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開創一個領域,你可以去跟風。只要跟出特色,跟出賣點,跟出策略,也能活得出彩!
多年來,醫藥保健品業內的朋友們在選產品、上項目時腦海中已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定律,即冷門、新開領域(市場上暫無炒作過)風險大,不敢貿然行事;成熟、熱門領域(市場上有產品在炒作)風險小,或多或少可蹭一把。于是更多的朋友選擇了對后者的跟風,結果,競品扎堆后競爭加劇,真正能賺到錢的跟風產品甚少,更多的是血本無歸。那么,怎么才能規避跟風的風險呢?
常見的6種跟風
對近兩年呼市藥交會、國藥會上的新推產品及市場上的流通產品進行分析,大體可以總結出如下6種跟風形式:
1、類別跟風
什么類別的產品火就跟著上什么類別的產品,如2004年、2005年著實讓補腎壯陽產品跟了一把。這種跟法是以產品治療功效為基礎,通過產品更新換代、機理創新、傳播突圍等途徑實現的。如繼張大寧“溫補+速效”組合之后,跟風產品在組合上采用了更多的方法,在廣告傳播上也用上了名人、大專題等形式,其間也不乏殺出一些黑馬品牌,如角燕G蛋白、二十六味帝皇丸等,但更多的跟風產品淹沒在了同類產品中。
2.賣點跟風
什么產品火了,就跟著炒它的賣點,不管是同類還是異類。如鳳保寧的“宮內排毒”,被一大批婦科產品傍上了“排陰毒”、“排宮毒”等賣點。這種跟法是以產品治療機理為基礎,通過宣傳產品劑型、成分、功效等途徑實現的。如緊隨鳳保寧其后的第一夫人是最為成功的,現已推出了第二代組合,但更多的產品就沒有這么好的命運了。
3.產品跟風
什么樣的產品火,就跟著上“孿生產品”,跟著炒它的功效。這種跟法是以產品劑型、成分、名稱為基礎,通過“終端攔截+低價策略”實現的。同樣是丸劑,鳳保寧能治的,很多跟風產品也說能治,而價格卻便宜得多。這種攻心術對一些人很受用,雖然有少數產品跟得還可以,但做不大,因為這種幾率畢竟是有限的。
4.價格跟風
同類產品什么樣的價格對本產品形成了威脅時,便反其道而行之,跟它的價格風,甚至比它更低。這種跟法是以價格為基礎,通過促銷形式實現的。今年的補腎、減肥領域尤為明顯,武漢減肥市場3~5月份就刮過一場價格風,5、6、7、8元價格盆地,至少有4個主流產品卷入,據說其中某個產品在一個藥店一天賣了1萬多元。這種風刮過后,很少有產品這樣做了,畢竟整版的廣告費沒能換來與之相匹配的產出。
5.競爭跟風
競爭產品什么樣的炒作力度,就跟什么樣的炒作力度,甚至比它更大。這種跟法是以廣告宣傳為基礎,通過高頻次、大規模的廣告形式實現的,其間不乏運用促銷手段。這種跟法很常見,每個領域每個地區都在發生,最后也逃不了一死一傷或兩敗俱傷的命運,只有極少數能夠奠定霸主地位,壟斷整個市場,而實力不強和市場反應弱者,最終就會被拖死。
6.包裝跟風
什么樣的產品火,它包裝設計成什么樣,一些同類產品就跟著模仿,混淆消費者視覺。這種跟法是以包裝設計為基礎,通過“終端陳列+低價策略”的低成本運作實現的。現在在終端,婦炎潔、葵花胃康寧、鳳保寧等產品的跟風者隨處可見,以至于其銷量不能起量,盈利也很少,但一般不會虧本。
以上6種跟風形式,一般情況下會導致5種結果:一是把產業做大,做成熟。不需要什么科普、市場認知教育,如補腎、減肥、婦科等領域。二是將市場做亂。眾多產品一起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陷入無休止的口水戰中,肝病領域尤為明顯。三是開拓者被跟死。開拓者如果做好市場認知和科普教育后,后續推廣不力,被跟風者乘虛而入,往往會被夾死。四是跟風者跟死。原產品畢竟被跟風產品做了一段時間,當你跟風時,若遇到加大廣告力度和大規模促銷等形式的堵擊,劫后重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五是“一頭狼領著一群羊”,當然這是皆大歡喜的事,但畢竟是少數。
