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幾乎都要考評業務員績效,但很少定期審計經銷商績效。即便有,也是根據經理的個人經驗和感覺走,缺乏全面、定量的績效評估機制。
以下是國內某大企業對經銷商的“定量”績效審計辦法,茲做框架性介紹。定量績效審計包括四個階段:1.選擇審計對象;2.制定度量績效標準;3.定量績效;4.采取正確行動。圖解如左:
選擇審計對象
把經銷商、批發商直至零售商的各個層級都納入審計,既自不量力,也無此必要。審計范圍視企業實力和對渠道的掌控力而定。
一般而言,強勢企業渠道審計對象可以多一些,弱勢企業就要少一些——道理很簡單,弱勢企業往往只有“被審計”的份兒。但不管怎樣,縱是弱小制造商,對重要經銷商,還是有必要在年終做全面“定量”審計,即使審計做來給自己看,也能為來年制定渠道政策提供較準確的決策依據。
制定度量績效的標準
度量經銷商的績效標準,主要有五個:
1.銷售績效。
這無疑是最重要的標準。檢查渠道銷售績效時,要區分以下兩點:①廠家對經銷商的銷量;②經銷商對下游的銷量。兩者截然不同,后者才真正反映經銷商的銷售績效。
如果可能,銷售經理要設法收集經銷商向下游分銷的銷量數據,然后按下列要點評估:①與歷史銷量對比;②與廠家其它區域的同級經銷商對比;③實際業績與年初目標對比。綜合分析這三個要點,才能全面掌握經銷商的銷售績效。


2.庫存能力。
如果經銷商不能維持一定庫存,廠家既沒辦法組織生產(大規模連續生產企業,生產前置作業時間很長,一般需要三個月),也沒辦法組織物流。比如,經銷商正常月銷售300箱,一次出貨剛好一整車。如果經銷商庫存能力有限,要分三次出貨,廠家就很難配合。
毋庸諱言,所有銷售經理,都特別喜歡庫存能力強的經銷商,個中原因不言自明——短期壓貨或者沖刺業績,省心省力。
一份鮮明的存貨計劃,通常由廠家和經銷商在預估地區市場潛力的基礎上制定出來。庫存能力的通用標準是維持正常月銷量1.5倍的存貨水平。
3.銷售能力。
影響經銷商銷售能力主要有三方面因素:①硬件配備,比如車輛、經銷商業務員人數等;②業務人員的銷售技巧;③經銷商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水平:時間管理、路線管理、客戶管理、售后服務管理等。
4.經銷商的態度。
沒有什么比“態度決定一切”更能說明經銷商態度的重要性了。“銷售績效=銷售能力×態度”(注意,這里是乘法,不是加法)。就算經銷商的銷售能力為100分,但如果態度消極,甚至為零,銷售績效自然是零了。
5.增長前景。
在評估經銷商增長前景時,主要考慮如下因素:
①該經銷商的績效是否與廠家同級渠道保持同步?
②整體業績是否達到該地區的一般業務活動水平?
③經銷商在組織延伸、資本化、服務質量上是否有明顯改進?
④經銷商是否“質”與“量”并進?
⑤經銷商市場適應能力如何,能否滿足該地區市場擴張要求?
⑥有無中長期規劃和思考?
定量評估績效
定量評估績效主要采用“多重標準加權組合法”,步驟如下(參見表1):
①定出每個標準的權重(加權數)以反映其相對重要性;
②給評估對象各項考核內容打分,分數從1~10分;
③每項標準分數乘以該標準權重,產生每個標準的加權分數;
④各項標準的加權分數相加,得到該渠道的綜合績效分數。
每一個績效度量標準,往往又是幾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在確定每個績效度量標準的時候,同樣可以采取“多重標準加權組合法”。如表2所示,“銷售績效”這個標準采用了總銷售量、銷售增長、業績達成率和市場份額等四個度量指標來加權評估。
該方法優點在于對各個標準和績效度量都給出了明確的權重,并且可以得出綜合績效的定量指標。
廠家可利用該工具分析渠道。比如,可以把每個經銷商的綜合績效分數排序,實行末位淘汰制;還可以整理成頻率分布(參見表3),根據分布不同,采取相應措施。
采取正確措施
對那些綜合加權分值低于6分的經銷商,應提出改進建議,并監督其改進過程,以符合廠家市場需求。
值得說明的是,經銷商績效差,并非全是經銷商單方之責,很多時候也因為廠家對經銷商的支持不夠,企業要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