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大考核,歲歲走形式。一到年底,交總結、面談、打分,上上下下都在敷衍唱戲。流于形式的績效考核制度,要怎樣才有用有效?
三大原則
一、制定目標從上而下,盡量量化
績效管理系統要有效,前提是目標是科學的。首先企業要有科學的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部門目標和員工目標。但多數公司制定目標剛好相反,都是員工先做年度工作計劃和目標,然后經理匯總上報,大區經理再匯總上報。最后的匯總目標與總部戰略目標天差地遠,苦思冥想的竟是廢紙一張!再加上真正做事時,早把這些目標拋到腦后了!長期以往,勢必流于形式!
正確做法是,總部把年度計劃下達給大區,大區針對輪廓細化給經理;經理再根據自己區域特色細化給各主管,最后主管強化具體的目標實施計劃。例如:人員編制規劃,應先是總部將下一年度的工資總額、人數、人均產出比下限下達給大區;大區根據各個地區的發展戰略和重點,分配給地區經理;經理再將其分配給各部門,同時制定組織結構和增編、縮編計劃。當然,過程中還要上下級反復溝通。
二、分階段評估修正
市場千變萬化,所以年度目標每個季度或最多半年就應做一次修正和評估。例如:年初計劃開發二、三級市場,準備增設3人,工資總額4萬元。但半年后評估,發現業績不佳,如果不改變,勢必造成人均產出比過低,所以這時候要調整。可以將銷售指標調配到其他渠道,保證總體業績完成,達到工資總額、人均產出比指標;或減少一名銷售人員,達到年初設定目標。
如果對目標不進行分階段考核評估,只能是到了年底才發現,費用超了或是人均產出比低了。
三、360°考核
大部分企業都是上級對下級打分考核,說實話有失客觀,經理做的年度計劃也沒有讓員工參與評估啊!經理的實際工作和成果是否按照年初設定的目標進行了呢?員工心里最清楚。所以如果上級、下級、相關職能部門同時對一名經理進行360。考核,不僅有監督作用,而且更能客觀、全面地考核一名經理。其他人員也可參照執行。
績效管理六步驟
一、年初設定目標
設立績效目標依照三個原則。(1)層層具體原則,依據公司總體目標設立部門和個人目標,越往下越具體。(2)SMART原則,即目標要符合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到的(Attainable)、相關的(Relevant)、有時間性(Time)五項標準。(3)承諾原則,上下級共同溝通制定目標,才能確保執行。
二、每月記錄表現
這是件繁瑣的事兒,往往都不愿意執行。其實,每個人建立一份檔,管理者每月記錄工作表現,盡量做到表格化,花不了多少時間,關鍵是養成建檔記錄的習慣。這為后面的輔導和評估環節提供依據,避免主觀臆斷。同時,記錄員工的表現,本身對員工就是一種督促和激勵,再加上溝通修正,對提升業績作用很大。
三、輔導及反饋
績效管理中,企業往往更重視考核,而忽視輔導。其實在主管職責中,輔導是一項最主要的職責,但怎樣輔導呢?當然要了解下屬在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點,這正是績效評估的重要性。
四、績效評估
在績效管理過程中,“評價”是一個連續過程,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而“評估”是根據設定的評估方法和標準進行的正式評價。
績效目標的結果只有到年底才能看到,而且績效評估比較正式,比較敏感。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一年評估一次,但我覺得不應超過半年,否則失去目標無法修正,失去了績效評估的意義。
五、面談
面談不僅僅是領導告訴下屬績效評估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幫助下屬找到未完成績效目標的原因,分析并提出建議。這時,別忘了“漢堡包原則”,要先表揚后批評再表揚。
六、制定修正計劃
根據面談達成的改進方向,制定績效改進目標、個人發展目標和相應的行動計劃,并書面落實在下一階段的績效目標中,進入下一輪的績效管理循環。
其實,管理問題一般是系統問題,需要采取系統的解決方式。績效管理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如果只是把精力花在結果考核上,肯定失之客觀,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