跟風需要4個條件
現實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好不容易推出一個跟風產品,一上市要么發現消費者的用藥需求發生了變化;要么發現被跟風者不是占據了霸主地位,就是快退市了;要么發現除了自己在跟風外,還有一群“兄弟產品”……這樣一來就讓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況。其實,跟風滿足以下4個條件,這種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1.可持續的市場需求
該領域的患病人群廣不廣(一是現有的,二是潛在的、新增的)?用藥需求是否具有延續性和重復性?用藥是否具有緊迫性?如有的領域發病率很窄,市場也很窄,1~2個產品做還可以,多了就造成僧多粥少;有的病一治就治斷根了,不存在長期用藥;有的目標人群很廣,但對患者來說能拖就拖,不存在什么嚴重后果。回頭看看癌癥領域又冷卻下來,失眠、多夢類已少有介入者,肝病領域每年都有新劑型、新功能的產品出現,就不難理解了。
2.把握競爭發展態勢
把握競爭發展態勢應集中在:(1)被跟風者的市場表現。企劃、賣點、宣傳、策略、銷量走勢及終端消費者對該產品的反應情況等,若向良性方向發展是好事,反之,則分析問題出在哪里,是否有補救措施可以彌補。(2)同類產品的跟風反應。同類其他產品切入該領域的幾率有多大,是否存在某些資源上的缺陷,是否會存在無競爭壁壘的格局,若存在就應謹慎。
3.跟對點
被跟風者留下了哪些空白點或缺陷,需要完善或升級的?兄弟產品是否也會很容易堵住這些盲點?當然,能形成壁壘就好!隨后運用以上6種跟風形式,找到突破口,進行產品升級、功能(效)升級、機理創新、價格不升級等系統跟風。
4.速度
現在普遍反應跟風一個產品,全案就緒平均時間為2~4個月,而跟風產品上市最忌拖、慢。早一天上市,就多一分機會。當然也可迂回:先搶速度,再完善全案企劃。總之,切忌當你上市時,一批同類跟風者已搶在你前面,這樣又多了一些競爭對手。
以上4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胎死腹中或淹沒在兄弟產品的同質化中,因此,跟風也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
跟風有3種策略
有的跟風產品上市后,銷量沒能像預期的那樣,成績不好還落下了“李鬼”的印象。跟風,也是要講究策略的:
1.相同產品終端突圍
同劑型、同成分、同產品名的跟風產品,采取“低價+終端宣傳+終端攔截”的蹭勢策略,其間應做好終端包裝、人員培訓等工作。在利潤分配體系上,對終端藥店采取高于被跟風產品的利潤空間,對促銷員采取高獎勵,這樣還可網絡一些做被跟風產品的加盟商,因為加盟商在終端推廣時往往會受利潤的驅使強推跟風產品。
2.不同產品賣點升級
產品不同、劑型不同、成分不同,當然機理、功效也有所不同,采取產品升級(增加或變換組合產品、更換劑型)、機理創新、功能升級、價格不升級的組合策略,讓消費者有種物超所值和產品升級換代的感覺。跟風產品中的黑馬往往是通過這種策略殺出來的,且能長線操作。
3.低價攻略
不管產品是否相同,以治療疾病為突破口,進行低成本的功效訴求,在宣傳上采取報媒、電視等大眾傳媒。嘗試的人多了,廣種就非薄收了。這類跟風產品通過階段性的限時購買較為適宜,不宜天天炒,只能作為階段性的策略。
(編輯:唐人2001tr@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