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困擾油價的消息不絕,如美國經濟放緩使石油需求下降、美國能源巨擘雪佛龍在墨西哥灣發現新油田、中東局勢緩和等,都對油價構成了壓力。金價與油價一向相關性很高,加上美元轉強,因此金價也出現了明顯下調。但筆者認為這是短期調整,石油和黃金的長期大牛市仍未結束。
結構性供求失衡推動油價長期上漲

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是結構性的。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并開始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如買車買房等,由此不斷提升能源需求。國際能源組織(IEA)最近預計,中國石油需求2006年將增長6.4%。盡管這個數字比之前的預期有所下調,但仍比2005年2.6%的增幅增長了一倍以上。雖然中國政府倡導節約能源,并一直積極地冷卻過熱的經濟增長,但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近的數據,9月份原油的進口量仍飆升到1346萬噸,比2005年9月增長了24%,也創了歷史紀錄。顯然,認為近期油價下跌是因為中國需求減少的觀點站不住腳。此外,中國目前正在仿效美國發展石油儲備,當油價調整至一定水平時,就會吸引中國大量購入石油,這使油價在低位有強大支撐。
“中國因素”令石油需求不斷增加,那么石油供應又如何呢?雪佛龍近期所發現的油田最多只能應付全球177天的石油需求,并不能解決結構性的供求不平衡。事實上,石油供應可能會越來越不穩定,因為多個產油國如墨西哥、俄羅斯和委內瑞拉正逐漸將石油資源國有化,政府收回油井控制權,并限制西方石油公司開發新油田的權利。目前,西方石油公司只能染指全球25%的已知石油儲量,比上世紀60年代的85%大幅減少。換句話說,西方的資金及石油開采技術無助于增加石油供應。
央行調整外匯儲備比例拉動黃金需求
歐洲央行因為黃金占外匯儲備比例太高而不斷減持黃金(圖1),是上世紀90年代金價下跌的主因。但為了支持金價,央行黃金協議(CBGA)已規定各個成員國每年拋售的黃金數量不得超過500噸,這使黃金供應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印度及沙特阿拉伯等國經濟急速增長,當地居民收入增加,刺激了對黃金的需求。不僅如此,官方對黃金的需求也將逐漸顯現。近年來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急升,增持黃金的愿望強烈。例如中國是全球擁有最多外匯儲備的國家,截至9月底的外儲增至987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8.5%,可是黃金占中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只有約1%,與全球平均數9%相比實屬偏低(圖2)。從政治安全考慮,中國有必要提高黃金占外儲的比例。而如果中國把黃金比例提高到全球平均水平,就將增加黃金需求4000噸,是CBGA總存金量的三成。
超額流動性支持資產價格
油價和金價都是相對的,比如在石油供求因素不變而美元下跌的情況下,油價會相對美元上升,因此,全球銀根或資金供應充裕(充裕的資金通常被稱為流動性)有助于油價和金價上升。由于目前并沒有一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全球流動性的源頭主要是靠美國的貨幣輸出。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后,美國為防止經濟衰退而大幅放松銀根,這雖然使美國經濟得以保持增長,卻造成美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經常性項目出現龐大逆差。另一方面,以亞洲國家為主的向美國出口的國家,經常性項目盈余不斷擴大,貨幣升值加大。為了防止本國貨幣升值,這些國家通過增加本國貨幣供應來吸納美元,環球流動性因此不斷增加。
持續超過實體經濟增長的貨幣供應所帶來的超額流動性,是推動價格上漲的必要條件。如果超額流動性作用在實物市場,就會帶來通貨膨脹;如果作用在資產市場,就會帶來資產價格持續上漲。過去幾年,無論官方或民間都傾向于把資金投資而很少消費,因此資產價格顯著上升,而整體物價卻保持在低水平。
自2004年起,美國逐步收緊銀根,聯邦基金利率由1%加至目前5.25%的水平,歐洲和日本也表示會收緊銀根,但各項資產價格在2004年、2005年及2006年初期仍然急升,直到近期才出現調整。這是因為,流動性除了取決于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外,也取決于金融機構的貨幣創造,而且金融機構的借貸具有倍數效應,對貨幣增長更為重要。目前,全球經濟經過數年復蘇,企業家和投資者均已恢復信心,愿意通過借貸發展業務或進行投資。此外,對沖基金的借貸活動也十分活躍。對沖基金情報(HedSe Fund Intelligence)的調查顯示,目前全球對沖基金的管理資產規模達1.5萬億美元,等于整個港股市場市值,而且利用借貸使資金規模倍增。在龐大資金的支持下,各類資產價格水漲船高,石油及黃金等實物資產自然受惠。
把握資產市場牛市獲利
把握全球超額流動性的變化及趨勢,對于判斷全球資產市場的價格走勢十分重要。筆者認為,在今年及未來幾年內,全球流動性大幅萎縮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從美國近期的經濟數據看,美息再調升的空間不大。因為目前美國的通脹保持溫和,利率已高于通脹率,根本不需再因擔憂通脹而繼續加息,否則會影響經濟。在加息陰影消除后,相信人們的借貸意欲會增加,使貨幣供應保持增長。
其次,近年油價急升,中東等產油國獲益不淺,由于石油收益是美元,為避免美元下跌的風險,這些“油元”四處尋找投資機會。據瑞信估計,“油元”去年投入波斯灣以外股市及債市的資金達1180億美元,較2002年增加了3.37倍,估計明年會增至1300億美元,為各大投資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再次,日本經濟從2004年開始走出谷底,2005年在內需回暖及出口回升的刺激下,經濟進入明顯復蘇階段。而2006年以來歐元區經濟同樣出現了加快復蘇的勢頭。在此背景下,2005年以來日本和歐元區信貸增長均開始明顯加快。只要這兩大經濟體繼續保持復蘇勢頭,其金融機構的信貸創造能力依然強勁,工業國家的流動性供應就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