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毛澤東《長征》
旅行社新開發了一個旅游項目,叫做“憶往昔崢嶸歲月,重走長征路”,剛上市就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不光是贏得了懷舊人士的好評,更引起了一些青年人的濃厚興趣,首發團就吸引了三個青年人。回來后,這三個青年人一起開通了一個叫“遠征”的博客,在這上面公布了一些旅途的所思所想。
青年A
說老實話,和大多數叛逆青年一樣,我對長征沒有什么特別的興趣,這次旅行自然也不是我的本意。爺爺是個老紅軍,他一直希望能重走那段長征路,可是他年紀大了,為了替老人還愿,所以我報了名——在我看來應該唱Rap,跳街舞的年代,我踏上了“懷舊之旅”。一路上,爺爺比我還興奮,不停地打著我的手機,關切地詢問我們抵達了哪里,再懷念一下曾經走過的路。開始時,我興趣索然,只是在不停地抱怨天氣,抱怨崎嶇的山路,還有這不知哪年哪月才走完的征途。
直到那一天,電話里,我告訴爺爺我們已經行至大渡河了,爺爺突然像個孩子般在電話那頭叫嚷道:“大渡河了呀!70年了,想當年,我過大渡河時還比你小幾歲呢!這一晃都……”說著說著,聲音有些哽咽,“當年大渡河一役,很是慘烈,死了多少人吶!河水都染紅了……”這時,耳畔傳來了導游的解說:“這兒就是‘大渡橋橫鐵索寒’描繪的大渡河了,當年大渡河水深流急,為了搶占上游的瀘定橋,紅軍死傷慘重……”電話那頭,爺爺回憶道:“就在大渡河,如果不是戰友拉了我一把,我恐怕就……只可惜,戰友卻……多年輕啊!”
擱下電話,望著依舊洶涌澎湃的大渡河水,不知道當年它吞噬了多少年輕的生命。河水一如既往,當年那條鐵索橋早已蹤影全無,70多年過去了,很多都改變了,惟一不變的是這曾經的戰場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向后人訴說曾經的生死搏斗。
我問自己:我從何而來?向何處去?為何要來這里?
內心回答了自己:我來自今天,探訪昨天烈士曾走過的路,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曾經被他們的鮮血染紅過;我在尋找英雄們的足跡,將他們的事跡再次從厚厚的塵土中挖掘出,昭示給后人。
青年B
兩年前,我作為××大學的交流生來到了大陸,重走長征路可以說是我的心愿。爺爺曾經是國民黨將領,小時候常聽爺爺講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戰事,雖然政見不同,在爺爺生前,對于共產黨在長征中表現出的驚人毅力表示敬佩,現在有了這么一個好機會,我自然不會放棄。
同行的還有一個大陸的青年,聽說他的爺爺是個老長征,巧還真巧,國共將領的后代在他們打得死去活來的長征路上相逢,可這一次,我們不用再拼個你死我活了,反而成了旅途的伙伴。
雖然山路已經修過,但還是不大好走;雖然河上已有石橋架著,但湍急的河水還是讓人膽戰心驚,更別提70多年前了!我算是明白了為什么爺爺一直都說紅軍真的很令人敬佩。過了大渡河,我們來到了雪山的領地,同行的一位老人說到:“想當年,為了過雪山,凍死了多少人呵!今天爬不動了。”另一位打趣道:“你想爬還沒得爬呢!”雖然沒有攀過雪山,但我還是為它的高聳入云而震撼,雪山的成年積雪不知埋葬了多少勇士的骸骨,當年錯誤的“攘外必先安內”開啟了這條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長征路漫漫,且又崎嶇,中國人只有吸取教訓,或許海峽兩岸才可能統一,這海峽統一之路又何嘗不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啊!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當年的錯誤,難道還要重蹈覆轍?!真希望所有中國人——無論政見如何,都來走一走這條長征路,或許,只有這樣,統一才會真正有起色!當年爺爺曾多么渴望再次踏上大陸,終究遺憾終生,今天雖然我能走在長征路途上,但看到兩岸關系又落入低谷,作為同樣是中國人的我,又何嘗不心痛!我相信,統一之路或許坎坷,但終將會像這長征路一樣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年C
我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在中國留學已有四年,這次是在人們詫異的目光中踏上遠征之路的。
為什么要走這條長征路,看起來令人匪夷所思,但我絕不是一時興起。小時候就聽說過我們美國只有200多年歷史,而中國擁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后來稍稍大了些,看了許多美國記者在中國三、四十年代采訪的實錄,令我對這片土地心馳神往,而重走長征路,恐怕對于我一個外國人而言,是了解中國歷史的一大捷徑吧!
中國紅軍為了取得勝利,跋涉二萬五千里,這對大多數美國青年而言,是多么不可思議。我們的生活太優越了,雖然很多人看來,美國青年極其堅強,這或許多多少少受了作家們的影響,事實上,外在的“勇敢”掩蓋不了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內在脆弱,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被挫折擊敗了——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途,離二萬五千里有著極大的距離,我感到了人類的渺小,同時,也感到了人類意志的強大,或許這就是信念!一路上導游一直用“柳暗花明又一村”來鼓勵我們堅持下去——這句話,我的中文老師曾告訴過我,恐怕當年的將士們就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吧。
無論是當代的美國青年還是中國青年,我們都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大多數時候我們是軟弱的;走過了長征路,回頭再看,或許自己也會為自己感到自豪,就像人生,只要永遠不放棄,無論如何,壞到透頂了,就只有變好了,引用美國名著《飄》中的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就是新的一天)!
博客的最后寫道
重走長征路,讓我們三個不同地域文化的青年人走到了一起,一起探索這條曾經的征途——是英雄的腳印也罷;是海峽統一的啟示也罷;亦或是人生的真諦,長征路不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財富,而是整個人類的瑰寶。遠征的路途或許曾是坎坷的,但過個幾十年,終究會平坦——走的人多了,自然就走出了“路”。
(指導老師:錢美麗)
點評:
作者以“博言”形式表述,結構新穎,有特色,三個不同身份的自述者,從三個不同角度表達自己對于重走長征的心靈體驗,頗具匠心。文字也干凈,是篇好文章。(朱增泉)