理部門……只要了解到不同崗位的酸甜苦辣,就能多體諒對方。其次,要避免讓技術導向的人擔任管理的職位。職場里常見的彼得原理,是說一個人很容易被升遷到超過他能力以外的職位,但是管理與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事,技術是人與事物之間的事,屬于兩種不同的能力。
中國人天生向往做官。要避免人人想當官的弊病,對于技術人員的收入與地位要妥善安排,讓他們做到名利雙收,安心地在自己的領域里做出貢獻。其次,對于管理者的考核要嚴格,使其擁有的權力與擔負的責任相符,避免形成“位高權重責任輕”的怪現象,最好是利用360°的考核方式,從上級、下級、平級跨部門以及客戶4個層面來考核,讓他接受360°的監督。
“官大學問大”有它的客觀因素——主管做事較久,經驗豐富;位階高,看得較遠;責任重大,想得較深?!按髮W問大”的弊病,比較容易發生在空降部隊。國內有許多企業,喜歡找外資企業當過官的人直接空降,但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恰如南橘北枳。經驗不容易移植,尤其是要移植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國家。詹姆斯·柯林斯在《基業常青》中提到,卓越的企業往往從內部選拔人才,培養自己的員工成為卓越的領導人,而不從外引進,就是這個道理。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里,在以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與產業里,“官大學問大”有它先天的缺陷,嚴重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在高度開放、高度競爭的產業里,企業的優勢取決于麥克·波特在《競爭策略》一書所提到的——來自于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互補性產業、替代性產業與相同產業五種力量的互動。影響組織最重要的知識,產生在組織的外部。五種力量劇烈沖擊的外部知識,透過組織的最外圍,與外部接觸的界面,傳遞進入組織。組織的外圍,是組織的邊緣地帶,位階較低,與組織的核心——總部的大官們相比,人輕言微。要將外部寶貴的知識,傳遞給位階高的官僚,說服這些屁股決定腦袋的人接受下級單位的低等知識,非常困難。這就是為什么常常有一些傳統上非常杰出的企業,在進入21世紀之后,紛紛中箭下馬,總給人感覺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一樣。
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除非你有很強的價值觀,強到有如宗教般的信仰一樣。在西方,人們信仰基督新教,在嚴格的自我修行之外,還要求對外活動。創造價值。因為人世間的一切活動,所創造出來的一切價值,都是為了榮耀上帝。既然人跪倒在上帝面前,沒有位子可坐,自然也就避免了屁股決定腦袋的下場,從而能保持頭腦清醒,將能榮耀上帝的事業做大,進而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大企業家。在東方,人們信仰佛教,在《金剛經》“應無所住,行于布施”的引導之下,做事就像鏡子照物一般,隨來就應,隨去隨了,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因為“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既然“不住相”,放空心中的位子,自然也放空“屁股作祟”的機會。
人的腦袋,不是向上升華與天接,就是向下沉淪與屁股接。能放空自己的人,才能拿回腦袋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